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積聚門
夫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之始發也,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之始發也,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是積聚臟腑陰陽之別也。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白話文:
「積」是一種陰氣,是由五臟產生。而「聚」是一種陽氣,是由六腑形成的。因此陰氣會沉降而隱藏,陽氣會浮動而活動。氣聚集的地方稱為「積」,氣聚合的地方稱為「聚」。「積」在剛開始發生時,會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其部位,上下有始有終,左右也有範圍。「聚」在剛開始發生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也沒有固定的部位。這就是積聚區分臟腑陰陽的標準。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像扣著一個杯子一樣。如果長期不消,會讓人出現咳嗽、氣逆、瘧疾等症狀,並且連續好幾年都不會停止。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心痛。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此五積之狀各隨五臟發病,故不同也。
有言積聚者,有言癥瘕者,有言痃癖者,名雖異而病則同也。原其所得之由,本因六淫七情所幹,積久而成也。
白話文:
心臟部位的積塊叫做「伏梁」,從肚臍往上長,有大拇指那麼粗,一直延伸到心臟下方。如果長期不消退,會讓人感到煩躁和心痛。
脾臟部位的積塊叫做「痞氣」,位於胃部,有盤子那麼大。如果長期不消退,會導致四肢無法伸縮,出現黃疸,吃進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
肺臟部位的積塊叫做「息賁」,位於右脅下方,形狀像扣着的杯子。如果長期不消退,會讓人忽冷忽熱,喘咳,甚至長出肺癰。
腎臟部位的積塊叫做「奔豚」,從小腹開始,蔓延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有時會上竄有時會下行,無法固定。如果長期不消退,會讓人氣喘、骨瘦如柴、氣短乏力。
這五種積塊的症狀會隨着不同臟腑的發病而不同。
治療之法,當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辨積聚之虛實,如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又當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使可畢已。若驟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其氣,終難治矣。故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此之謂也。今集古今經驗之方於下,治積者宜留意選而用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需要觀察痛點位置,以瞭解病因。若有餘則補,不足則瀉,切勿違反自然規律。仔細分析臟腑的位置高低,分辨積聚虛實。寒氣用溫藥,結聚用散藥,外邪用除藥,停留用行藥,堅硬用削藥。此外,還要節制飲食,謹慎起居,調和內在,外感因素才能消除。如果突然使用猛烈藥物攻治,不僅不能消除積聚,反而會傷氣,最終難以治癒。因此,古代名醫說:「養護正氣,積聚自除。」這就是這個道理。下面收集了古今經驗方,治療積聚者應仔細選擇使用。
散聚湯,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散聚湯:用於治療長期的氣滯血瘀,症狀類似於腫瘤,隨著氣血的運行而上下移動,發作時間不固定,心腹絞痛,疼痛刺痛腰脅,小腹脹痛,大小便不通。
半夏(湯泡七次),檳榔,當歸,杏仁(湯泡,去皮尖,麩炒),附子(炮,去皮臍),陳皮,茯苓(去皮),枳殼(去穰,麩炒),厚朴(薑製),桂心,川芎,吳茱萸(湯泡),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半夏(用熱水浸泡7次) 檳榔 當歸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和尖端,用麩皮炒) 附子(經過炮製,去皮和肚臍) 陳皮 茯苓(去皮) 枳殼(去瓤,用麩皮炒) 厚朴(用薑加工) 桂心 川芎 吳茱萸(用熱水浸泡) 甘草(經過炙烤,各1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大便不利加大黃。
白話文:
準備一份藥方,用兩碗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碗,趁熱服用。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入大黃。
枳殼散,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白話文:
枳殼散,用於治療五種積滯的氣導致的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順氣寬中,消除痃癖,消散積聚。
枳殼(麩炒),益智,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以上各一錢),肉豆蔻,厚朴,青皮(去穰),木香(不見火),乾薑(以上各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枳殼(用麩炒過),益智仁,陳皮,京三稜,莪朮,檳榔,肉桂(以上各 6 克),肉豆蔻,厚朴,青皮(去瓤),木香(未經火炮製),乾薑(以上各 3 克),炙甘草(3 克)
大七氣湯,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壅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大七氣湯,用於治療五積(心、肝、脾、肺、腎積聚)和六聚(氣、血、痰、飲、食、糞聚積),這些積聚的症狀類似於癥瘕(腫塊),隨著氣機的升降變化而移動,發作時有規律,表現為心腹疼痛,胸悶氣促,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益智,陳皮(去白),蓬朮,京三稜,青皮(去穰),桔梗(去蘆),香附(炒,去毛),藿香葉,肉桂(以上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益智仁、陳皮(去除內白)、蓬朮、京三稜、青皮(去除果肉)、桔梗(去除根部)、香附(炒熟,去除茸毛)、藿香葉、肉桂(各1.5錢)、甘草(炙用,1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半夏湯,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白話文:
上方作為一劑,使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一杯水量,於飯前服用。
半夏湯用於治療右側胁下有硬塊,使人發冷發熱,咳嗽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肺積息賁,這藥方適用於此症。
半夏(湯泡七次),細辛,桑白皮(炙),前胡(以上各一錢),桔梗,貝母,柴胡,訶子(煨,去核),人參(去蘆),白朮,甘草(炙,以上各七分)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七次)一錢 細辛 一錢 桑白皮(烤過的)一錢 前胡 一錢 桔梗 七分 貝母 七分 柴胡 七分 訶子(烤過的,去掉核)七分 人參(去掉根)七分 白朮 七分 甘草(烤過的)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後熱服。
枳實散,治肺積息賁,腹脅脹硬,咳嗽見血,痰黏不利。
白話文:
上方作為一劑藥,使用兩杯水,加上三片生薑、兩枚棗,煎煮至剩一杯水量,飯後趁熱服用。
枳實散,用於治療肺部積痰、呼吸困難、腹部及脅部脹硬、咳嗽帶血、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症狀。
枳實(麩炒),木香(不見火),檳榔,葶藶(隔紙炒紫色),赤茯苓(去皮),五味子,訶黎勒(去核),甘草(炙,以上各半兩),杏仁(去皮尖,炒,一兩)
白話文:
- 枳實(乾炒成焦糊狀)
- 木香(未經火炒)
- 檳榔
- 葶藶(用紙包裹炒至變成紫色)
- 赤茯苓(去除外皮)
- 五味子
- 訶黎勒(取出果核)
- 甘草(烘烤過,以上各為半兩)
- 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炒過,一兩)
上㕮咀,每服七錢,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勻氣湯,治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七錢,用兩杯水煎煮,加入三片生薑,煎至剩八分水量,飯後服用。
匀气汤,用於治療脾臟的積滯,稱為痞氣,症見胃脘不適,身體消瘦且食欲減退。
神麯(炒),麥蘗(炒),桂心(去粗皮),郁李仁(半生半炒),厚朴(薑製),白朮(各一兩),大腹子(二枚),牽牛(半生半炒,一兩),良薑(炮,半兩),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盅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白話文:
山藥(炒)、麥芽(炒)、肉桂皮(去粗皮)、杏仁(一半生、一半炒)、厚朴(用薑汁製)、白術(各一兩)、馬錢子(兩顆)、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一兩)、生薑(炮製,半兩)、甘草(烤製,兩兩)
蓬莪朮散,治久積癥瘕,氣不消散,脅下如覆盆,多吐酸水,面色痿黃,或腹中㽲痛,並宜服之。
白話文:
蓬莪朮散可用於治療久積的癥瘕,氣息消散不暢,脅肋下似有東西覆蓋,經常吐出酸水,臉色發黃,或腹中劇烈疼痛等症狀。
蓬朮,肉桂,枳殼(麩炒),三稜(煨),大黃(炒),當歸,檳榔,木香(不見火,以上各一錢),柴胡(一錢半),乾薑(炮),赤芍藥(各半錢),鱉甲(醋炙,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蓬朮、肉桂、枳殼(炒麩)、三稜(煨)、大黃(炒)、當歸、檳榔、木香(未烘烤過,以上各 1 克)、柴胡(1.5 克)、乾薑(炮製)、赤芍藥(各 0.5 克)、鱉甲(醋炙,2 克)
奔豚湯,治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
白話文:
奔豚湯,用於治療腎臟積液發作於小腹,向上蔓延到心臟,就像豬奔馳的樣子,反復發作沒有規律,久治不愈,會引起喘逆、骨瘦肌肉萎縮、氣短,其脈象沉穩而滑利。
甘李根皮(焙),乾葛,川芎,當歸,白芍藥,黃芩,甘草(炙,各一錢半),半夏(湯泡七次,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甘草根皮(炒過),葛根,川芎,當歸,白芍藥,黃芩,甘草(炒過,各 1.5 公克),半夏(用熱水泡 7 次,2 公克)
息賁湯,治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病洒洒寒熱,氣逆喘咳,發為肺癰,其脈浮而毛。
白話文:
息賁湯:用於治療肺部積膿,位於右脅下方,形狀像覆蓋的杯子,長時間不癒,伴隨畏寒發熱,氣息逆亂,咳嗽喘息,發展為肺部膿腫,脈象浮而無力。
半夏(湯泡),桂心,人參(去蘆),吳茱萸(湯泡),桑白皮(炙),葶藶,甘草(炙,各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白話文:
半夏(用熱水泡軟),肉桂心,人參(去掉鬚根),吳茱萸(用熱水泡軟),桑白皮(烤過),葶藶,甘草(烤過,各 1.5 公克)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後不散,常常痞氣。
白話文:
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由於憂鬱之氣和濕氣結合,阻滯在中脘部位而導致腹皮輕微疼痛、心下痞滿、不想吃東西、吃後食物不易消化,常常出現痞氣的情況。
木香(不見火),柴胡,橘皮,草豆蔻(以上各一錢半),當歸,枳實(麩炒,各一錢),半夏(湯泡,二錢),紅花,甘草(炙,各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木香(未經過火處理),柴胡,橘皮,草豆蔻(以上各 1.5 克),當歸,枳實(用麩皮炒過的,各 1 克),半夏(用熱水泡過的,2 克),紅花,甘草(炙過的,各 0.5 克)
廣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能,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
方見水腫脹滿門
白話文:
廣朮潰堅湯,專門用於治療腹部脹滿,腹部內有積塊,積塊硬得像石頭一樣,讓人連坐或臥都感到痛苦,大小便不通暢,胸悶氣短,面色發黃,全身浮腫。
勝紅丸,治脾積氣滯,胸膈飽悶,腹肚疼痛,氣促不安,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婦人血積,小兒食積,並皆治之。
白話文:
勝紅丸:
功效:治療脾臟積滯氣血不暢、胸悶飽脹、腹痛、呼吸困難、嘔吐清水。適用於男性因飲酒過量、女性因月經不調引起的積血,以及兒童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積食。
青皮(去穰),陳皮,三稜(醋煮),蓬朮(醋煮),乾薑(炮),良薑(以上各一兩),香附子(炒,去毛,二兩)
白話文:
青皮(去掉內瓤),陳皮,三稜(用醋煮),蓬朮(用醋煮),乾薑(乾炒),良薑(各一兩),香附子(炒熟,去掉絨毛,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薑湯送下。
香稜丸,治五積,破痰癖,消癥塊,散積聚。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前用薑湯送服。
香稜丸,用於治療五種積聚,能夠破除痰癖,消除癥塊,分散積聚。
木香,丁香(並不見火),青皮(去穰),川楝子(炒),茴香(炒,以上各一兩),三稜(酒浸),枳殼(麩炒,各二兩),蓬朮(去殼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豆不用,一兩)
白話文:
木香、丁香(不經過火),青皮(去白色內膜),川楝子(炒過),茴香(炒過,以上各 1 兩),三稜(泡過酒),枳殼(用麩炒過,各 2 兩),蓬朮(去殼,和巴豆 30 粒一起炒,炒到巴豆變黃後取出,不用巴豆,1 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用薑湯或鹽湯、溫酒不拘時任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硃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五十丸,不拘時辰,可以用薑湯、鹽湯或溫酒送服。
剪紅丸,追蟲取積,利五臟,不損六腑,遠年近日,諸般蟲積,及血塊、宿食不消,婦人赤白痢疾,並皆治之。
白話文:
「剪紅丸」是用於驅除體內寄生蟲、清除積食,能調養五臟,不損傷六腑。無論是多年或近期的各種寄生蟲積食,以及血塊、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以及婦女的赤白帶下、痢疾等症狀,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檳榔(六錢),巴豆(去油,一兩),土朱(三錢),蕪荑(六兩),白牽牛(頭末十二兩),雷丸(五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蜜湯送下。取下病積為驗,以白粥補之。或以硃砂為衣亦妙。
白話文:
- 檳榔:30 克
- 巴豆:50 克(去除油脂)
- 土朱:15 克
- 蕪荑:30 克
- 白牽牛:600 克(包含頭尾)
- 雷丸:250 克
荊蓬煎丸,治癥瘕痃癖,冷熱積聚,宿食不消,嘔吐辛酸。久服消積聚,進飲食,止嘔吐。
白話文:
荊蓬煎成的丸藥,可以治療癥瘕、痃癖、冷熱積聚、宿食不消、嘔吐酸臭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消散積聚,促進食慾,止住嘔吐。
荊三稜(酒浸三日),蓬朮(醋浸切碎,用去皮巴豆二十粒於石器內炒黃色,去豆不用),木香(不見火),枳殼(麩炒),茴香(炒),青皮(去穰),檳榔(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荊三稜(浸泡在酒中三天),蓬朮(用醋浸泡切碎,於石器中炒二十粒去皮巴豆至金黃色,取出巴豆不用),木香(不接觸火),枳殼(用麩皮炒過),茴香(炒過),青皮(去掉瓤),檳榔(以上各取一兩)
上為細末,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用白湯送下,或用生薑湯下亦可。
白話文:
這種藥材的質地應該細碎,用薑汁把藥粉調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顆。服藥前可以遠距離地用熱水送服,或者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
肥氣丸,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不愈,發咳逆、痎瘧,其脈弦而細。
白話文:
肥氣丸,用於治療肝臟積滯,在左脅下形成一個類似於倒扣茶杯的腫塊,有頭有腳,形狀像烏龜或鱉。這種腫塊長期不愈,會引起咳嗽、嘔吐、瘧疾,患者的脈搏細而弦緊。
當歸(頭),蒼朮(各一兩半),青皮(去穰,炒,一兩),蛇含石(醋煅碎七錢半),三稜,蓬朮,鐵華粉(與三稜、蓬朮同入醋煮一伏時久,各三兩)
白話文:
當歸(頭)15克,蒼朮15克,青皮(去核、炒過)10克,蛇含石(醋炒成粉)7.5克,三稜(醋煮1個月)30克,蓬朮(醋煮1個月)30克,鐵華粉(與三稜、蓬朮一起醋煮1個月)30克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用當歸浸酒下,食遠服。
白話文:
將細粉磨成粉末,用醋煮米漿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四十粒,用當歸浸泡的酒送服,空腹服用,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
伏梁丸,治心積起臍上至心,大如臂,久不已,病煩心,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
白話文:
伏梁丸,治療心臟積聚,從肚臍附近到心臟,大如手臂,長期不消退,病人感到心煩,身體的大腿和臀部都腫脹,圍繞肚臍疼痛,脈搏沉重而虛浮。
茯苓(去皮),厚朴(去皮,薑製炒),人參(去蘆),枳殼(去穰,麩炒),三稜(煨),半夏(湯泡七次),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用米飲湯送下。
白話文:
茯苓(去皮) 厚朴(去皮,用薑汁炒製) 人參(去蘆頭) 枳殼(去瓤,用麩皮炒製) 三稜(煨製) 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 白朮(與其他藥材等分)
三稜煎丸,消癥瘕積聚,化痰飲,寬中順氣,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喘滿短氣,不進飲食,大便或泄或閉。
白話文:
三稜煎丸:
- 消除塊狀腫瘤、積塊和聚積物。
- 化解痰飲(黏稠的體液)。
- 疏通胸腹,順暢氣息。
- 治療心腹脹滿、難以呼吸,兩肋下緊硬、氣短、食慾不佳,大便時而腹瀉時而便祕。
荊三稜(生銼另為末,以酒三升石器內熬膏),神麯(炒),蘿蔔子(微炒),麥蘗(炒),硇砂(飛煎如鹽,研),青皮(去穰),乾漆(炒,以上各二兩),杏仁(去皮尖,炒,一兩)
白話文:
荊三稜(生鮮的用銼刀切碎,另作成粉末,用三升酒放在石頭器皿中熬成膏),神曲(炒製),蘿蔔籽(微微炒製),麥芽(炒製),磁石粉(煎製至像鹽一樣,研磨),青皮(去掉白色絨毛),生漆(炒製),以上各二兩,杏仁(去皮和尖頭,炒製,一兩)
上為細末,以三稜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加阿魏半兩名阿魏丸。
白話文:
以細粉狀的中藥製成藥膏或丸劑,丸子的尺寸約為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藥 15-20 丸,飯前用米湯送服。加入半兩阿魏,製成阿魏丸。
白豆蔻散,治積聚心腹脹滿,宿食不消,氣刺㽲痛,泄瀉,善噫吞酸,食即嘔吐,手足厥冷。
白話文:
白豆蔻散,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積聚在心腹的脹滿感
- 宿食不消
- 氣痛刺痛
- 腹瀉
- 喜嘆氣、吞酸水
- 進食後嘔吐
- 手腳冰冷
白豆蔻(去皮,三分),肉豆蔻(去殼,一分),高良薑,木香(以上各一分),桂心(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枳殼(炒),陳橘皮(去白,炒),人參,丁香,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白豆蔻(剝皮,三分) 肉豆蔻(剝殼,一分) 高良薑(一分) 木香(一分) 桂心(剝去粗皮) 附子(炮製後,剝皮去肚臍) 枳殼(炒製) 陳橘皮(剝去白膜,炒製) 人參(半兩) 丁香(半兩) 甘草(炙製,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用木瓜、生薑煎湯調服。
白話文:
上層的藥粉很細,每次服用兩錢重。在飯前用木瓜和生薑煎煮後,再用藥湯送服。
磨積三稜丸,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癖痃、氣塊或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常服進飲食
白話文:
磨積三稜丸,用於治療多年或近期形成的各種積聚、癖體,例如氣塊、氣積、酒積等損傷所致,不論男女老幼,都可以服用。長期服用有助於促進飲食消化。
木香(不見火),麥蘗,京三稜(炮),廣朮(炮),枳殼(麩炒),石三稜(去皮),杏仁(麩炒,各半兩),乾漆(炒盡煙,三錢),雞爪三稜(半兩),葛根(三錢),官桂(二錢半),黑牽牛(半生半熟,半兩),丁香,香附子,青皮(去穰,各二錢),縮砂(三錢),白牽牛(半生半熟,半兩),陳皮(去白,三錢)
白話文:
木香(未經火製),麥蘗,京三稜(炮製過),廣朮(炮製過),枳殼(用麩皮炒過),石三稜(去除外皮),杏仁(用麩皮炒過,各半兩),乾漆(炒至無煙,三錢),雞爪三稜(半兩),葛根(三錢),官桂(二錢半),黑牽牛(半生半熟,半兩),丁香,香附子,青皮(去除果肉,各二錢),縮砂(三錢),白牽牛(半生半熟,半兩),陳皮(去除白色內皮,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二服。病大者,四十日消,溫水送下亦得。
千金不換內消丸,專治積聚氣蟲,胸膈膨脹,肚腹飽滿,心緊束等證。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用醋調成糊狀,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在飯後服用,每日兩次。對於病情嚴重的人,四十天後會見效,也可以用溫水送服。
千金不換內消丸,專門治療積聚、氣滯、蟲積、胸部和膈膜部位脹滿、腹部飽脹、心臟感覺緊絞等症狀。
蒼朮(米泔水浸一日夜,去皮,半斤),枳殼(溫水浸一宿,曬乾麩炒,一兩五錢),青皮(水浸,去穰),三稜(醋煮,去毛),蓬朮(醋煮),香附子(炒,去毛),大茴香(炒),乾漆(醋炒煙盡),藿香(洗去土),陳皮(以上各一兩),厚朴(薑製),杏仁(炒,去皮尖),砂仁,破故紙(各一兩二錢),豬牙皂角(去皮弦子),黑牽牛(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百草霜(一兩)
白話文: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天一夜,去皮,半斤) 枳殼(用溫水浸泡一夜,曬乾後,用麩皮炒香,一兩五錢) 青皮(用清水浸泡,去瓤) 三稜(用醋煮沸,去毛) 蓬朮(用醋煮沸) 香附子(炒熟,去毛) 大茴香(炒香) 乾漆(用醋炒至冒煙停止) 藿香(洗淨泥土) 陳皮(以上各一兩) 厚朴(用薑汁炮製) 杏仁(炒熟,去皮和尖端) 砂仁 破故紙(各一兩二錢) 豬牙皁角(去皮和筋) 黑牽牛(各二兩) 草果(去皮,一兩) 百草霜(一兩)
上十八味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量人稟氣、飲食厚薄加減,臨臥好酒或茶清,或鹽湯、白湯送下,不拘時。照依前丸數,湯引服之,暫待一、二時間便食飯、飲酒,自覺肚腹內寬快,不分多寡服,並無肚腹響泄,有健體扶陽之益。及治小兒五、六歲以上,飲食停滯飽懣,便用十數丸以上增添,丸子咬碎用茶清、米湯送下,服之即愈。此丸男女皆可服,惟孕婦不可服。
丁香脾積丸,治食積,心腹膨脹,不得克化。
白話文:
以上 18 種成分碾成細末,用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70 丸,根據個人體質、飲食習慣增加或減少劑量。睡前可以用好酒、清茶、鹽湯或白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按照前述丸子數量服用,以湯送服。服用後等一兩個小時再進食或飲酒,會感覺腹部通暢,服用的丸子數量不限,不會導致腹脹腹瀉,具有強健體魄、扶助陽氣的功效。對於五、六歲以上的小孩,飲食積滯脹滿,可額外增加十幾丸,將丸子咬碎後用清茶或米湯送服,服用後就能痊癒。此丸男生女生皆可服用,但孕婦不可服用。
丁香,木香(不見火),巴豆(去殼),高良薑(米醋煮,各半兩),蓬莪朮(三兩),荊三稜(二兩),青皮(去穰,一兩),皂角(燒存性,三大挺)
白話文:
丁香 木香(不用炒) 巴豆(去殼) 高良薑(用米醋煮,各半兩) 莪朮(三兩) 荊芥(二兩) 青皮(去瓤,一兩) 皁角(燒存性,三大挺)
上入百草霜三匙,同碾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止脾積氣,陳皮湯下;口吐酸水,淡薑湯下;嘔吐,藿香甘草湯下;小腸氣,炒茴香酒下;婦人血氣刺痛,淡醋湯送下。
白話文:
將「上入百草霜」三匙研磨成細粉,用麵粉糊製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到二十粒。
治療:
- 脾氣積滯:配陳皮湯服用
- 口吐酸水:配淡薑湯服用
- 嘔吐:配藿香甘草湯服用
- 小腸氣:配炒茴香酒服用
- 婦女血氣刺痛:配淡醋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