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4)

1. 泄瀉門

泄瀉之證,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是也。

又有飧泄、洞泄、腎泄、濡泄、鶩溏之類,名雖不同,未有不由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及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傷也。如傷於風,其脈必浮,下必帶血,以胃風湯主之。傷於寒,脈必沉細,腹中切痛,下必青黑,以附子理中湯輩主之。傷於暑,則脈必沉微,煩渴引飲,下必如水,以五苓散、來復丹等主之;或挾食積而瀉者,當以胃苓湯下感應丸。

傷於濕,其脈沉緩,腰腳冷痹,小便自利,不渴,下必黃黑色,當以滲濕湯、正氣散及參朮桂附之劑主之。又有腎泄,腰膝重痛,面黑臟滑,宜以金鎖正元丹、二神丸等主之。若脾虛久泄者,以四柱散、蔻附丸之類調之。若有積腹痛脹滿,先用消積之藥推之,然後補養胃氣;如無積滯,惟當以參、朮、木香、芍藥、茯苓之類,健理脾胃,分利水穀,此其治要也。

實腸散,治泄瀉不止。

蒼朮(炒,二錢),訶子(炮,去核),縮砂,肉豆蔻(麵裹煨),陳皮,茯苓(各一錢半),木香,甘草(炙,各半錢),厚朴(薑製,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三個,煎至一盅,食前服。手足冷及腹痛加乾薑一錢。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濕勝,泄瀉不止,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一錢),蒼朮(二錢),陳皮,麥芽(各六分),甘草(炙,四分)

一方加益智、羌活、半夏各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大藿香散,治一切脾胃虛弱而寒,泄瀉不已,及霍亂嘔吐,心腹撮痛。

藿香(一兩),陳皮,厚朴(薑製),青皮(麩炒),木香,人參,肉豆蔻(麵裹煨),良薑(炒),麥柏(炒),神麯(炒),訶子(煨,去核),白豆蔻(去皮),甘草(炙,各半兩),白乾薑(炮,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炒鹽三分,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生薑湯調服。如水瀉、滑泄、腸風、臟毒,米飲湯調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湯調下;脾胃虛冷,宿滯酒食,痰氣作暈,入鹽少許,生薑紅棗湯調服;胃氣吃噫,生薑自然汗一呷,入鹽少許調服。此藥大能消食順氣,利膈開胃。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四肢逆冷。

方見中寒門

肉豆蔻散,治脾胃虛弱,腹脅脹滿,水穀不消,臟腑滑泄。

肉豆蔻(煨),乾薑(炮),甘草(炙),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二分),茴香(炒),官桂,川烏(炮,去皮臍),訶子(煨,各七分),蒼朮(二錢)

白話文:

腹瀉的病症,名稱有很多種,有因胃引起的腹瀉、有因脾引起的腹瀉、有因大腸引起的腹瀉、有因小腸引起的腹瀉、還有大瘕(一種腹部腫塊)引起的腹瀉。胃引起的腹瀉,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大便顏色偏黃。脾引起的腹瀉,會腹脹、拉肚子,吃東西就想吐。大腸引起的腹瀉,吃完東西就想上廁所,大便顏色偏白,肚子會發出腸鳴聲且絞痛。小腸引起的腹瀉,會小便混著膿血,小腹疼痛。大瘕引起的腹瀉,會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頻繁跑廁所但拉不出來,並且陰莖會感到疼痛。

另外還有食糜瀉、水瀉、腎瀉、濡瀉(大便稀溏)以及鴨溏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都離不開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制,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的影響。如果因為受到風邪侵襲,脈象會浮,大便可能會帶血,可以用胃風湯來治療。如果因為受到寒邪侵襲,脈象會沉細,腹部會絞痛,大便會呈現青黑色,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因為受到暑邪侵襲,脈象會沉微,會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大便會像水一樣,可以用五苓散、來復丹等藥方來治療;如果同時伴隨食物積滯而腹瀉,可以用胃苓湯加上感應丸來治療。

如果因為受到濕邪侵襲,脈象會沉緩,腰和腳會感到冰冷麻木,小便順暢,不會口渴,大便會呈現黃黑色,可以用滲濕湯、正氣散以及人參、白朮、桂枝、附子等藥材組成的藥方來治療。還有腎虛引起的腹瀉,會感到腰膝沉重疼痛,面色發黑、身體虛弱,可以用金鎖正元丹、二神丸等藥方來治療。如果是脾虛導致長期腹瀉,可以用四柱散、蔻附丸之類的藥方來調理。如果腹中積滯導致腹痛腹脹,要先用消積的藥物來消除積滯,然後再補養胃氣;如果沒有積滯,就應該用人參、白朮、木香、芍藥、茯苓等藥材,來健脾理胃,幫助消化吸收、排出水濕,這是治療腹瀉的要點。

實腸散,用來治療腹瀉不止。

蒼朮(炒過,8克),訶子(炮製過,去除果核),縮砂,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陳皮,茯苓(各6克),木香,甘草(炙烤過,各2克),厚朴(用生薑炮製過,4克)。

以上藥材混合成一劑,用水兩盅(約24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三個,煎煮至一盅(約120毫升),在飯前服用。如果手腳冰冷或腹痛,可以加入乾薑4克。

升陽除濕湯,用來治療脾胃濕氣過重,導致腹瀉不止,並且是從下往上發展的情況,可以引導濕氣向下排出。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4克),蒼朮(8克),陳皮,麥芽(各2.4克),甘草(炙烤過,1.6克)。

另一個藥方可以再加入益智、羌活、半夏各2克。

以上藥材混合成一劑,用水兩盅(約24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二個,煎煮至八分(約96毫升),在飯前服用。

大藿香散,用來治療一切因脾胃虛弱而受寒,導致腹瀉不止,以及霍亂嘔吐、心腹絞痛等情況。

藿香(40克),陳皮,厚朴(用生薑炮製過),青皮(用麩皮炒過),木香,人參,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良薑(炒過),麥芽(炒過),神麯(炒過),訶子(煨過,去除果核),白豆蔻(去除外皮),甘草(炙烤過,各20克),白乾薑(炮製過,12克)。

以上藥材粗磨成粉,每次服用20克,加入生薑三片、炒鹽少許,用水兩盅(約240毫升)煎煮至八分(約96毫升),在飯前服用;或者磨成細末,每次服用8克,空腹用生薑湯調服。如果是水瀉、滑瀉、腸風、腸道毒素,可以用米湯調服;如果是赤白痢疾,可以用甘草黑豆湯調服;如果是脾胃虛冷、積食宿食、酒後痰氣導致暈眩,可以加入少許鹽,用生薑紅棗湯調服;如果是胃氣不順,打嗝,可以用生薑自然汁一小口,加入少許鹽調服。這個藥方能幫助消化、順氣、開胃。

附子理中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腹痛腹瀉、四肢冰冷。

藥方在「中寒門」中記載。

肉豆蔻散,用來治療脾胃虛弱、腹脅脹滿、消化不良、腸胃滑瀉。

肉豆蔻(煨過),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厚朴(用生薑炮製過),陳皮(各4.8克),茴香(炒過),官桂,川烏(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蒂頭),訶子(煨過,各2.8克),蒼朮(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