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諸血門

夫血氣,形之所恃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蓋人身之血猶水行地中,隨氣而行,通貫經絡,無處不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隨上下,榮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者也。苟或榮衛失調,而為七情四氣所幹,然後變病生焉。蓋血者,主於心,藏於肝,而統於脾者也。

白話文:

血液和氣息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血液屬陰而氣息屬陽。人體的血液就像水在地底流動一樣,隨著氣息而流動,貫通經絡,遍佈全身。血液負責濡養身體,氣息負責保護身體。血液在脈絡中運行,氣息在脈絡之外運行,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滋養五臟六腑和肢體骨骼。一旦血液和氣息失衡,受到七情四欲和外在氣候的影響,就會導致疾病產生。血液以心臟為主要臟器,儲藏於肝臟,而受脾臟統率。

夫血之妄行,固由積熱所致,然其證多端,難以一概而論。有因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者;有因思慮傷心,及積熱而吐衄者;有勞傷心肺,而吐血、咳血者;有思慮過多,傷脾而吐血者:有因肺生癰疽而吐血者;有從高墜下,傷損內臟而吐血者;有傷寒不解,邪熱在經,隨氣上湧而為吐衄血者。治療之法,當究所因。

白話文:

血溢出正常部位,通常是由於體內蓄積過多熱氣所致,但徵狀有很多種,難以一概而論。有的是因為吃得太飽,胃部負荷過重而嘔吐;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心,以及體內熱氣過多而鼻出血、嘔吐帶血;有的是因為勞累傷及心肺,而吐血、咳血;有的是因為思慮過多,損傷脾臟而吐血;有的是因為肺部長出膿瘡而吐血;有的是因為從高處墜落,傷及內臟而吐血;有的是因為傷寒未痊癒,邪熱停留在經絡中,隨氣上衝而導致鼻出血、嘔吐帶血。治療方法應根據引起吐血的原因對症治療。

傷胃者調胃安血,勞心者益其心志,積熱則清之,氣鬱則順之,傷脾則安之,肺癰則消之,墜傷則下之,傷寒邪不解,當分其經而解之。若因吐血後而咳嗽,及嗽中帶紅絲者,久則必成癆瘵之證,為難治也。

白話文:

胃部受傷的,要調理胃部,安神補血。勞心過度的,要益氣養心。積熱的,要清熱解毒。氣鬱的,要疏肝理氣。脾臟受傷的,要安神養脾。肺部有膿腫的,要消炎化膿。墜傷的,要活血化瘀。寒邪入侵未散的,要分清經絡虛實,對症治療。如果吐血後出現咳嗽,或者咳嗽帶血絲,時間久了會形成癆病,很難治療。

又有便血、尿血者。蓋便血乃臟腑積滯,濕熱之毒而成也。或因氣鬱,酒色過度,及多食炙煿熱毒之物,或風邪入胃,或七情六淫所傷,使血氣逆亂,榮衛失度,皆能令人下血。其尿血乃膀胱蘊熱所致也。治法:風濕者則祛散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停滯則疏滌之,氣鬱則調順之,有毒宜解利之。尿血者則當清利膀胱,滋其化源,使血得歸源矣。

大抵血得熱則行,得寒則止。凡諸見血,其脈沉細者順,洪大弦數者逆,臨病詳焉。

白話文:

還有人會出現便血、尿血的情況。便血是因為內臟有積滯的毒素,濕熱所致。或者因為情緒不暢、飲酒過度、過度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風邪入侵胃中、或受到各種不良情緒的影響,導致氣血逆亂,導致便血。尿血則是由於膀胱中有熱所致。治療方法:濕熱者祛散濕熱,寒者溫暖,熱者清涼,積滯者疏通導滯,氣鬱者調節氣機,有毒者解毒利濕。尿血者宜清利膀胱,滋養腎水(腎氣的來源),讓血液歸於正常位置。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及婦人懷娠惡阻嘔吐,並宜服之。

白話文:

茯苓補心湯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藏不住血氣,所以出現面色黃暗、手足心發熱、咳嗽吐血,以及懷孕婦女的惡阻嘔吐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前胡(去蘆),半夏(湯泡),陳皮,枳殼(麩炒),紫蘇,白芍藥,桔梗(去蘆),乾葛,當歸(洗),熟地,川芎,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頭)、前胡(去蘆頭)、半夏(用熱水泡過)、陳皮、枳殼(用麵粉炒過)、紫蘇、白芍藥、桔梗(去蘆頭)、乾葛、當歸(洗過)、熟地、川芎、甘草(各一錢)

犀角地黃湯治主脈浮,客脈芤,浮乳相合,血積胸中,熱之甚,血在上焦,此藥主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適用於手腕脈浮、手背脈搏強勁,兩脈互相配合,血液積聚在胸中,熱氣很盛,血液堵塞在胸腔上部,這種情況就用這款藥方治療。

犀角(鎊),大黃(各一錢),黃芩,黃連(各二錢),生地黃(四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白話文:

犀牛角(磨成粉),大黃(各 1 克),黃芩,黃連(各 2 克),生地黃(4 克)

是齋白朮散,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酒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

白話文:

這是一帖叫做齋白朮散的藥方,用於治療蓄積的熱邪導致的吐血、咳血。如果因為過量飲酒或搬運重物導致脾胃受傷而吐血的,最適合服用這帖藥方。

白朮(三錢),茯苓(去皮),黃耆(蜜炙),人參(去蘆,各一錢半),百合(去心),柴胡,山藥,前胡(去蘆,各一錢),甘草(炙,七分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救肺散,治咳血、吐血。

白話文:

白朮(15克),茯苓(去皮),黃耆(用蜂蜜炙過),人參(去蘆,各7.5克),百合(去心),柴胡,山藥,前胡(去蘆,各5克),甘草(炙過,3.75克)

人參(去蘆),黃耆,當歸(用尾),熟地黃(以上各二錢),蒼朮,升麻,柴胡,白芍藥(以上各一錢),蘇木,陳皮,甘草(以上各半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人蔘(去掉鬚根),黃芪,當歸(使用尾部),熟地黃(以上各 12 克),蒼朮,升麻,柴胡,白芍藥(以上各 6 克),蘇木,陳皮,甘草(以上各 3 克)

升陽去熱和血湯,治腸澼下血作流,其血唧出,有力而射四散,腹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作也,當去濕熱。

白話文:

升陽排熱止血湯,用於治療腸胃血痢,血水噴湧而出,力量強勁且呈四散狀,腹中劇烈疼痛,是陽明之氣激發,熱毒所致,應祛除濕熱。

白芍藥(二錢),生地黃,牡丹皮,生甘草,橘皮(各一錢),甘草(炙),黃耆(各一錢半),當歸身,熟地黃,蒼朮(泔浸,焙),秦艽(去蘆),肉桂(去皮),升麻(各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白話文:

白芍藥(12克),生地黃、牡丹皮、生甘草、橘皮(各6克),炙甘草、黃耆(各9克),當歸身、熟地黃、蒼朮(用泔水浸泡後烘烤)、秦艽(去蘆頭)、肉桂(去皮)、升麻(各3克)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後汗出不退,邪氣鬱積在經絡中,隨著氣血湧動而溢出,導致鼻出血;或者清道(胃腸道)不通暢,血液流入胃脘導致吐血。如果是鼻出血、吐血不盡,餘血停留在體內,導致面色發黃、大便發黑,更適合服用此湯。

犀角屑,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去木,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如潮熱發狂,加黃芩、大黃。

必勝散,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或吐或咳、衄血,並宜服之。

白話文:

犀角屑、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去除木心,各取兩錢)一起煎藥,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後服用。如果出現潮熱發狂,可以加入黃芩和大黃。這個方子叫做「必勝散」,用於治療男性女性因血氣失調導致的各種出血,包括吐血、咳血、鼻出血等,都可以服用。

小薊(連根用),人參(去蘆),蒲黃(炒),熟地黃,當歸(去蘆),烏梅(去核),川芎(各一錢半)

白話文:

小薊(連根使用),人參(去掉鬚根),炒蒲黃,熟地黃,當歸(去掉鬚根),烏梅(去掉果核),川芎(各 1.5 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大薊散,治食啖辛物,傷於肺經,嘔吐出血,名曰肺疽。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煎煮時,用兩杯水煎至剩一杯水量,不受時間限制地服用。

大薊散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因食用辛辣食物而損傷肺經,導致嘔吐並出血,這種症狀稱為肺疽。

大薊(連根用),犀角(鎊),升麻,桑白皮(去皮,炙),蒲黃(炒),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錢),桔梗(炒,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中藥材:

  • 大薊(連根使用)
  • 犀角(研磨成粉)
  • 升麻
  • 桑白皮(去皮後烘烤)
  • 蒲黃(炒過)
  • 杏仁(去掉皮和尖端)
  • 甘草(烘烤,各取一錢)
  • 桔梗(炒過,取一錢半)

涼血地黃湯,治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水穀與血作一流唧出。

白話文:

涼血地黃湯用於治療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陰邪入侵五臟,造成腹脹、便祕,長期演變為腹瀉,水穀和血液混雜排出。

當歸,槐花(炒),青皮(去穰),熟地黃(各一錢),黃柏(炒),知母(各二錢)

白話文:

當歸:1 錢 炒槐花:1 錢 去穰青皮:1 錢 熟地黃:1 錢 炒黃柏:2 錢 知母:2 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石膏散,治心胸煩熱,吐血不止,口舌乾燥,頭疼。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材做成一副藥,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應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石膏散,用於治療心胸烦热、吐血不止、口舌干燥、头疼痛的症状。

石膏,麥門冬(各二錢),黃芩(一錢),甘草(炙,半錢),生地黃,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蔞根(各一錢)

白話文:

石膏、麥門冬(各 10 克) 黃芩(5 克) 甘草(炙製,2.5 克) 生地黃、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蔞根(各 5 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門冬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材做成一副藥,使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滿,不受時間限制地服用。

門冬飲子,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息急促、力弱,精神不足,以及鼻出血、吐血的症狀。

麥門冬(去心),當歸身,人參(以上各五分),紫菀(一錢半),芍藥,甘草(炙),黃耆(以上各一錢),五味子(五個)

白話文:

■ 麥門冬(去核),當歸根,人參(以上各五分) ■ 紫菀(一錢半),芍藥,甘草(炙),黃耆(以上各一錢) ■ 五味子(五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生地黃飲子,治諸吐血、下血、溺血、衄血。

白話文:

上方作為一劑,使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飯後服用。

生地黃飲子,用於治療各種吐血、便血、尿血、鼻血。

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去心),天門冬(去心),黃耆(去蘆),芍藥,黃芩,甘草(炙,以上各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去除芯)、天門冬(去除芯)、黃耆(去除蘆)、芍藥、黃芩、甘草(炙,以上各一錢重)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溫服。如脈微身涼惡風,加桂半錢。

天門冬湯,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副藥,用兩碗水煎煮,煎至剩下八分水量時,飯後趁溫熱服用。如果脉搏微弱、身體發涼並且怕風,則加半錢的肉桂。

天門冬湯,用於治療因過度思慮而傷心,以及吐血、鼻出血的症狀。

天門冬(去心),遠志(去心,甘草煮),黃耆(去蘆),白芍藥,麥門冬(去心),藕節,阿膠(蛤粉炒),生地黃,當歸(去蘆),人參,沒藥,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天門冬(去除中心),遠志(去除中心,用甘草煮過),黃耆(去除毛),白芍藥,麥門冬(去除中心),藕節,阿膠(炒製時加入蛤蜊粉),生地黃,當歸(去除毛),人參,沒藥,甘草(炙烤過,各一錢)

麥門冬飲子(一名清肺飲子),治衄血、吐血久不愈。

白話文:

麥門冬湯劑(又名清肺湯劑),用於治療長期無法痊癒的鼻血和吐血。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三十個),當歸身,人參(各一錢半),黃耆(去蘆,三錢),生地黃(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以三稜針於氣衝出血立愈。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心部,五味子三十粒,當歸身、人參各用一錢半,黃耆去掉蘆部用三錢,生地黃用二錢。

以上藥材配為一劑,用水兩盅煎煮至剩下一盅,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服用。用三稜針在氣衝穴放血,立刻就能痊癒。

當歸地黃湯,治嗽血、衄血、大小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月水過多,喘嗽。

白話文:

當歸地黃湯,可以治療咳嗽帶血、流鼻血、大便小便帶血,或女性經期不規律、月經量過多、喘咳。

當歸,川芎,芍藥,黃藥子,白朮,槐花(各一錢),茯苓(去皮),生地黃,黃芩,白龍骨,甘草(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白話文:

當歸、川芎、芍藥、黃藥子、白朮、槐花各1錢 茯苓(去皮)、生地黃、黃芩、白龍骨、甘草各1錢5分

當歸湯,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因熱損發,或因酒發,悉皆治之。

白話文:

當歸湯,用於治療三焦虛損,或出現上下放泄、嘔吐、咯血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源於三焦虛損。此症狀可能因熱損耗造成的,也可能是因飲酒過量造成的。當歸湯對此類症狀都有治療效果。

當歸,乾薑(炮),黃柏,熟地黃,小薊,羚羊角(鎊),阿膠(蛤粉炒,各三錢三字),白朮,芍藥(各半兩),黃芩,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當歸乾薑(炒過)黃柏熟地黃小薊羚羊角(研磨)阿膠(蛤粉炒過,各 3 錢)白朮芍藥(各 1 兩)黃芩甘草(炙過,各 0.5 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入竹茹如指大,煎至八分,去滓,入伏龍肝、頭髮灰、蒲黃各半錢,再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一方無白朮。

雞蘇丸,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白話文:

用上㕮咀三錢,加兩碗水煎煮,加入一根手指大小的竹茹,煎到八分熟,去渣後,再加入半錢的伏龍肝、頭髮灰和蒲黃,繼續煎煮到七分熟,不拘時段溫服。另外還有一方不加入白朮。

雞蘇葉(八兩),黃耆,防風(去蘆),荊芥(各一兩),菊花(三錢),片腦(半錢),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雞蘇葉(250 克),黃耆、防風(去蘆頭)、荊芥(各 31 克),菊花(9 克),片腦(1.5 克),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各 16 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時服。又治肺損吐血,日漸乏力,行步不得,喘嗽痰涎,飲食不美,或發寒熱,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三錢,用桑枝(銼,炒香),煎湯嚼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像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咀嚼,用去除了中心部分的麥門冬煎煮湯水服用,不限服用的時間。

此外,對於肺部受損導致吐血、日益虛弱、無法行走、喘息咳嗽、痰液粘稠、食慾不佳、發燒或發冷、小便發紅發澀等症狀,可加入三錢車前子,用桑枝(切碎後炒香)煎煮湯水,與藥丸一起咀嚼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