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九 (11)
卷之九 (11)
1. 癰疽瘡癤門
麝香輕粉散,治一切癰瘡、傷折,瘡口不合。用藥洗後,以此藥乾摻,能生肌合口,止痛祛風。
乳香(三錢),沒藥(三錢),白芷(五錢),五倍子(五錢),輕粉(三錢),國丹(水飛,五錢),麝香(一錢),赤石脂(三錢),檳榔(三錢),當歸(酒浸,五錢),血竭(二錢),海螵蛸(三錢),赤芍藥(五錢)
上研為細末,摻瘡口邊。
內固清心散,治惡瘡熱盛,焮腫作痛,煩渴,此藥解毒神效。
辰砂(另研),茯苓,人參,白豆蔻,雄黃(另研),綠豆,朴硝(另研),甘草(以上各五錢),皂角(四錢),片腦(另研),麝香(另研,各一錢)
上研勻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用蜜湯調下。
拔毒消腫藥,治諸般癰疽發腫赤痛不可忍。未成即散,已成即破,用至平復而止。
白及,白蘞,荊芥,赤芍藥,黃柏,當歸,大黃,白芷,南星,赤斂,草烏,赤小豆,商陸,寒水石(煅,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地黃汁調塗四畔,中留瘡口,如未潰遍塗之,或用商陸根汁調亦可。
烏龍膏,治一切腫毒,收赤暈神效。
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一兩),水粉(即磨坊中小粉,四兩),草烏(半兩)
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令焦黑色,為細末出火毒,再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換。凡上藥必先自外向里塗之,須留瘡頂出毒氣。
雞清散,治癰疽、發背、丹毒、惡腫、時行熱毒、吹奶。急敷內消。
赤小豆,黃藥子,大黃,盆硝,皂角(去皮弦,酥炙),木鱉子(去殼,研,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雞子清調服。
神仙太乙膏,治八發、癰疽,一切惡瘡、軟癤。不問年月深遠,已成膿,未成膿,貼之即效。蛇、虎、蠍,犬、湯火、刀斧所傷,並可內服。外貼發背,先以溫水洗瘡,拭乾用帛紙攤藥貼,仍用水下。血氣不通酒下。赤白帶當歸酒下。咳嗽、喉閉,纏喉風,並綿裹噙化。一切風赤眼貼太陽穴,後用山梔子湯下。
打撲傷損貼藥,仍用橘皮湯下。諸漏先以鹽湯洗淨,並諸瘡癤,並量大小以紙攤藥貼之,並每服一丸,旋丸如櫻桃大,以蛤粉為衣。其藥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烈,神效不可具述。
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藥,肉桂(去皮),大黃,生地黃(各一兩)
上㕮咀,用麻油二斤浸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用文武火熬,待白芷焦色,離火候冷,濾去滓,再熬數沸,候油稍溫,旋旋下好黃丹一斤,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以藥滴水中不散為度。黃丹務要以湯泡過,炒令紫色,研之極細方好。
追毒萬應針頭丸,治一切腦、背疽,惡毒歹瘡欲死,一粒即愈。
麝香(二錢),血竭,蟾酥,輕粉,硇砂(各三錢),片腦(一錢),全蠍,蜈蚣(全用,各一對)
白話文:
麝香輕粉散:治療各種癰瘡、傷口癒合不良等症。藥物清洗傷口後,再以本藥粉末敷於患處,可促進傷口癒合、止痛、祛風。藥物組成:乳香、沒藥、白芷、五倍子、輕粉、水飛國丹、麝香、赤石脂、檳榔、酒浸當歸、血竭、海螵蛸、赤芍藥。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敷於傷口周圍。
內固清心散:治療熱毒熾盛的惡瘡,症狀為紅腫疼痛、口渴煩躁。此藥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藥物組成:辰砂、茯苓、人參、白豆蔻、雄黃、綠豆、朴硝、甘草、皂角、片腦、麝香。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間,用蜜水送服。
拔毒消腫藥:治療各種癰疽發腫,紅腫疼痛難忍的症狀。無論癰疽是否已形成膿腫,均可使用,直至症狀消退。藥物組成:白及、白蘞、荊芥、赤芍藥、黃柏、當歸、大黃、白芷、南星、赤斂、草烏、赤小豆、商陸、煅寒水石。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地黃汁或商陸根汁調和後塗抹於患處四周,留出傷口中央,若未潰瘍則遍塗。
烏龍膏:治療各種腫毒,能有效消退紅腫。藥物組成:去殼木鱉子、半夏、水粉、草烏。將藥材以文火炒至焦黑色,研磨成細粉,用清水調和後敷於患處,每日換藥一次。塗抹時應由外向內,留出瘡頂排出毒氣。
雞清散:治療癰疽、發背、丹毒、惡腫、流行性熱毒、乳腺炎等。藥物需迅速敷用以消除內在炎症。藥物組成:赤小豆、黃藥子、大黃、盆硝、去皮弦酥炙皂角、去殼研磨木鱉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服。
神仙太乙膏:治療久治不愈的癰疽、惡瘡、軟癤等。無論膿腫是否形成,均可使用。也可治療蛇、虎、蠍、犬咬傷、燙傷、刀傷等。用法:外敷於發背時,先用溫水清洗傷口,拭乾後用帛紙攤藥貼敷,並用水送服;血氣不通者用酒送服;赤白帶者用當歸酒送服;咳嗽、喉嚨閉塞、纏喉風者,用棉花包裹藥膏含化;風熱赤眼者貼於太陽穴,並用山梔子湯送服;跌打損傷者用橘皮湯送服;各種漏症者,先用鹽水清洗傷口。根據傷口大小,用紙攤藥貼敷,每次服用一丸,藥丸大小如櫻桃,以蛤粉為衣。此藥可保存十年而不壞,藥效久存,療效神奇。藥物組成: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藥、去皮肉桂、大黃、生地黃。將藥材研磨後,用麻油浸泡(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再用文武火熬製,加入炒製的黃丹,攪拌至藥油滴入水中不散為止。
追毒萬應針頭丸:治療各種腦疽、背疽、惡性瘡毒危及生命的症狀,一粒即可見效。藥物組成:麝香、血竭、蟾酥、輕粉、硇砂、片腦、全蠍、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