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九 (9)
卷之九 (9)
1. 癰疽瘡癤門
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㽲痛,煩毒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是癰證,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三錢),壯丹皮,桃仁(去皮尖,炒,各二錢),栝蔞仁(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八分,去柤,食前溫服。
涼血飲,治心癰,乃心肺有熱,或作寒熱,口乾好飲水,渾身疼痛,內熱頭面赤。
木通,瞿麥,荊芥,天花粉,薄荷,白芷,甘草,麥門冬(去心),芍藥,山梔,連翹,生地黃,車前子(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一盅,竹葉二十片、燈心二十莖,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虛弱及年老,加當歸,羌活煎。
射干湯,治胃脘壅熱成癰,腐敗成膿,身皮甲錯,咳嗽膿血。
射干(各一錢半),山梔子,赤茯苓,升麻(各一錢半),赤芍藥(二錢),白朮(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入地黃汁一合、蜜少許,食遠溫服。
連翹飲,治諸惡瘡,痛癢不定,心煩口乾,及婦人血風,紅斑圓點,開爛成瘡,流黃汁。
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防風,荊芥,連翹,牛蒡子(炒,研破),山梔,黃芩,瞿麥,栝蔞根,木通,甘草,麥門冬(去心,以上各八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燈心二十莖,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散腫潰堅湯,治馬刀瘡,結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於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瘡已破,乃流膿水,及生癭瘤,大如升,久不潰消者,並皆治之。
知母(酒炒),黃柏(酒炒),昆布(冷水洗),栝蔞根(酒洗),桔梗(各半兩),廣朮(炒),三稜(酒洗,炒),連翹(各三錢),升麻(六分),黃連,芍藥(白),葛根(各二錢),當歸(用梢),柴胡,甘草(各半錢),草龍膽(酒洗,炒,四錢),黃芩(用梢,一半酒洗一半生用,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七錢,用水二盅,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盅,去柤熱服,於臥處伸足在高處,頭微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至服畢,依常安臥,取藥在胸中停蓄故也。另攢一料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百五十丸,此藥湯留一口下,更加海藻半兩(炒)。
赤芍藥湯,治一切疔瘡癰疽,初覺憎寒疼痛。
金銀花,赤芍藥(各二錢),大黃(二錢半),栝蔞(半個),當歸,甘草,枳殼(炒,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神仙追毒丸(又名聖授丹,又名神仙解毒萬病丸),能解一切毒,如被狐貍毒、鼠蟒毒、惡菌、河豚毒,食疫死牛馬肉毒,或蛇犬惡蟲所傷;又治癰疽、發背,及療魚臍瘡,人多不識,喚作癰疽,致命殺人者;及治諸風癮疹赤腫、瘤等。
白話文:
薏苡仁湯用於治療腸癰,症狀包括腹部絞痛、煩躁不安、腹脹飽滿、食慾不振和小便不利。產後婦女因虛熱而常見此病,即使並非癰疽,但若症狀相似也可服用。
涼血飲用於治療心癰,症狀包括心肺積熱,或寒熱交替,口乾喜飲,全身疼痛,內熱伴頭面發紅。
射干湯用於治療胃脘因熱邪壅盛而形成的癰疽,膿瘍潰爛,皮膚發熱,咳嗽並咳出膿血。
連翹飲用於治療各種惡瘡,症狀包括疼痛瘙癢不定,心煩口乾,以及婦女因血風導致的紅斑點疹,潰爛流黃水。
散腫潰堅湯用於治療馬刀瘡(頸部淋巴結腫大),腫塊堅硬如石,可發生於耳下至鎖骨窩,或肩部,或脅下,皆屬手足少陽經循行路線,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至面頰,堅硬不潰,位於足陽明經循行路線,或已破潰流膿,以及生成如拳頭般大小的腫瘤,久治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赤芍藥湯用於治療各種疔瘡癰疽,初期症狀為畏寒疼痛。
神仙追毒丸(又名聖授丹,又名神仙解毒萬病丸)能解各種毒,例如狐狸、鼠、蛇、蟲咬傷中毒,食用疫病死牛馬肉中毒,或蛇、犬、惡蟲咬傷;也能治療癰疽、發背,以及治療魚臍瘡(一種類似癰疽的疾病,常被誤診),此病常危及生命;還能治療各種風疹引起的皮膚紅腫、腫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