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7)
1. 中濕門
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腎著湯,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乾薑(炮),茯苓(去皮各二錢),甘草(炙),白朮(各一錢)
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乳香沒藥丸,治遠年近日,風濕腳氣攻注,節膝或腫或疼,筋攣不能屈伸,腳不能踏地,及一切疼痛不已。
乳香(另研),沒藥(另研),骨碎補(去毛),五靈脂(去土),砂仁,白附子,甜瓜子,牛膝(酒浸一宿),當歸(酒洗),木瓜,地龍(去土),木鱉子(各一兩),白牽牛(炒三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木瓜湯下或溫酒亦得,食前服。
木瓜虎骨丸,治寒濕合而成痹,腳痛不仁,疼痛少力,足下隱痛,不能踏地,腰腿筋攣,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臂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旋,及腳氣行步艱難。
木瓜,血竭(另研),沒藥(另研),虎脛骨(酒炙),木香,自然銅(醋淬七次),楓香,骨碎補(去毛),當歸(酒洗),甜瓜仁,敗龜版(酥炙),肉桂(各一兩),安息者(酒炒一兩),乳香(另研五錢),地龍(去土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溫酒送下。
除濕丹,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拘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目赤,癮疹,疥癬,走注,腳氣,盡皆治之。
檳榔,甘遂,威靈仙,澤瀉,赤芍藥,葶藶,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大戟(炒三兩),陳皮(去白四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漸加八、九十丸,食前溫白湯送下。服藥後,忌酒濕面二、三日。一方有澤瀉、陳皮各一兩,無葶藶。
瓜蒂搐鼻法,治傷濕,鼻塞頭痛。
上用甜瓜蒂為末,令病人口含水,搐一字,在鼻中流出黃水效。
白話文:
中濕門
簡易方劑:
取水兩盅,加入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一盅,飯前服用。
腎著湯(治療腎虛傷濕):
症狀: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坐在水中,不口渴,小便通暢。
藥物:炮製過的乾薑、去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白朮各一錢。
用法:取水兩盅,煎煮至八分,飯前溫服。
乳香沒藥丸(治療久年或近期風濕腳氣):
症狀:風濕腳氣侵犯關節膝蓋,或腫或痛,筋絡攣縮不能屈伸,腳不能著地,以及各種疼痛不止。
藥物:研磨過的乳香、沒藥,去毛骨碎補、去土五靈脂、砂仁、白附子、甜瓜子、酒浸一夜的牛膝、酒洗的當歸、木瓜、去土地龍、木鱉子各一兩,炒過的白牽牛三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熱的木瓜湯或溫酒送服,飯前服用。
木瓜虎骨丸(治療寒濕痹症):
症狀:寒濕凝滯導致痹症,腳痛麻木,疼痛無力,足下隱痛,不能著地,腰腿筋絡攣縮,不能屈伸,以及項背僵硬,手臂無力,耳鳴,頭暈目眩,以及腳氣行走困難。
藥物:木瓜、研磨過的血竭、沒藥,酒炙虎脛骨、木香、醋淬七次的自然銅、楓香、去毛骨碎補、酒洗的當歸、甜瓜仁、酥炙的敗龜版、肉桂各一兩,酒炒的安息香一兩,研磨過的乳香五錢,去土地龍二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丸,飯前用溫酒送服。
除濕丹(治療各種濕邪):
症狀:各種濕邪侵襲導致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拘緊,津液黏稠,大小便不利,目赤,癮疹,疥癬,遊走性疼痛,腳氣等。
藥物:檳榔、甘遂、威靈仙、澤瀉、赤芍藥、葶藶子、乳香、沒藥各一兩,牽牛五錢,炒過的大戟三兩,去白陳皮四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丸,逐漸增加到八九十丸,飯前用溫白開水送服。服藥後,忌酒和濕食兩三日。另一方劑中澤瀉、陳皮各用一兩,不含葶藶子。
瓜蒂搐鼻法(治療傷濕導致鼻塞頭痛):
方法:將甜瓜蒂研磨成粉末,讓病人含一口水,用瓜蒂粉末輕輕搐入鼻中,使黃色液體從鼻中流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