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十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3)

1. 小兒門

小兒之疾,其證最多。自初生以後,在變蒸之中尤難調護。若稟受胎元素厚,其疾病自少;若稟受怯弱,疾病必多焉。加以保護不謹,或受驚觸,或飲食過度,沖冒寒暑,以致變生諸證。蓋小兒謂之啞科,疾病不能言,精神猶未備,形聲未正,脈理未全,所以比大人為難治也。

語不能問其得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況臟腑虛實,更變易如反掌,治之或差,其害不淺。凡小兒之疾,若為四氣所感,悉與大人治法一同,但藥劑差小耳,惟吐瀉、驚、疳、痘、疹與大人為異耳。

蓋吐瀉有寒,有熱,有因食積者,治之須辨其寒熱虛實,當以參、術為主,熱則佐以黃連、滑石之類,寒則加以木香、豆蔻、薑、桂之類,或分利以除其濕,或消導以去其積,此其大法也。至若驚風,則有急、慢二證,虛實寒熱不同,不可不辨也。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發搐。

蓋熱甚則生風,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或熱痰客於心胃,因聞大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發過則如故。若心火熱極,雖不聞聲及驚,亦自發搐。當用清涼利驚之劑,以除其痰熱則愈矣。若慢驚者,則因病後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瘈瘲,昏睡,睡中露睛,此無陽也。卒多難治,當溫補其脾胃,助其元氣,其風庶幾可退也。

切不可用寒涼之藥,愈弱脾胃之氣則不可治也。

疳疾之由,多因小兒缺乳,吃食太早,或乳食不調,或風寒停飲,以致結積於脾胃之中,久則變成疳疾。其為病也,身瘦皮黃,目生白膜,羞澀不開,唇赤身熱,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顏色變易,腹脹滿大,四肢枯細,頭髮作穗,項細極瘦,口乾飲水,日久亦或變成冷疳。

治法當辨其冷熱,冷者以溫補消積治之,如木香丸之類;熱者以清熱化積治之,如胡黃連,蘆薈、青黛之類。此治疳之要法也。

至若痘疹一證,最為重候,不可不謹。然初出之間有類傷寒之伏,其證自然憎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乃為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宜服藥;或未出、疑似之間,宜與四味升麻湯發之;若已出,則不可服;其或根窠紅活,飲食如故,大小便調,亦不可服藥;若瘡疹灰色,頂平不起,加以寒戰咬牙,或瀉或嘔,手足厥冷,可與木香散,甚者用異功散。設若倒陷不起,氣血虛弱,亦宜服木香、異功之類,或用四聖散、人牙散之類發之。

其或兒稟受素厚,瘡勢太熱,煩躁引飲,又當以清熱解毒之劑治之,丹溪論之詳矣。

以上小兒之證,姑論其大略。如此欲求其至當全備,又當參考《活幼》、錢氏、陳氏等書以盡其詳,茲不多贅。

益黃散,治小兒不熱,四肢困睡,脾胃虛弱。

白話文:

小孩子的疾病,種類繁多。從剛出生開始,尤其在「變蒸」的階段,特別難以照顧。如果天生體質好,生病就比較少;如果天生體質虛弱,生病就比較多。再加上照顧不周,或受到驚嚇,或飲食過量,或冷熱交替,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小孩子被稱為「啞科」,因為生病了不會說,精神發育還不完全,形體和聲音都還沒長好,脈象也不完整,所以比大人更難治療。

無法用言語詢問病因,也無法從脈象診斷出確切的道理。況且小孩子的臟腑虛實變化很快,就像翻手掌一樣,治療上如果稍微有差錯,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一般來說,小孩子的病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暑濕等,治療方法和大人一樣,只是藥量要減少。只有嘔吐腹瀉、驚嚇、疳積、痘疹這些疾病,和大人不同。

嘔吐腹瀉的原因有寒、有熱,也有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治療時必須分辨寒熱虛實,通常以人參、白朮為主,熱證則佐以黃連、滑石等藥材,寒證則加入木香、豆蔻、薑、桂等藥材,或者用利濕的方法去除濕氣,或者用消導的方法去除積食,這是治療嘔吐腹瀉的大原則。至於驚風,有急驚風和慢驚風兩種,虛實寒熱的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仔細辨別。急驚風,主要是因為心火旺盛引起的,會出現發燒、臉紅、想喝水、口氣熱、大小便顏色黃赤,嚴重時會抽搐。

這是因為熱過盛就會生風,風屬於肝,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現象。也可能是熱痰停留在心胃,聽到很大的聲音就會受到驚嚇而抽搐,抽搐過後就會恢復正常。如果心火非常旺盛,即使沒有聽到聲音或受到驚嚇,也會自己抽搐。這種情況要用清涼鎮驚的藥方,清除痰熱就能痊癒。至於慢驚風,通常是因為生病後嘔吐腹瀉,導致脾胃虛弱,全身發冷,口鼻呼出的氣也是冷的,手腳時常抽搐,昏睡,睡覺時眼睛睜著,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癒,要用溫補脾胃的方法,幫助元氣恢復,風邪才有可能退去。

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否則會更損害脾胃之氣,就沒辦法治療了。

疳積的形成,多半是因為小孩子缺乏母乳,太早開始吃輔食,或是母乳和輔食的調配不當,或是風寒停留在體內,導致食物積滯在脾胃之中,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疳積。疳積的症狀是身體消瘦、皮膚發黃、眼睛長出白膜,眼睛怕光睜不開、嘴唇紅腫、身體發熱、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或是吃泥土,身上長瘡疥,拉出青白色或黃色帶泡沫的水便,臉色也變差,肚子脹大,四肢枯瘦,頭髮像稻穗一樣散開,脖子細瘦,口乾舌燥,喜歡喝水,時間久了也可能會變成冷疳。

治療時要辨別寒熱,寒性疳積要用溫補消積的方法治療,比如木香丸;熱性疳積要用清熱化積的方法治療,比如胡黃連、蘆薈、青黛等藥材。這是治療疳積的重點。

至於痘疹這種疾病,是很嚴重的,必須特別小心。痘疹剛開始發作的時候,症狀有點像傷寒,自然會出現怕冷發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這是正常的病症。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不應該服用藥物。在還沒發作或是疑似發作的時候,可以用四味升麻湯來幫助發出來。如果已經發出來了,就不能再服用。如果痘疹的根部紅潤有活力,飲食正常,大小便正常,也不需要服藥。如果痘疹顏色灰暗、頂部扁平不隆起,再加上發冷顫抖、咬牙、腹瀉或嘔吐、手腳冰冷,可以用木香散治療,嚴重的話可以用異功散。如果痘疹倒陷不起,氣血虛弱,也要服用木香、異功等藥材,或是用四聖散、人牙散等來幫助發出來。

如果小孩天生體質很好,痘疹發作時熱象太過嚴重,煩躁不安、想喝水,就要用清熱解毒的藥方來治療,丹溪的醫學著作對這部分有詳細的論述。

以上這些關於小兒疾病的說明,只是簡單的概括。如果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內容,應該參考《活幼》、《錢氏》、《陳氏》等醫書,以便更加詳盡。這裡就不再贅述。

益黃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身體不熱、四肢倦怠想睡、脾胃虛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