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中濕門

夫濕者,火土相蒸之氣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體虛之人,或為風雨所襲,或臥卑濕之地,或涉大水深澤,或汗出沾衣,侵淫脾腎,皆能成濕。夫濕能傷脾,脾土一虧,諸證生焉。滯而為喘嗽,漬而為嘔吐,滲而為泄瀉,溢而為浮腫。濕鬱脾中則發黃。濕流腎內則重著,身重腰痛。

濕入關節則一身盡痛。挾風則頭目昏眩,嘔噦心煩;兼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惡寒;帶熱則煩渴引飲,心腹疼痛,多汗。中濕之證,其脈多沉緩而微,其證四肢重痛不舉,法當利其小便,或輕汗以散之,或溫燥以除之。《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具方於後,隨證治之。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

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

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個,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羌活勝濕湯,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溫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滲濕湯,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白朮(三錢),乾薑(炮),白芍藥,附子(炮,去皮臍),白茯苓(去皮),人參(各一錢),桂枝(不見火),甘草(炙各半錢)

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清燥湯,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此藥主之。

蒼朮(米泔浸,一錢半),五味子(十四個),綿黃耆,黃連,白朮,橘皮,白茯苓(去皮),當歸(各一錢),人參,生地黃(各七分),麥門冬(去心),神麯(炒),豬苓,黃柏(酒炒),甘草,澤瀉(各半錢),柴胡,升麻(各三分)

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生附湯,治受濕腰疼痛。

附子(生用),牛膝(酒浸,焙),厚朴(薑製),乾薑(生用),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二錢半),蒼朮(炒),杜仲(姜炒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柤,食前服。

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赤澀。

半夏曲(炒一錢半),厚朴(薑製一錢半),蒼朮(米泔浸二錢),藿香(二錢),陳皮(去白一錢半),白茯苓(去皮二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所謂的濕,是火和土相互蒸騰產生的氣。在自然界,表現為濕氣;在地面,表現為泥土;在人體,則對應脾臟。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因為遭受風雨侵襲,或長期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或趟過大水深澤,或因汗濕衣服,這些因素都會侵入脾臟和腎臟,導致濕邪產生。濕氣會損害脾臟,一旦脾土功能衰弱,就會引發各種病症。濕氣停滯會導致喘息咳嗽,浸漬會導致嘔吐,滲透會導致腹瀉,氾濫會導致水腫。濕氣鬱積在脾臟中會出現黃疸;濕氣流注到腎臟中會導致身體沉重、腰痛。

濕氣侵入關節會導致全身疼痛。如果同時夾雜風邪,會出現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心煩意亂;如果同時夾雜寒邪,會出現關節攣縮疼痛、沒有汗、怕冷;如果同時夾雜熱邪,會出現口渴想喝水、心腹疼痛、多汗。患有濕邪的病症,脈象大多是沉緩而微弱的,症狀是四肢沉重疼痛難以舉動。治療方法應該是利小便,或者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疏散濕氣,或者用溫燥藥物來去除濕氣。《黃帝內經》說:「治療濕邪而不利小便,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具體方劑在後面,可以根據不同症狀來選用。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相搏,停留在皮膚,導致四肢乏力,關節煩躁疼痛。

藥物組成:防己(三錢)、黃耆(四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

用法:加水兩碗,放入生薑三片、紅棗一個,煎煮至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羌活勝濕湯,適用於脊椎疼痛僵硬、頸部僵硬、腰部像要折斷一樣、頸部像要拔出一樣,以及向上衝擊導致頭痛,還有足太陽經運行不暢等症狀。

藥物組成: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用法:加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後溫服。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感覺沉重,說明經絡中有濕熱,需要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滲濕湯,治療因久坐或久臥潮濕地方,或遭受雨露侵襲,導致身體沉重、腳無力、關節疼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或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症狀。

藥物組成:白朮(三錢)、乾薑(炮製)、白芍藥、附子(炮製,去皮臍)、白茯苓(去皮)、人參(各一錢)、桂枝(不見火)、甘草(炙,各半錢)

用法:加水兩碗,放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清燥湯,在農曆六七月之間,濕邪盛行,因子的力量會使母體更強盛而導致熱邪旺盛,濕熱相互結合會損傷大腸。所以用寒涼藥物來救治。燥金(指肺)受到濕熱的侵擾,寒水(指腎)的生化源頭就會斷絕,導致腎虧,出現痿厥等嚴重疾病,腰部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彈,行走不穩,雙腳傾斜。此方主要治療這些症狀。

藥物組成:蒼朮(米泔浸,一錢半)、五味子(十四個)、綿黃耆、黃連、白朮、橘皮、白茯苓(去皮)、當歸(各一錢)、人參、生地黃(各七分)、麥門冬(去心)、神麯(炒)、豬苓、黃柏(酒炒)、甘草、澤瀉(各半錢)、柴胡、升麻(各三分)

用法:加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前服用。

生附湯,治療因受濕而導致的腰部疼痛。

藥物組成:附子(生用)、牛膝(酒浸,焙)、厚朴(薑製)、乾薑(生用)、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二錢半)、蒼朮(炒)、杜仲(姜炒各半兩)

用法: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半,放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去掉藥渣,飯前服用。

除濕湯,治療寒濕所傷,導致身體沉重、腰腳痠痛、大便稀溏、小便赤澀等症狀。

藥物組成:半夏曲(炒一錢半)、厚朴(薑製一錢半)、蒼朮(米泔浸二錢)、藿香(二錢)、陳皮(去白一錢半)、白茯苓(去皮二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