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痰飲門

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停留,脾胃鬱結而成痰者;有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成痰者;有因酒後,飲水停滯胃中而成痰者;有風、寒、濕、熱之氣,入脾相搏而成痰者;或喜怒哀樂之過情,飲食起居之不節,濕熱內蘊,風寒外搏,皆為痰飲。

白話文:

痰飲疾病的形成原因不一,有的是因為氣脈不通暢,津液無法流通,水分積聚,脾胃鬱結而形成痰;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中的水分而形成痰;有的是因為飲酒後,水液停留在胃中形成痰;有的是因為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脾臟,相互搏擊而形成痰;或者因為喜怒哀樂過度,飲食起居不節制,濕熱內生,風寒外侵,都可能導致痰飲的產生。

所得之由不同,而所變之病甚多,或為寒,或為熱,或為喘嗽、嘔吐,或為翻胃、膈噎,以至為腫滿,為眩暈,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為嘈雜,為痞膈,為疼痛,為怔忡,此皆痰之為病也。

白話文:

病症的成因不同,由此引起的疾病也很多,或為寒,或為熱,或為喘咳、嘔吐,或為翻胃、噎膈,嚴重時會導致腫脹、眩暈、癲癇、噯氣、泛酸、心煩意亂、胸悶、疼痛、心悸,這些都是痰液引起的疾病。

又有五飲:一曰懸飲者,飲水流於脅下,咳嗽引痛;二曰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三曰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四曰痰飲者,其人素虛,腸間瀝瀝有聲;五曰留飲者,背惡寒,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下滿引缺盆,咳嗽轉甚。此五飲為病不同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五種有關飲水的病症:

一、懸飲:喝水時水流到肋骨下方,咳嗽時會引發疼痛。 二、溢飲:喝水時水流到四肢,本該流汗時卻不流汗,身體感到沈重疼痛。 三、支飲:咳嗽且氣喘、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無法躺下,身體看起來好像腫脹。 四、痰飲:體質虛弱,腸子裡有水聲。 五、留飲:背部怕冷,或喘不過氣又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肋骨下方腫脹疼痛,咳嗽加劇。

這五種有關飲水的病症,病理不同,症狀也不同。

東垣謂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也。故有五痰之分,言其濕熱相乘也。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如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而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黑如唾。

白話文:

東垣說脾土在人體中與天相應,也屬於濕性,所以水穀津液運行不暢,就會停積聚結而形成痰液。因此,痰液有五種分類,是說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例如:

  • 濕氣在心經形成熱痰,黏稠如膠,色澤發紅。
  • 濕氣在肝經形成風痰,色青如沫。
  • 濕氣在脾經形成濕痰,濕氣久積生熱,色澤發黃。
  • 濕氣在肺經形成氣痰,色白,咯出時像米粒。
  • 濕氣在腎經形成寒痰,色黑如唾液。

由此言之,歲氣淫邪,乘於脾胃,津液不布,積為痰飲也,亦必從其所乘之氣兼化而為五痰也。夫人之氣,貴乎順,氣順則津液流通,而無痰飲之患也。其脈偏弦為飲,浮而滑為痰。治法宜先順氣除濕,次消導之,或汗,或下,或溫,或利,在乎臨病消息焉。

白話文:

從此可見,季節中的邪氣入侵,乘虛侵犯脾胃,導致津液不能運送,積聚成痰液,而且還會根據它所乘著的氣化而形成不同的五種痰。人的氣,貴在順暢,氣順暢,津液就能流通,自然不會產生痰飲。如果脈象偏弦,表示有飲邪;脈象浮滑,表示有痰邪。治療方法應先順氣除濕,然後再消導痰飲,可以發汗、瀉下、溫補或利水,具體方法需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運用。

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半夏(湯泡,二錢),天南星(炮),枳實(去穰,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以上各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半夏(以熱水浸泡後,取二錢) 天南星(炮製過的) 枳實(去除內仁,與麩皮一同炒過) 赤茯苓(去除外皮) 橘紅(以上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十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海藏五飲湯,一、留飲心下;二、澼飲脅下;三、痰飲胃中;四,溢飲膈上;五、流飲腸間。凡此五飲,酒後飲冷過多,故有此疾。

白話文:

海藏五飲湯,可用於治療:

  1. 飲留心下
  2. 飲流動脅下
  3. 痰飲聚積在胃中
  4. 飲溢出膈肌上方
  5. 飲下流腸中

這些飲邪都是因為飲酒後飲用過多冷飲所致。

旋覆花(去梗),人參(去蘆),陳皮(去白),枳實(麩炒),茯苓(去皮),白朮厚朴(薑製),半夏(湯泡),豬苓澤瀉前胡,桂心,芍藥,甘草(炙,以上各一錢)

白話文:

旋覆花(去掉梗)、人參(去掉根鬚)、陳皮(去掉白色內皮)、枳實(用麩皮炒過)、茯苓(去掉外皮)、白朮、厚朴(用薑汁炮製)、半夏(用熱水泡過)、豬苓、澤瀉、前胡、桂心、芍藥、甘草(炙過的,以上各取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十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或因飲酒多,加乾葛、砂仁

白話文:

取上述藥材一劑,加水兩碗,生薑十片,煎煮至剩一碗,不拘時間服用。如因飲酒過多,可加乾燥葛根和砂仁。

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胃脘不快,或因食生冷,或飲食過多,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白話文:

二陳湯是用來治療痰飲困擾的疾病,症狀可能包括嘔吐噁心、頭暈心悸、胃脘不適。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攝取過多生冷食物,或者飲食過量導致脾胃功能不調所引起的,而二陳湯都可以治療。

陳皮(去白),茯苓(去皮),半夏(湯泡),甘草(炙,各三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橘皮湯,治胸膈停痰。

橘皮,茯苓(去皮),半夏(薑製,各一錢半),旋覆花,青皮(去穰),桔梗枳殼(薑製),細辛,人參(以上各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橘子皮、茯苓(去皮)、半夏(用薑加工,各 1.5 克)、旋覆花、青橘皮(去瓤)、桔梗、枳殼(用薑加工)、細辛、人參(以上各 1 克)、甘草(1 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俞山人降氣湯,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或喘,或滿,咽乾不利,並治腳氣上攻,煩渴引飲。

白話文:

俞山人所創的降氣湯,用於治療上盛下虛,痰多壅盛的情況,症狀包括氣喘、腹脹、咽喉乾燥難以吞嚥,也適用於足氣上攻引起的煩渴多飲。

前胡(去蘆),黃耆,厚朴(薑製),五加皮(薑製),當歸(去蘆),桔梗,羌活半夏曲,人參(去蘆),陳皮(以上各一錢),乾薑(炮),附子(炮,去皮臍),官桂(以上各半錢),紫蘇子(一錢)

白話文:

前胡(去掉蘆頭),黃耆,厚朴(用薑汁炮製),五加皮(用薑汁炮製),當歸(去掉蘆頭),桔梗,羌活,半夏(去曲),人參(去掉蘆頭),陳皮(以上各1錢),乾薑(炮製),附子(炮製,去掉皮和臍),肉桂(以上各半錢),紫蘇子(1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於脾胃。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胃氣虛弱,身體沉重有痰,噁心欲吐的症狀。風邪滯留在脾胃之間,應當先補益脾胃之氣。

茯苓,白朮,半夏(薑製),神麯(炒,各一錢),麥蘗(炒,一錢半),陳皮,天麻(各二錢)

白話文:

茯苓、白朮、半夏(用生薑炮製)、神曲(炒制),各一錢;炒麥芽,一錢半;陳皮、天麻,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御愛紫宸湯,解宿酒,嘔噦噁心,痰唾,不進飲食。

木香(不見火,半兩),砂仁,葛花檀香(不見火),茯苓,官桂,藿香(以上各一兩),陳皮,乾葛,良薑丁香(不見火),甘草(炙,以上各二兩)

白話文:

木香(不要經過火,半兩),砂仁,葛花,檀香(不要經過火),茯苓,官桂,藿香(以上各一兩),陳皮,乾葛,良薑,丁香(不要經過火),甘草(經過烘烤,以上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柤,不拘時服。

柴胡半夏湯,治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噁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如見風即復作。一名補肝湯

白話文:

柴胡半夏湯,治療風症患者不敢接觸風,眼睛乾澀疼痛有痰,眼前發黑噁心,感覺頭昏欲吐,風吹過來時感到皮膚肌肉緊繃,手腳沉重難以舉起,待在溫暖的地方微出汗後就會減輕,如果接觸風後就會復發。又名補肝湯。

柴胡蒼朮(各一錢半),半夏(二錢半),白茯苓(二錢),神麯(炒),藁本(各一錢),升麻(半錢)

白話文:

柴胡 1.5 公克 蒼朮 1.5 公克 半夏 2.5 公克 白茯苓 2 公克 神曲(炒) 1 公克 藁本 1 公克 升麻 0.5 公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頭目眩暈,噁心煩悶,氣促上喘,無力,心神顛倒,兀兀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痰厥,頭痛如裂,身重如山;脾胃虛損停痰,並皆治之。

白話文:

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頭暈目眩、噁心煩悶、氣急胸悶、無力、心神恍惚、發作時呆呆欲嘔、不敢睜眼、感覺身處風暴之中;痰厥(痰氣上逆)、頭痛劇烈如劈裂、身體沉重如山;脾胃虛弱、痰液停滯等症狀。

方見眩暈門

枇杷葉散,治痰逆。此藥溫胃,可思飲食。

青皮(去穰,焙),草豆蔻(各半兩),前胡,枇杷葉(拭去毛,炙黃),半夏(湯泡),茯苓(去皮),人參,大腹皮,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青皮(去掉種子,烘焙)25克,草豆蔻25克,前胡25克,枇杷葉(擦去絨毛,炙黃)25克,半夏(用熱水浸泡)25克,茯苓(去掉外皮)25克,人參25克,大腹皮25克,白朮25克,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用薑汁炙烤)25克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柤,不拘時熱服。

驅痰飲子,治痰飲,如人頭痛背疼,飲食嘔惡,皆痰飲之證。

天南星(切作十片,湯浸七次),半夏(湯浸七次),青皮(去穰),陳皮(去白,各一兩),赤茯苓,草果仁,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天南星(切成十片,沸水浸泡七次) 半夏(沸水浸泡七次) 青皮(去掉外殼) 陳皮(去掉白瓤,各一兩) 赤茯苓 草果仁 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柤,不拘時通口服。如遇飲酒,先進一服,後再一服,或次日夜醒又一服,永無痰飲。

白話文:

取上官方藥方「上㕮咀」,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水、七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煮沸後再煮至剩七成,去渣後不限時間口服。如果飲酒,先服用一劑,之後再服用一劑,或者第二天醒來後再服用一劑,就可以永遠沒有痰飲。

丁香茯苓湯,治脾胃虛寒,宿飲留滯,以致嘔吐痰沫,或有酸水,不思飲食。

白話文:

丁香茯苓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宿食停滯,導致嘔吐痰沫,或者吐出酸水,不想吃東西的情況。

丁香,茯苓(去皮),木香(各二兩),乾薑(炮,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泡),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白,各一兩),縮砂(半兩)

白話文:

丁香 兩兩 茯苓(去皮)兩兩 木香 兩兩 乾薑(炮製)一兩半 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 半夏(用湯泡過)一兩 肉桂(去粗皮)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縮砂 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旋覆花散,治心胸痰熱,頭目旋痛,飲食不下。

旋覆花,甘草(炙,各半兩),枳殼(麩炒),石膏(細研,各二兩),麥門冬(去心),赤茯苓,柴胡,人參(以上各一兩),犀角屑,防風(去叉),黃芩(以上各七錢半)

白話文:

旋覆花、甘草(各半兩,甘草需炙烤) 枳殼(用麩子炒過的) 石膏(研磨細緻),各二兩 麥門冬(去除中心) 赤茯苓 柴胡 人參(以上各一兩) 犀角屑 防風(去除分叉) 黃芩(以上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盅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食後服。

茯苓丸,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後人謂臂痛乃痰證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

白話文:

茯苓丸,原本是用來治療手臂疼痛的。在《指迷方》中記載:有人手臂疼痛,不能抬起,手腳有時還會交替疼痛,轉移到左右側。這是因為體內有痰,中脘部位停滯不暢,脾氣無法運行,向上與氣相爭,四肢屬於脾統屬,脾氣停滯而氣血不能下達。因此向上發作,攻擊手臂。脈象沉細的就是這種情況。後人認為手臂疼痛是痰證,只要治療痰症,手臂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穰,麩炒,半兩),朴硝(風化,二錢半)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風化朴硝一時未易成,但以朴硝撒在竹盤中,少時成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用亦可。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煮麵糊,做出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風化的朴硝一時之間不易得到,可以用朴硝撒在竹製的託盤裡,過一陣子會變成水,放在有風的地方,就會變乾成芒硝,刮取下來使用也可以。

昔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覺有如人抽牽,兩手戰掉,至於茶盞亦不能舉,隨服隨愈。痰藥方多立見功效者,未有如此神妙。

白話文:

以前有個人飽受痰疾所苦,晚上雙臂經常感覺像被別人抽扯一樣,兩手顫抖到連茶杯都拿不起來。他每次服用方劑,症狀就會立刻好轉,從來沒見過像這樣神效的。治痰的藥方有很多,但很少有這麼神奇的。

辰砂化痰丸,治風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

辰砂(水飛,研為衣),白礬(枯研,各半兩),天南星(炮,一兩),半夏曲(三兩)

白話文:

  • **辰砂:**用硃砂經過水飛法提煉後,研磨成細粉。
  • **白礬:**將白礬烘乾後再研磨成細粉。這兩種藥材各取半兩。
  • **天南星:**將天南星炮製後,取一兩。
  • **半夏曲:**取三兩半夏曲。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用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大人參半夏丸,墜化痰涎,止嗽定喘,治諸痰不可盡述。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天南星,薄荷(以上各半兩),白礬(生用),乾生薑,寒水石,半夏(以上各一兩),蛤粉(二兩),藿香(二錢半)

白話文:

人參 (去除外皮)、茯苓 (去除外皮)、天南星、薄荷 (以上各 25 克)、白礬 (生用)、乾薑、寒水石、半夏 (以上各 50 克)、蛤粉 (100 克)、藿香 (12.5 克)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用生薑湯送下,白湯亦可。一方加黃連半兩、黃柏二兩,取效愈妙。又治酒病,調和臟腑,尤宜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顆,服用後用生薑湯送服,也可以用白開水送服。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入半兩黃連和二兩黃柏,效果會更好。此藥方也能夠治療酒癮,調和臟腑,尤其適合服用。

清氣化痰丸,治上焦痰火壅盛,或嗽或喘,煩熱口乾,胸膈痞悶。

天南星(三兩),半夏(湯泡),黃連(去須),黃芩(各五兩),栝蔞仁(去殼),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各四兩),陳皮,枳實(麩炒,各六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天南星(120克),半夏(用熱水浸泡),黃連(去掉鬚根),黃芩(各200克),栝蔞仁(去殼),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各160克),陳皮,枳實(用麩皮炒熟,各240克),甘草(80克)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滾痰丸,專治一切宿滯之痰,及風熱痰。

大黃(蒸,八兩),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一兩半同焰硝一兩半,用砂鍋內煅如金色,淨一兩),一方加硃砂(研為衣,一兩)

白話文:

大黃(蒸製過,八兩),黃芩(八兩),沉香(半兩),青礞石(一兩半,與一兩半的硝石一起放入砂鍋中煅燒至呈金色,淨取一兩)

一種方劑還添加了硃砂(研磨成細粉,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或茶、酒任下。

中和丸,治濕熱痰氣。

蒼朮,黃芩,半夏(薑製),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溫胃化痰丸,治膈內有寒,脾胃傷飲,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半夏(三兩),陳皮,乾薑(炮),白朮(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或白湯送下。

神仙墜痰丸,治痰飲,胸膈痞塞。此藥下痰。

皂角(無蟲蛀者,刮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一兩六錢),白礬(生用,一兩一錢),黑牽牛(一斤取頭末,四兩)

白話文:

皁角(沒有蟲蛀的,颳去外皮,酥油炒至黃色,去掉種子,淨重一兩六錢) 白礬(生用,一兩一錢) 黑牽牛(一斤取頭部研成細末,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用溫酒送下。看病輕重,輕者五日、十日愈,重半月、一月愈。久服,永無癱瘓之疾。

白話文:

上層用細小的藥材,加入水攪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30丸,逐漸增加到10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根據病情輕重,輕微的五到十天可以痊癒,嚴重的半個月到一個月可以痊癒。長期服用,可以防止癱瘓。

控涎丹,治痰飲停積胸膈,或結為塊,喘滿不安,痛連胸脅,走注不定,決不可誤作風痛、癱瘓等證治之。

白話文:

控涎丹,用於治療痰飲積聚在胸膈,或結塊成團,導致氣喘、胸悶、心神不安,疼痛延伸至胸部兩側,遊走不定。絕不可將其誤診為風痛、癱瘓等疾病。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去掉內芯), 紫大戟(去掉外皮), 白芥子(真品,各按等量配置)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曬乾,每服三十丸,臨睡用淡生薑湯,或熟水送下,以下痰飲為愈。

丁香五套丸,治胃氣虛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結聚胸膈之間,嘔吐噁心,腹滿不食。

白話文:

丁香五套丸是用於治療胃氣虛弱、三焦氣機不暢導致水液運化障礙,形成痰飲,積聚在胸膈之間,引起嘔吐、噁心、腹脹、不思飲食等症狀。

丁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陳皮(去白),青皮(以上各半兩),白朮,乾薑(炮),茯苓(去皮),良薑(以上各一兩),半夏,天南星(同半夏浸三日,各二兩)

白話文:

丁香(不經過火炒製),木香(不經過火炒製),陳皮(去除白色部分),青皮(以上各半兩)

白朮、乾薑(用炮製過的),茯苓(去除外皮),良薑(以上各一兩)

半夏、天南星(與半夏一起浸泡三天,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神麯一兩、麥蘗二兩同研,取面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熟水送下。常服溫脾順氣。

白話文:

藥物的上層為細小的粉末,使用一種叫做「麯」的草藥一兩,小麥的芽二兩,一起研磨成細粉。取麵粉煮成糊狀,和藥粉拌勻,搓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不分時間,用溫水送服。長期服用可以溫養脾臟,順暢氣機。

八珍丸,治膈痰結實,胸膈不利,喘嗽嘔逆。

丹砂(研,半兩),犀角(鎊),羚羊角(鎊),茯神(去木),牛黃(研),龍腦(研,以上各一分),牛膽南星硼砂(研,各一錢)

白話文:

丹砂(研成細粉,半兩),犀牛角(切成薄片),羚羊角(切成薄片),茯苓(去除木質部分),牛黃(研成細粉),龍腦(研成細粉,以上各一分量),牛膽南星,硼砂(研成細粉,各一錢)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嚼細,用人參荊芥湯送下。

白話文:

把它研磨得細緻均勻,加入蜂蜜,做成像雞蛋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在飯後咀嚼細碎,用人參荊芥湯送服。

快活丸,常服消食化痰,養生之家不可缺。

枳殼(炒,一兩半),官桂(一兩),半夏(湯洗),桔梗(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用生薑湯送下,日進一、二服。

清氣化痰丸,清利胸膈,順氣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治痰之聖藥也。

白話文:

清氣化痰丸具有清利胸膈、順氣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的功效,是治療痰濕的良藥。

半夏(八兩),南星(六兩),栝蔞,黃連(去須),紫蘇子(炒),陳皮(去白),枳實(麩炒),茯苓(去皮),蘿蔔子(炒),山楂(以上各四兩),乾生薑(二兩),甘草(炙),香附子(炒),黃芩(以上各二兩)

白話文:

半夏(500克),南星(375克),栝蔞(四兩),黃連(去根):四兩,紫蘇子(炒):四兩,陳皮(去白色):四兩,枳實(炒):四兩,茯苓(去皮):四兩,蘿蔔子(炒):四兩,山楂:四兩,生薑(乾燥):125克,甘草(炙):125克,香附子(炒):125克,黃芩:125克

上將南星切作十字塊,半夏每個切作二塊,皂莢六兩,白礬三兩,多用水將南星、半夏、皂莢、白礬一處浸三宿,煮至南星心黑潤為度,取出去皂莢不用,將南星、半夏曬乾,同眾藥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加至百丸,食遠或臨睡茶清送下。

白話文:

把南星切成十字形的塊狀,把半夏各切成兩塊。準備六兩皁莢,三兩白礬。用大量的清水浸泡南星、半夏、皁莢、白礬三晚。煮到南星中心變黑潤透為止,取出皁莢棄之不用。將南星、半夏曬乾,和所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逐漸增加到一百丸。空腹或臨睡前,用茶湯送服。

利膈化痰丸,治痰火大盛,胸膈迷悶,嘔吐煩躁,頭眩咳嗽。

南星(湯泡,煨),蛤粉(研細),半夏(薑製),香附子(童便浸),栝蔞仁(去殼),貝母(去心,各半兩),治胸膈痰氣最妙。

白話文:

南星(用熱水泡開,再慢慢煨熟),蛤粉(研磨成細粉),半夏(用生薑加工製成),香附子(用童便浸泡),栝蔞仁(去除外殼),貝母(去除中間的部分,每種用量為半兩)。這些藥材搭配使用,對於治療胸膈痰氣特別有效。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末。用14片豬牙皁角搗碎,加入一碗半水,煮沸後取出杏仁(去皮去尖),1兩。煮沸後,將皁角撈出。將杏仁研磨成泥,與之前研磨的藥物混合。再加入薑汁浸泡,蒸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使用青黛作為藥衣。每次服用50顆藥丸,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