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嘔吐門

厚朴(去皮),生薑(各二兩),肥棗(同上二味炒,三兩),白朮,山藥,人參,川芎,橘皮,當歸,五味子,藿香,黃耆,枇杷葉(刷去毛,薑汁炙),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柤,空心服;或為細末,米湯調下亦可。

加味二陳湯,治胃熱嘔吐不已。

半夏(湯泡七次),陳皮(各半兩),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半),竹茹(四錢)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旋覆花湯,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覆花(去梗,一錢),半夏(湯泡七次),橘紅,乾薑(炮,各一錢半),檳榔,人參,白朮,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食。

葛根(三兩),半夏(湯泡七次,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竹茹如棗許,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有熱者,手足心熱。政和中,一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一方加棗一枚同煎。

丁香丸,治因食冷物,凝滯胃間,胃寒不消,嘔吐不止。

丁香(不見火,半兩),木香(不見火),胡椒,藿香,甘草(炙,各三錢),乾薑(炮),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干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如覺痿弱,更加附子,隨意。

助胃膏,治嘔吐不食。

人參,白朮,茯苓,橘皮,砂仁(各二錢半),丁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肉豆蔻(麵煨),草果(去皮,各一錢半),白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小丁沉丸,治乾嘔,和調胃氣。

丁香(不見火),茴香子(炒,各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縮砂仁,白芷(炒),益智(去皮),陳皮(湯浸去白,焙),沉香,甘草(炙),生薑(一斤細切,入青鹽四兩拌勻,淹一宿,焙乾,以上各一兩),阿魏(用醋半升熬為膏,一分)

上為細末,入阿魏膏拌勻,用醋煮,麵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研丹砂、麝香細末各少許同為衣,每服一丸,細嚼,用姜鹽湯送下,空心服。

開胃丸,治乾嘔,氣逆不止。

半夏曲(微炒,三兩),人參(一兩半),白豆蔻(去皮),陳皮(去白焙),白朮(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同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不拘時用粥飲送下。

白話文:

嘔吐門

方劑一: 此方用厚朴、生薑、肥棗、白朮、山藥、人參、川芎、橘皮、當歸、五味子、藿香、黃耆、枇杷葉及甘草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嘔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服,可加薑片和棗子同煎。也可將藥粉用米湯調服。

方劑二(加味二陳湯): 此方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兩次服用,每次用水煎服,可加薑片同煎。

方劑三(旋覆花湯): 此方用旋覆花、半夏、橘紅、乾薑、檳榔、人參、白朮、甘草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痰阻中脘導致的嘔吐、眩暈。將藥材煎服。

方劑四(竹茹湯): 此方用葛根、半夏、甘草及竹茹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心煩、喜冷等症狀。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可加薑片同煎。此方具有治療因傷寒痊癒後餘熱未清導致嘔吐的功效。

方劑五(丁香丸): 此方用丁香、木香、胡椒、藿香、甘草、乾薑、肉桂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的胃寒嘔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丸劑,隨時服用,不必用水送服。體虛者可加附子。

方劑六(助胃膏): 此方用人參、白朮、茯苓、橘皮、砂仁、丁香、木香、肉豆蔻、草果、白豆蔻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嘔吐不食。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劑,用水煎薑湯化服。

方劑七(小丁沉丸): 此方用丁香、茴香子、木香、縮砂仁、白芷、益智、陳皮、沉香、甘草、生薑、阿魏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乾嘔及調理胃氣。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阿魏膏製成丸劑,服用時用薑鹽湯送服。

方劑八(開胃丸): 此方用半夏曲、人參、白豆蔻、陳皮、白朮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乾嘔、氣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棗肉製成丸劑,用粥飲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