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8)

1. 癰疽瘡癤門

上為粗末,作一服,用酒二盞,煎至一盞,隨病上下,食前服,服後留柤外敷。

內疏黃連湯,治諸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當歸,芍藥,檳榔,木香(不見火),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錢),連翹,大黃(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乳香止痛散,治一切瘡腫,疼痛不止。

乳香,沒藥(各一錢),丁香(不見火,五分),粟殼,白芷,陳皮,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竹葉黃耆湯,治發背渴甚,通治諸瘡大渴。

竹葉(半錢),生地黃(二錢),麥門冬,黃耆,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石膏(以上各七分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榮衛返魂湯,治流注、癰疽、發背、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中間全君臣佐使,如四時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劑,隨證加減,其效無窮。何則?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故也。

何首烏(不犯鐵),當歸(酒洗),木通,赤芍藥(炒),白芷(不見火),茴香(炒),烏藥(炒),枳殼(麩炒,噁心薑汁炒),甘草(各等分)

上方止此九味,各等分㕮咀,每服五、六錢,或酒或水隨證煎服;或為末,每服三錢,酒湯任下。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若流注加獨活,其他癰疽、疔腫,隨證虛實寒熱,斟酌加減,無不愈矣。

千金托裡散,治一切癰腫、發背、疔瘡。

黃耆(一兩半),厚朴(制),防風,桔梗(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一兩二錢),連翹(二兩二錢),芍藥,官桂,甘草,人參(各一兩),木香(不見火),沒藥(各三錢),乳香(二錢),當歸(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盞,酒一盞,煎至一盞,不拘時服;或為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三、五沸服亦可。

復元通氣散,治髮乳、癰疽,一切腫毒。

木香,茴香,青皮,穿山甲(酥炙),陳皮,白芷,甘草(各一錢),貝母(去心),漏蘆(各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入酒一小盅,食遠服;或為末,酒調二錢服亦可。

四聖散,治便毒初起,發寒熱,服之即愈。

栝蔞實(去殼),大黃,木鱉子(去殼),白殭蠶(各三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酒一盅,水一盅,煎至一盅,食遠熱服,被蓋得汗為妙。一方無栝蔞實有貝母。

雙解散,治便毒,內蘊熱氣,外挾寒邪,精血交錯,腫結疼痛。

辣桂,大黃,芍藥(白),澤瀉,牽牛(炒,搗破),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半),甘草(四分),乾薑(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癰疽瘡癤門

第一方:將藥材研磨成粗末,取一劑量,用兩小杯酒煎煮至一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飯前服用,服用後將藥渣外敷患處。

第二方(內疏黃連湯):治療各種瘡瘍,症狀為皮膚腫硬、發熱嘔吐、便秘、脈搏洪大有力者。 黃連、當歸、芍藥、檳榔、木香(不經火炒)、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錢),連翹、大黃(各二錢)。取一劑量,用兩盅水,三片生薑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第三方(乳香止痛散):治療各種瘡腫疼痛不止。乳香、沒藥(各一錢),丁香(不經火炒,五分),粟殼、白芷、陳皮、甘草(炙,各二錢)。取一劑量,用兩盅水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第四方(竹葉黃耆湯):治療發背(背部癰疽)口渴嚴重,也治療各種瘡瘍伴隨嚴重口渴的症狀。竹葉(半錢),生地黃(二錢),麥門冬、黃耆、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石膏(以上各七分半)。取一劑量,用兩盅水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第五方(榮衛返魂湯):治療流注(淋巴管炎)、癰疽、發背、傷損,非此藥不可。能救治危重病人,使壞死的組織復甦,能預防疾病的發生,痊癒後也能防止復發。藥方中君臣佐使藥物搭配合理,如同四季五行相互滋生,宛如仙丹妙藥,可根據症狀增減藥物,療效無窮。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此藥能很好地調節氣血。何首烏(不接觸鐵器)、當歸(酒洗)、木通、赤芍藥(炒)、白芷(不經火炒)、茴香(炒)、烏藥(炒)、枳殼(麩炒,若有噁心則用薑汁炒)、甘草(各等分)。此方僅九味藥,各等分研磨,每服五、六錢,可用酒或水煎服,也可研磨成粉末,每服三錢,用酒或湯送服。病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病在下半身者飯前服用。若為流注則加獨活,其他癰疽、疔腫,根據病情虛實寒熱酌情增減藥量,無不痊癒。

第六方(千金托裡散):治療各種癰腫、發背、疔瘡。黃耆(一兩半),厚朴(制),防風、桔梗(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一兩二錢),連翹(二兩二錢),芍藥、官桂、甘草、人參(各一兩),木香(不經火炒),沒藥(各三錢),乳香(二錢),當歸(五錢)。研磨,每服五錢,用水一杯,酒一杯煎煮至一杯,不拘時服用;或研磨成粉末,每服三錢,用酒一杯煎煮三、五沸後服用。

第七方(復元通氣散):治療髮乳(乳腺炎)、癰疽,一切腫毒。木香、茴香、青皮、穿山甲(酥炙)、陳皮、白芷、甘草(各一錢),貝母(去心)、漏蘆(各一錢二分)。取一劑量,用一點五盅水煎煮至八分,加入一小盅酒,飯後服用;或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二錢。

第八方(四聖散):治療初期便毒(肛門感染),伴隨寒熱者,服用後即可痊癒。栝蔞實(去殼)、大黃、木鱉子(去殼)、白殭蠶(各三錢)。研磨,取一劑量,用酒一盅,水一盅煎煮至一盅,飯後熱服,蓋被取汗效果最佳。另一方無栝蔞實,用貝母代替。

第九方(雙解散):治療便毒,內有熱邪,外有寒邪,精血混亂,腫痛結塊。辣桂、大黃、芍藥(白)、澤瀉、牽牛(炒,搗碎)、桃仁(去皮尖,各一錢半),甘草(四分),乾薑(七分)。研磨,取一劑量,用兩盅水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翻譯,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如有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