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傷寒門

《經》云: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又云: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夫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世醫均謂之傷寒也。是以辛苦之徒,房勞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不謹密所致也。

夫傷寒脈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腑,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至七八日,六經之邪漸退,至十二日,病人精神爽慧而愈也。

夫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其證初感略與傷寒相似,但治法各不同耳。

凡傷寒初感,頭疼項強,無汗惡寒,乃寒傷榮也,宜麻黃湯汗之;若自汗出,謂之風傷衛也,宜桂枝湯解之;若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胸脅痛而耳聾,此屬少陽也,宜以小柴胡湯和解之;若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此屬陽明胃也,宜用大柴胡湯或承氣之類隨病輕重下之。

至如傳入三陰經,或熱深入里至變為狂、斑、發黃、譫語、口燥煩渴諸熱等證,又當以黃連解毒、白虎、承氣、茵陳、梔子等苦寒之藥隨證治之。若傳入陰經,身無大熱,自利不渴,或手足厥冷,自汗亡陽,宜用理中、四逆輩,或加桂附溫之。至若時行之病,初得之亦頭疼發熱,惡寒身痛,或嘔吐,或胸滿,皆其候也,宜用十神、芎蘇、五積、正氣、敗毒之類發散之,最為穩當。

然傷寒之病,傳變證候甚多,又當於仲景《傷寒論》、《活人指掌》等書中參考之,茲不盡述。

桂枝湯,治傷寒中風,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冬天時天氣寒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要固守精氣,不讓寒氣侵襲。如果觸犯了寒邪,才會得傷寒病。又說:冬天不把精氣藏好,到了春天一定會生溫病。一般來說,馬上發病的,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毒會潛藏在皮膚肌肉中,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暑病是因為熱到極點,比溫病更嚴重。但現在的醫生都把它們統稱為傷寒。因此,那些勞苦的人,還有房事過多的人,在春夏時節容易得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沒有注意防寒所導致的。

傷寒病,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是浮在表面,這是太陽經受病,大概一兩天會發作,因為太陽經脈上連到風府穴,所以會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強直。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變長,這是陽明經受病,大概二三天會發作,因為陽明經脈經過鼻子連到眼睛,所以會身體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像弓弦一樣繃緊,這是少陽經受病,大概三四天會發作,因為少陽經脈沿著脅肋連到耳朵,所以會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這三種情況都是經絡受病,還沒有傳到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沉在底下而且細小,這是太陰經受病,大概四五天會發作,因為太陰經脈分佈在胃部,連到咽喉,所以會腹脹、咽喉乾燥。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沉在底下,這是少陰經受病,大概五六天會發作,因為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到肺臟,繫在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口渴。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微弱而遲緩,這是厥陰經受病,大概六七天會發作,因為厥陰經脈沿著生殖器官,連到肝臟,所以會煩躁不安、陰囊收縮。這三種情況都是經絡受病,而且已經傳到臟腑,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第一天太陽經受寒,馬上和少陰經一起發病,就會頭痛、口乾、煩躁不安、口渴;第二天陽明經受寒,馬上和太陰經一起發病,就會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飯、說胡話;第三天少陽經受寒,馬上和厥陰經一起發病,就會耳聾、陰囊收縮、手腳冰涼。如果到了水漿都喝不下去,不認得人,大概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兩種寒邪,而且沒有發生傳經,到了七八天,六經的邪氣會逐漸消退,到了十二天,病人就會精神清爽、恢復健康。

所謂時行病,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卻又突然變冷,夏天應該很熱卻反而涼快,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很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些都不是正常時令該有的氣候。所以一年之中,大人小孩的病症多數都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所導致的。這種病的初期症狀略微和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

凡是傷寒剛開始發病,出現頭痛、脖子僵硬、沒有汗、怕冷,這是寒邪傷害了營血,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如果自己出汗,這是風邪傷害了衛氣,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表;如果在半表半裡,出現忽冷忽熱、胸脅痛、耳朵聽力下降,這是屬於少陽經的病,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到了傍晚出現潮熱,不畏寒反而怕熱,大便乾燥,這是屬於陽明胃的病,應該用大柴胡湯或者承氣湯之類,根據病情的輕重來瀉下。

至於病情傳入到三陰經,或者熱邪深入到裡面,變成狂躁、皮膚出現斑點、發黃、說胡話、口乾煩渴等熱症,又應該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承氣湯、茵陳蒿湯、梔子等苦寒的藥來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傳入陰經,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只是腹瀉而且不口渴,或者手腳冰涼、自己出汗導致陽氣虛脫,應該用理中湯、四逆湯之類,或者加入桂枝、附子等溫熱的藥來治療。至於時行病,剛開始也會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或者嘔吐、胸悶等症狀,都屬於這種病的表現,應該用十神湯、芎蘇散、五積散、正氣散、敗毒散之類的藥來發散,這樣最穩妥。

然而傷寒病的傳變和證候非常多,還應該參考張仲景的《傷寒論》、《活人指掌》等醫書,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

桂枝湯,治療傷寒中風,出現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的症狀。

藥方組成: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