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消渴門
消渴之證,乃水火不能既濟,陰虛陽盛之病也。夫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腑,所以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識者以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
白話文:
糖尿病是水火不能相互調和、陰虛陽盛的疾病。天一生水,由腎臟主導。膀胱藏有體液,負責運送腎水,往上滋潤肺部。所以有智慧的人認為肺是體液的根本,從上到下,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臟腑都浸潤在天地間的真水中。《素問》中說水源於腎,終結於肺,就是這個道理。
真水不竭,安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無節,酷嗜炙煿糟藏鹹酸酢醢肥甘腥羶之屬,復以丹砂五石濟其私,於是炎火上薰,臟腑生熱,燥氣熾盛,津液乾焦,渴引水漿而不能自禁矣。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焉。若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
白話文:
如果人體內的水液充足,怎麼會有口渴的問題呢?人們因為縱慾過度,喝酒無度,嗜食辛辣、煎炸、醃製、酸酢、鹹醬、魚肉等食物,甚至服用丹砂、五石等藥物來提升陽氣。這樣會導致體內的陽氣上逆,臟腑生熱,燥氣盛,津液耗損,進而口渴難耐,必須不斷飲水。口渴的病症有分三種:上焦的「消渴」、中焦的「消中」和下焦的「消腎」,分別對應身體的三個部位。如果熱氣往上走,心臟虛弱無法承受,導致心火散亂,胸中煩悶,舌紅脣紅,這種口渴會伴隨頻繁小便但尿量少,屬於上焦的疾病,稱為消渴。
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如泔,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走髓虛,引水自救,此渴飲水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渴,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盡虛,石氣獨留,而腎為之虛熱,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至於強中則不可治也。
白話文:
身體內積熱,脾臟虛弱受到影響,內熱蒸騰到胃部,讓人消化不良卻容易感到飢餓,吃很多東西卻長不胖,也不長肌肉。這種口渴並不特別嚴重,只是想喝冷水,小便次數多且像泔水一樣。這種病屬於中焦,稱為「消中」。
內熱潛伏在下焦,腎臟虛弱受到影響,導致腿部和膝蓋瘦細,骨節疼痛,精氣流失,骨髓虛弱,腎臟為了自救而大量引水,這種口渴程度不高,喝水也不會解渴,因為水一喝下去就立即排尿,小便多而口渴。這種病屬於下焦,稱為「消腎」。
從「消腎」中再細分,還有一種稱為「五石過度」的人,他們的真氣極為虛弱,只剩下石氣,而腎臟因此虛熱,陽氣過盛,無法正常性交洩精,稱為「強中」。「消渴」的病情較輕,「消中」較重,「消腎」又更重,而發展到「強中」的地步就無法治癒了。
然真水不生,日漸枯涸,小便或油膩,或赤黃,或泔白,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但所食之物多從小便出焉。甚而水氣浸漬,溢於肌膚則脹為腫滿。猛火自炎,留於分肉,則發為癰疽,此又病之深而證之變者也。其脈數大者生,虛小者死。治法其在滋陰水,抑陽火,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陰陽停勻,水火既濟,三焦和平,二火守位,斯疾愈矣。
降心湯,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白話文:
然而真水(腎水)不足,日漸枯竭,導致小便異常:有時油膩粘稠,有時赤黃發赤,有時泔白渾濁,有時口渴且小便通利,有時口渴而不通利,有時不口渴卻小便通利,但所吃食物大多從小便中排出。嚴重的會導致水氣浸潤,滲入皮膚而腫脹滿溢。體內虛火上炎,停留於肌肉之間,就會發作為癰疽。這都是病情加重和證候變化的表現。這種情況下,脈搏數大有力表示生命力旺盛,而脈搏虛弱無力表示生命力不足。治療方法在於滋補陰水,抑制陽火,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達到陰陽平衡。水火相濟,三焦平和,心腎二火守位,就能治癒疾病。
天花粉(二錢),人參(去蘆),當歸,遠志(去心,薑汁焙),茯苓(去皮),黃耆(蜜炙),川芎,五味子,熟地,甘草(微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白話文:
天麻(30克),人參(去鬚),當歸,遠志(去心,用薑汁烘烤),茯苓(去皮),黃耆(用蜂蜜炙過),川芎,五味子,熟地,甘草(略微炒過,各15克)
黃耆六一湯,治諸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者,宜服之。
白話文:
黃耆六一湯,用於治療各種身體虛弱,胸中煩躁不安,經常口渴,或者先感到口渴接著長出瘡瘍,或者先患有癰疽然後才感到口渴的人。
黃耆(去蘆,蜜炙,九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白話文:
黃耆(去掉蘆頭,用蜜炒過,用量為九錢),甘草(炒過,用量為一錢半)。
以上藥材配為一劑,用兩杯水和兩枚棗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一杯藥汁,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服用。
地黃飲子,用於治療消渴症,咽喉乾燥、面色潮紅和煩躁不安。
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黃耆(蜜炙),石斛(去根),枇杷葉(炙,去毛),枳殼(麩炒),澤瀉(去毛),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 生地黃
- 熟地黃
- 天門冬(去除中心)
- 麥門冬(去除中心)
- 人參(去除外層)
- 黃耆(用蜂蜜炙烤)
- 石斛(去除根部)
- 枇杷葉(炙烤後去除絨毛)
- 枳殼(用麩炒過)
- 澤瀉(去除絨毛)
- 甘草(炙烤後,每樣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多為消渴病。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作為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量,飯後服用。
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膈消,胸脹滿、心煩,體內津液不足,多用於治療消渴症。
麥門冬(去心,二錢),五味子,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蘆),茯神(去木),乾葛,知母,甘草(炙,以上各一錢二分)
白話文:
麥門冬去心:2 錢 五味子:1 錢 2 分 栝蔞仁:1 錢 2 分 生地黃:1 錢 2 分 人參去鬚:1 錢 2 分 茯神去木:1 錢 2 分 乾葛:1 錢 2 分 知母:1 錢 2 分 甘草炙過:1 錢 2 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竹葉十四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六神湯,治三消渴疾。
白話文:
將以上的藥材做成一副藥劑,使用兩碗水,加入十四片竹葉,煎煮至剩下一碗水量,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服用。
六神湯用於治療三消渴症。
枇杷葉(炙,去毛),栝蔞根,黃耆,乾葛,蓮房,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枇杷葉(烤過並去掉毛)、栝蔞根、黃耆、乾葛、蓮房、甘草(各 10 公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黃耆茂湯,治諸渴疾。
黃耆(蜜炙),茯苓(去皮),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炙,各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人參散,治消腎善飲,而食後數小便溺者。
白話文:
藥材各取半錢,將它們磨成粉末,用水兩碗煎煮到一碗,飯前服用。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茯苓。
黃耆茂湯可以治療各種口渴的疾病。
藥材包括黃耆(蜜炙)、茯苓(去皮)、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炙,各半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兩碗煎煮到一碗,不限時間服用。
人參散可以治療腎虛多飲,以及飯後多次小便的症狀。
人參,砂仁,白朮,山梔子,桔梗,栝蔞,連翹,澤瀉(以上各半錢),葛根,黃芩,大黃,白茯苓,甘草(生用),薄荷(各一錢),石膏,寒水石,滑石(各一錢半)
白話文:
人參、砂仁、白朮、山梔子、桔梗、栝蔞、連翹、澤瀉(各半克),葛根、黃芩、大黃、白茯苓、甘草(生用)、薄荷(各1克),石膏、寒水石、滑石(各1.5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入蜜少許,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去心),乾葛(以上各二錢),五味子,甘草(以上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粳米百粒,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取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共為一劑,用兩碗水,加入少許蜂蜜,煎煮至剩下一碗,不限時間服用。
另可取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共為一劑,用兩碗水,加入一百粒粳米,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後服用。
和血益氣湯,治消渴消中諸方,只止燥渴,殊不知足陽明胃主血所生病,手陽明大腸主津所生病。此方治口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生津液,除乾燥,長肌肉。
白話文:
和血益氣湯可以治療口渴、消瘦等症狀。但一般的方法只能止渴,卻忽略了胃和腸胃系統的問題。胃屬足陽明經,負責血的分佈;大腸屬手陽明經,負責津液的產生。此方治療口乾舌燥、小便頻數、舌頭發紅的症狀,能夠生津潤燥,增強肌肉。
生地黃(酒浸),黃柏(酒浸,焙),升麻(以上各一錢),杏仁(去皮尖,炒,七個),防己(酒浸,焙),知母(酒炒),羌活(以上各半錢),桃仁(去皮尖,炒,七枚),石膏(八分),黃連(酒浸,一錢),當歸(酒浸,五分),麻黃(三分),紅花(二分),柴胡(四分),甘草(生用,三分,炙用,三分)
白話文:
地黃(用酒浸泡),黃柏(用酒浸泡,烘烤),升麻(以上各 3 克),杏仁(去皮尖,炒熟,7 顆),防己(用酒浸泡,烘烤),知母(用酒炒製),羌活(以上各 1.5 克),桃仁(去皮尖,炒熟,7 粒),石膏(2.4 克),黃連(用酒浸泡,3 克),當歸(用酒浸泡,1.5 克),麻黃(0.9 克),紅花(0.6 克),柴胡(1.2 克),甘草(生用 0.9 克,炙用 0.9 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三和甘露飲,大治消渴。有此證者,每日須進一、二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混合,作為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滿,不受時間限制隨時服用。
三和甘露飲,主要治療消渴症。有這種症狀的人,每天需要服用一到兩次。
滑石(三錢),石膏(二錢),知母,人參,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以上各七分半),甘草(半錢)
上㕮咀、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溫服。
參耆湯治消渴。
白話文:
滑石(15克),石膏(10克),知母(7.5克),人參(7.5克),白朮(7.5克),茯苓(7.5克),豬苓(7.5克),澤瀉(7.5克),甘草(2.5克)
人參(去蘆),桔梗(去蘆),天花粉,甘草(以上各一兩半),黃耆(鹽湯浸,炙),白芍藥(各二兩),白茯苓,五味子(各一兩半)
白話文:
人參(去掉鬚根),桔梗(去掉鬚根),天花粉,甘草(以上各 75 克),黃耆(用鹽水浸泡,炙乾),白芍藥(各 100 克),白茯苓,五味子(各 75 克)
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日進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乾葛、木瓜、烏梅。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四錢,加一盅半水,煎熬至剩八分,每天服用四次,將藥渣留在鍋中,與下一次的藥材一起煎煮。另有一種方子包含乾葛、木瓜和烏梅。
止渴潤燥湯,治消中,大便秘澀燥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白乾燥,唇口乾,眼澀,黑處見浮雲。
白話文:
止渴潤燥湯,治療消化不良,大便乾燥堅硬,且喜歡喝溫熱的飲料,陰莖縮小,舌頭白色乾燥,嘴脣乾燥,眼睛乾澀,看黑的地方有浮雲感。
升麻(一錢半),黃柏(酒浸),當歸身,荊芥穗,桃仁泥,麻仁泥,知母,防風(以上各一錢),柴胡,石膏(各七分),杏仁泥(六個),熟地黃(三分),甘草梢,小椒(各三分),細辛(一分),紅花(少許)
白話文:
升麻 1.5 錢,黃柏(用酒浸泡),當歸身 1 錢,荊芥穗 1 錢,桃仁泥 1 錢,麻仁泥 1 錢,知母 1 錢,防風 1 錢,柴胡 0.7 錢,石膏 0.7 錢,杏仁泥 6 個,熟地黃 0.3 錢,甘草梢 0.3 錢,小辣椒 0.3 錢,細辛 0.1 錢,紅花 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溫服,忌辛熱物。
烏梅五味子湯,治消渴,生津液。
烏梅,五味子,百藥煎,巴戟(去心,酒浸),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加味錢氏白朮散,治消中,消穀善肌。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一起研磨成粉,做成一劑藥粉,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飯後溫熱服用,忌食辛辣燥熱的食物。
烏梅五味子湯適合治療口渴、津液不足的症狀。
藥材包括烏梅、五味子、百藥煎、巴戟(去心,酒浸)、甘草(炙,各二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劑藥粉,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空腹服用。
加味錢氏白朮散適合治療消化不良、飯後容易飢餓的症狀。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白朮(以上各二錢),枳殼(麩炒),柴胡,藿香,乾葛,五味子,木香,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去掉根鬚),白茯苓(去掉外皮),白朮(以上各二錢),枳殼(用麩皮炒過),柴胡,藿香,乾葛,五味子,木香,甘草(經過炙烤,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去蘆,三錢),石膏(四錢),知母(二錢),甘草,黃芩,杏仁(以上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人參石膏湯
功效: 治理膈消,上焦燥渴,不想吃東西。
藥材:
- 人參(去蘆,3錢)
- 石膏(4錢)
- 知母(2錢)
- 甘草(1錢)
- 黃芩(1錢)
- 杏仁(1錢)
做法:
- 將上述藥材混合成一劑。
- 加入兩盅水,再加入一小撮粳米,煎煮至一盅。
- 不拘時服用。
加減八味丸,治腎水枯竭,不能上潤;心火上炎,不能既濟。心煩燥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弱,飲食不多,肌膚漸漸如削,或腿腫、腳先瘦小。宜降心火,生腎水,其煩渴頓止。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
功效:治療腎水不足,無法滋潤上半身;心火上炎,無法滋潤下半身。症狀包括心煩口渴、小便頻繁、白帶、陽痿早洩、食慾不佳、皮膚日漸消瘦,或腿部浮腫、腳部變細。
作用:降心火,生腎水,煩渴症狀頓時消除。
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骨),澤瀉(酒浸焙,各八錢),五味子(炒,一兩半),山茱萸(取肉焙),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熟地黃(蒸焙),山藥(微炒,各二兩)
白話文:
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內核),澤瀉(浸泡於酒中再焙炒,各八錢),五味子(炒製,一兩半),山茱萸(取出果肉焙炒),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不經火烤),熟地黃(蒸製再焙炒),山藥(略微炒製,各二兩)
上各研末秤,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初溫酒,或鹽湯任下,午前、晚間空腹再服。此藥不惟止渴,亦免生癰疽,久服永除渴疾,氣血加壯。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稱重,均勻混合後加入蜂蜜煉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六十丸。早上五點左右用溫酒或鹽湯送服,上午和晚上空腹時再服一次。此藥方不僅能止渴,還能預防癰疽,長期服用可永久消除口渴的症狀,還能增加氣血。
栝蔞散,治壯盛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不能房事,多服丹石,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唇口乾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黃,大便乾實,小便日夜百十行,須當除熱補虛。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白湯調服。
白話文:
天花粉、宣黃連、白扁豆、白茯苓(去皮)、寒水石、甘草節、人參(去蘆根)、白朮(去蘆根)、石膏、豬苓(各取等份) 天花粉,宣黃連,白扁豆,白茯苓(去皮),寒水石,甘草節,人參(去蘆),白朮(去蘆),石膏,豬苓(各等分)
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口燥,育養心氣。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是一種補益心臟的藥物,具有以下功效:
- 安撫心神,使人心情平和
- 補血固精,增強體力
- 強壯意志力,使人精神飽滿
- 增強記憶力
- 清除體內熱氣,化解痰液
- 消除煩躁和熱感
- 緩解驚悸
- 治療咽喉乾燥和乾渴
- 滋養心氣,增強心臟功能
人參(去蘆),丹參(洗),白茯苓(去皮),酸棗仁(洗),遠志(去心),百部(洗),石菖蒲(去毛),柏子仁,桔梗(去蘆),玄參,天門冬(去心),五味子,茯神(去木),當歸,熟地黃(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去皮),丹參(清洗),白茯苓(去皮),酸棗仁(清洗),遠志(去心),百部(清洗),石菖蒲(去鬚),柏子仁,桔梗(去皮),玄參,天門冬(去心),五味子,茯神(去木),當歸,熟地黃(各取等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以金箔為衣,燈心棗湯化下,食後臨臥服。或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六十丸亦可。
平補丸,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而瀝,如欲滲之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兩製作約十粒,包上金箔,用燈心棗湯送服,於飯後睡前服用。或者將丸劑製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粒也可以。
菟絲子(酒蒸,搗焙),山茱萸(去核,酒浸),益智仁,當歸(以上各半兩),川楝子(去核),牛膝(去蘆,酒浸),葫蘆巴(炒),杜仲(去粗皮,薑汁炒),肉蓯蓉(酒浸,焙乾),巴戟(去心,各三兩半),乳香(二兩)
白話文:
- 菟絲子(蒸酒,搗碎烘烤)
- 山茱萸(去核,用酒浸泡)
- 益智仁
- 當歸(以上各半兩,約15克)
- 川楝子(去核)
- 牛膝(去蘆,用酒浸泡)
- 葫蘆巴(炒熟)
- 杜仲(去粗皮,用薑汁炒)
- 肉蓯蓉(用酒浸泡,烘乾)
- 巴戟(去心,各三兩半,約60克)
- 乳香(二兩,約45克)
上為細末,用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棗湯或鹽湯送下。
天花粉丸,治消渴飲水多,身體瘦弱。
天花粉,人參(去蘆,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紅棗湯或鹽湯送服。
天花粉丸,用於治療消渴症,症狀表現為口渴多飲、身體消瘦。
藥方組成:天花粉、人參(去蘆頭,兩者等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麥門冬煎湯送下。
白話文:
將細小的粉末加入蜂蜜中,製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50 顆,於飯前用麥門冬煎煮的水送服。
硃砂黃連丸,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白話文:
硃砂黃連丸用於治療心氣虛弱及內熱過盛,或因過度飲酒導致的消渴症。
辰砂(一兩),宣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燈心棗湯送下。
梅蘇丸,治消渴,膈熱煩躁,最能生津液。
白話文:
辰砂一兩,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前用灯心草和大枣煮汤送服。
梅蘇丸,用於治療消渴症,胸膈熱煩,能有效生津止渴。
白梅肉,紫蘇葉,烏梅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七錢半),百藥煎(三兩),訶黎勒(煨,去核),人參(各一錢半),甘草(炙,一兩半)
白話文:
白梅肉、紫蘇葉、烏梅肉(各 15 公克) 麥門冬(去除中央的種子,37.5 公克) 百藥根(90 公克) 訶黎勒果(烘烤後去除種子,4.5 公克) 人參(4.5 公克) 甘草(炙烤後,45 公克)
上為細末,煉黃蠟汁,拌和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噙化咽津。路行可解渴。
肉蓯蓉丸,治消渴尿脂,小便如泔。
白話文:
上面一層是細粉,用煉過的黃蠟汁拌和,搓成像雞頭一樣大的丸子。每次吃一丸,不限時間,含化,慢慢吞下去。在路上行走時可以解渴。
肉蓯蓉(酒浸,焙),地骨皮,澤瀉,五味子,巴戟(去心),當歸(酒浸,焙),韭子,熟地黃(焙),牡丹皮,白龍骨,甘草(炙,各一兩),磁石(火煅,醋淬七次),赤石脂,人參(以上各一兩半),禹餘糧(煅,七錢半),桑螵蛸(炙,十四枚)
白話文:
肉蓯蓉(用酒浸泡,然後烘烤),地骨皮,澤瀉,五味子,巴戟(去掉果核),當歸(用酒浸泡,然後烘烤),韭子,熟地黃(烘烤),牡丹皮,白龍骨,甘草(炙烤,各一兩),磁石(火煅,用醋淬火七次),赤石脂,人參(以上各一兩半),禹餘糧(煅燒,七錢半),桑螵蛸(炙烤,十四枚)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牛乳或白湯送下,日進三服。
茯菟丹,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白話文:
上方製成細末,用煉蜜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可以用牛奶或者白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茯菟丹,用於治療各種消渴症,也能治療白濁。
白茯苓(五兩),菟絲子(酒浸三宿,蒸,研細作餅,焙乾,一十兩),五味子(七兩),石蓮肉(三兩)
白話文:
茯苓(250 克) 菟絲子(用酒浸泡三天,蒸熟後研磨成細粉,做成餅狀,烘乾,500 克) 五味子(350 克) 石蓮肉(150 克)
上為細末,用山藥末六兩打糊,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湯送下。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使用六兩山藥粉製成糊狀,混合藥粉後捣搗三五百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前以米湯送服。
玉泉丸,用於治療口渴煩躁、口腔乾燥。
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茯苓(去皮),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以上各一兩),天花粉,乾葛(以上各一兩半)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心部),人參(去除鬚根),茯苓(去除外皮),黃耆(一半生曬,一半用蜂蜜炙烤),烏梅肉(烘焙),甘草(以上各一兩),天花粉,乾葛(以上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用白湯送下。
梅花聚香湯,治消渴飲水至石鬥,病極者可服之即愈。
白話文:
上方製成細末,用煉蜜做成像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不限時間,細細嚼碎後用白開水吞服。
梅花聚香湯,用於治療消渴症,病人喝水量達到石鬥時,即使是病情嚴重的人服用後也可以康復。
天花粉,烏梅肉,枇杷葉,麥門冬,五味子,栝蔞實,人參,黃耆,乾葛(以上各一兩),檀香(半兩)
白話文:
- 天花粉:1 兩
- 烏梅肉:1 兩
- 枇杷葉:1 兩
- 麥門冬:1 兩
- 五味子:1 兩
- 栝蔞實:1 兩
- 人參:1 兩
- 黃耆:1 兩
- 乾葛:1 兩
- 檀香:0.5 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熟水調下,隨意不時服之。
腎善,治消渴強中。
黃連,粱米,栝蔞根,茯神(各四兩),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二兩)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後服用,可隨意不定時地服用。
對腎臟有益,能治療消渴症及增強體力。
藥方成分包括:黃連、粱米、栝樓根、茯神各四兩,麥門冬要去掉心部、知母各二兩。
上為細末,內豬肚中,縫定置甑中蒸極爛,取出藥,搗豬肚為膏,和藥再少入蜜,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送下,米飲亦得。一方加生地黃,乾葛;一方去知母、梁米,用小麥。
白話文:
將細末藥材放入豬肚中,縫合後置於蒸籠中蒸至極爛。取出藥材,將豬肚搗碎成膏狀,加入藥材再少加一些蜂蜜,搗杵一千餘下,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人參湯送服,米湯也可以。有一種方子添加生地黃和乾葛;另一種方子去除知母和梁米,使用小麥。
神仙減水法,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此藥主之,不可輕易,其效如神。
白話文:
神奇的減水法,治療三焦虛熱、三種消渴症狀,白天黑夜都無法止渴。這個藥方可以治癒這些症狀,但不能輕易嘗試,它的效果有如神助。
人參(去蘆),天花粉,知母,宣黃連,苦參,麥門冬(去心),浮萍(照水曬乾),白扁豆,黃耆(各一兩),黃丹(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妙不可言。
白話文:
人參(去除蘆頭),天花粉,知母,宣示黃連,苦參,麥門冬(去除內核),浮萍(照在水中曬乾),白扁豆,黃耆(各 1 兩),黃丹(2 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