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脾胃門

夫脾胃者,屬乎中州土也。消化水穀,榮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此土能生萬物之義也。《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凡人之生,皆以胃氣為本。又《經》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白話文:

脾胃屬於人體的中部,就像大地的中央。它們負責消化食物,並將營養輸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就像土地孕育萬物。

《黃帝內經》中說:食物進入胃部,經過消化後,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於肺,並調節水道的通暢,將多餘的水分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流動,五臟六腑共同運作,配合四時五臟的陰陽變化,維持人體的正常狀態。

因此,人體的生命離不開脾胃之氣。另一部醫經《靈樞》中也說:食物進入胃部後,脈絡才能通暢;水分進入脈絡後,血液才能形成。

又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蓋脾胃豈可不保養乎?保養之法在乎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時其飢飽;不以生冷傷之,不使寒暑侵之,不為七情六慾所動,則五臟自然平和,百病何由而生矣?其或攝生不謹,將理失宜,或為生冷、寒暑、七情六慾所傷,則變病百出而脾胃虛矣。

白話文:

有人說:安養好脾胃會身體康健,如果損壞脾胃則會疾病纏身。那麼,保護脾胃難道不重要嗎?保護脾胃的方法在於調整飲食,適應冷熱氣候,在餓了飽了的時候吃東西。不要用生冷的食物損傷脾胃,不要讓寒暑侵襲脾胃,不要被七情六慾所影響,那麼五臟自然會平和,百病怎麼會產生呢?如果保護身體不謹慎,處理不當,或者被生冷、寒暑、七情六慾所損傷,那麼各種疾病就會伺機而動,脾胃也會虛弱。

脾胃既虛,而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又將何所榮養耶?《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脾傷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蓋飲食傷胃,勞倦傷脾。

白話文:

當脾胃虛弱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將從何得到滋養呢?《黃帝內經》中說:過度飲食和勞累會損傷脾臟,脾臟受傷就會閉塞五官九竅,阻滯肌肉,導致衛氣渙散。這指的是自己造成的傷害,也就是氣虛的現象。因為過度飲食會損傷胃,過度勞累會損傷脾。

治療之法,當審其脾胃之虛實,別其所傷之緣由。若傷於飲者,飲乃無形之物,或微汗散之於表,或淡滲利之於下;傷於食者,或損谷以和之,或強脾以磨之,果因食物停滯甚盛而作悶亂者,吐下以奪之;傷於寒者,則溫之;傷於熱者,則清之;寒熱共傷者,各從其性以和之;傷於魚肉、果菜之類,求其氣之相剋而相制者用之,如硇砂阿魏消肉積,胡黃連麝香消果積,至於酒積、食積、痰積非神麯、麥蘗、礞石巴豆之藥又何以消之?是皆有形之物填塞胃腑不能消化,必待驅逐,然後得安。不可一例過用香燥之藥,恐鬱滯久而火邪盛則反劇矣。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應先診察脾胃的虛弱與否,再分辨病因。

  • **飲傷:**飲水為無形之物,可用微汗發散的方法驅散,或用淡利滲濕的方法利尿。
  • **食傷:**可用損耗穀物的藥物來調和,或用健脾的藥物來促進消化。如果食物停滯很嚴重,引起腹脹亂痛,可以催吐或瀉下來排出。
  • **寒傷:**用溫熱藥物來溫暖脾胃。
  • **熱傷:**用清涼藥物來清熱。
  • **寒熱共傷:**根據寒熱的性質,用不同的藥物來調和。
  • **魚肉、果菜之傷:**找出能相剋制止的食物,如:硇砂、阿魏能消肉積,胡黃連、麝香能消果積。
  • **酒積、食積、痰積:**這些是有形的物質塞住胃腑,無法消化,必須用驅逐的方法才能解除。不可過度使用香燥藥物,以免鬱滯生熱,反而加重病情。

若夫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使元氣下陷而為中氣不足之證。又當從東垣治內傷法,必用升補氣血之劑以調之、和之、溫之、養之,使生生之氣增益,則脾胃壯而完復矣。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多、勞累過度會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下沉而出現中氣不足的症狀。此時應採用東垣治療內傷的方法,必須使用升補氣血的藥物,以調理、和氣、溫暖、滋養身體,使生生之氣增長,脾胃強壯而恢復健康。

參朮調中湯,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發熱咳嗽,氣喘短氣。

黃耆(去蘆),桑白皮人參(各一錢二分),甘草(炙六分),白茯苓(一錢),五味子(二十個),白朮(一錢半),地骨皮麥門冬(去心),陳皮青皮(各八分)

白話文:

中藥材料:

  • 黃耆(去除蘆頭)
  • 桑白皮
  • 人參(各 7.2 克)
  • 甘草(熱炒過的)3.6 克
  • 白茯苓 6 克
  • 五味子 20 顆
  • 白朮 9 克
  • 地骨皮
  • 麥門冬(去除中心)
  • 陳皮
  • 青皮(各 4.8 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致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此藥最好。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進食困難,或導致嘔吐腹瀉,以及大病後調理脾胃的良藥。

白朮,人參,甘草(炙),乾山藥,白茯苓,白扁豆(炒各一錢半),蓮肉(去皮、心),薏苡仁砂仁桔梗(炒各一錢)

白話文:

白朮、人參、生甘草、乾山藥、白茯苓、炒白扁豆(各 1.5 克),蓮子(去皮、心)、薏苡仁、炒砂仁、炒桔梗(各 1 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薑棗湯調下。

白話文:

將藥粉倒進杯子裡,加上兩碗水、三片生薑、兩顆紅棗,煮到剩下八分滿,趁熱飲用;或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重,用煮薑棗湯送服。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以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氣血。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飲食過度勞累、清氣下陷,導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疲倦、心煩消瘦、逐漸衰弱的症狀。此藥方能補益元氣,退除虛熱,補益脾胃,生氣養血。

黃耆(去蘆,二錢),人參,甘草(炙,各錢半),陳皮,白朮,當歸(各一錢一分),升麻柴胡(各八分)

白話文:

黃耆(去掉鬍鬚,2 錢),人參,甘草(烤過的,各 1.5 錢),陳皮,白朮,當歸(各 1.33 錢),升麻,柴胡(各 1 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養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宜服之。

白話文:

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表現為嘔吐反胃、噁心,腹部兩側脹痛,腸鳴腹瀉,或有外感風寒發熱像瘧疾一樣,骨節痠痛,適合服用。

藿香(洗去土),厚朴(薑製),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各一錢半),草果(去皮),陳皮(去白),人參,附子(炮),甘草(炙,各一錢),白朮(七分半)

白話文:

  • 藿香(洗淨泥土)
  • 厚朴(用生薑炮製)
  • 半夏(用水浸泡七次)
  • 茯苓(各取一錢半)
  • 草果(去除果皮)
  • 陳皮(去除白色內皮)
  • 人參(一錢)
  • 附子(用火炮製,一錢)
  • 甘草(炙甘草,一錢)
  • 白朮(七分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四君子湯,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腹滿者減甘草一半。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混合研磨成一劑藥粉。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兩顆棗,煎煮至八分熟。趁熱服用。

如果加上陳皮、半夏,則稱為「六君子湯」。腹脹的人可以將甘草減半使用。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噁心,不思飲食。

蒼朮(米泔水浸,三錢),厚朴(去皮,薑製炒),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取三錢),厚朴(去皮,用薑汁炮製後炒熟),陳皮(去除白色內皮部分),炙甘草(各取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用鹽湯調服亦可。

白話文:

煮一次藥,用兩碗水,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到剩下一碗,趁熱喝。另外一個方法是加草果,稱為「草果平胃散」。或者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調勻後服用也可以。

調中益氣湯,治脾胃虛弱,四肢滿悶,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心煩,口中無味,不思飲食,大小便不調或飧泄,米穀不化,胸滿短氣,咽膈不通,嗜臥無力,並宜服之。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四肢脹滿,關節疼痛,難以彎曲伸直,身體沉重,心煩意亂,口中無味,食慾不振,大便不調或腹瀉,大便不成形,胸悶氣短,食物難以吞嚥,愛睡覺沒力氣的症狀。

升麻(三分),黃耆(一錢半),甘草(五分),蒼朮(一錢),木香(三分),人參(一錢),柴胡,橘皮(各八分)

白話文:

升麻 0.9 克,黃耆 4.5 克,甘草 1.5 克,蒼朮 3 克,木香 0.9 克,人參 3 克,柴胡 2.4 克,橘皮 2.4 克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益胃湯,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氣短,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白話文:

人參益胃湯適合治療頭部悶脹、勞動時隱約疼痛、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心煩氣促、味覺淡漠、腸鳴、大便略稀呈黃色、精神萎靡、口乾不愛吃冷飲的症狀。

蒼朮(一錢半),當歸,升麻,陳皮(各五分),人參,白朮(各一錢),柴胡,益智,黃芩(各四分),半夏,黃耆,甘草(各八分),紅花(三分)

白話文:

蒼朮(1.5錢),當歸,升麻,陳皮(各0.5錢),人參,白朮(各1錢),柴胡,益智,黃芩(各0.4錢),半夏,黃耆,甘草(各0.8錢),紅花(0.3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疼,口舌乾燥,大小便不調,兼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時值秋燥令行,尤宜此服之。

白話文:

昇陽益胃湯

用途: 治療脾胃疾病。

症狀:

  • 疲倦嗜睡,四肢無力。
  • 體重減少,肌肉痠痛。
  • 口乾舌燥。
  • 大小便異常。
  • 合併肺病,發冷惡寒,精神不振。
  • 臉色蒼白,氣色不好。

病因: 陽氣不足。

治療原則: 昇陽益胃。

適用季節: 秋季乾燥時更適合服用此湯。

羌活獨活防風(以上並去蘆),白芍藥(各七分),柴胡(去苗),白朮,澤瀉,茯苓(各四分),人參(去蘆),甘草(炙),半夏(薑製,各一錢二分),黃耆(一錢五分),黃連(三分),陳皮(六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風(以上三味去蘆頭)各七分 白芍藥七分 柴胡(去根末)四分 白朮、澤瀉、茯苓各四分 人參(去蘆頭)一錢二分 甘草(炙過)一錢二分 半夏(用薑汁製)一錢二分 黃耆一錢五分 黃連三分 陳皮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開胃湯,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此藥能助胃進食。

人參,橘紅丁香,木香,藿香,神麯(炒),麥蘗(炒),白朮,茯苓,砂仁,蓮肉,厚朴(薑製),半夏(薑製),甘草(炙,以上各七分)

白話文:

人參、橘紅、丁香、木香、藿香、炒神曲、炒麥芽、白朮、茯苓、砂仁、蓮肉、薑製厚朴、薑製半夏、炙甘草(以上各 7 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如五噎、五膈並皆治之。

白話文:

嘉禾散:針對脾胃失調、胸口悶塞、逆氣化痰、食慾不振等症狀,包括五噎、五膈等問題都能治療。

方見翻胃膈噎門。

加味進食散,治脾胃虛冷,及久病人胃弱全不食者。

半夏(薑製),草果,良薑(炒),麥蘗(炒),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麵裹煨),丁香(不見火),厚朴(薑製),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青皮(炒,七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 半夏(用薑汁炮製)
  • 草果
  • 良薑(炒過)
  • 麥蘗(炒過)
  • 附子(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
  • 肉豆蔻(裹麵蒸煮)
  • 丁香(避免接觸火)
  • 厚朴(用薑汁炮製)
  • 陳皮(每樣八分)
  • 人參(一分)
  • 青皮(炒過,七分)
  • 甘草(炙烤過,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啟脾湯,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此藥最效。

人參(去蘆,三錢),白朮(二錢),茯苓(去皮),半夏(薑製),藿香(洗淨),砂仁(以上各一錢),橘紅(一錢五分),神麯(炒),麥蘗(炒),黃連(微炒),甘草(炙,以上各七分),木香(五分)

白話文:

人參(去除外皮,三錢),白朮(二錢),茯苓(去除外皮),半夏(用薑製),藿香(清洗乾淨),砂仁(以上各一錢),橘紅(一錢五分),神曲(炒過),麥芽(炒過),黃連(微炒),甘草(炙過,以上各七分),木香(五分)

口渴加乾葛一錢,頭痛加川芎一錢,腹脹加蒼朮(米泔浸炒),一錢,噁心嘔吐加白豆蔻一錢。

白話文:

口渴,加入一錢乾葛;頭痛,加入一錢川芎;腹脹,加入一錢蒼朮(用米湯浸泡後炒製);噁心嘔吐,加入一錢白豆蔻。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木香啟中湯,補脾胃,進飲食,寬膈順氣。

木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薑製),枳殼(麩炒),香附子(炒),縮砂,白豆蔻,甘草(炙,各八分)

白話文:

木香、人參、白朮、茯苓、陳皮、薑炮半夏、麩炒枳殼、炒香附子、縮砂、白豆蔻、炙甘草(各取八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柤,食遠溫服。

葛花醒酒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白話文:

葛花醒酒湯,用於治療飲酒過量引起的嘔吐、痰液倒流、心神煩躁、胸膈痞悶、手足發抖、進食減少和排尿困難的症狀。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木香(不見火,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半),白朮(二錢),青皮(去穰,一錢),白茯苓(一錢半),豬苓(去皮,一錢半),澤瀉(二錢),神麯(炒,二錢),人參(一錢半)

白話文: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 25 克) 木香(不經火炒,7.5 克) 陳皮(去白色部分,7.5 克) 白朮(10 克) 青皮(去白色部分,5 克) 白茯苓(7.5 克) 豬苓(去皮,7.5 克) 澤瀉(10 克) 神曲(炒過,10 克) 人參(7.5 克)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柤,食遠服,得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服亦可。

感應丸,治男子、婦人、小兒,停積宿食冷物,不能克化,有傷脾胃,或泄瀉臭如抱壞雞子,或下痢膿血,並皆治之。

白話文:

感應丸,適用於治療男子、婦人、小兒停積了過夜的冷食,無法消化,損傷脾胃,導致腹瀉,臭氣熏天,如懷抱腐爛的雞蛋;或腹瀉帶有膿血。它都能治療。

杏仁(湯泡,去皮尖,肥者,二百四十枚),百草霜(用鄉村人家鍋底上者佳,另研細,二兩),巴豆(去皮、心膜油,研細如粉,七十粒),乾薑(炮,一兩),肉豆蔻(煨,二十個),木香(不見火,二兩半),丁香(不見火,一兩半)

白話文:

杏仁(用熱水泡軟,去皮尖,選用肥大的品種,240 顆) 百草霜(最好用鄉下土鍋底上的,研磨成細粉末,2 兩) 巴豆(去皮、去心仁,研磨成細粉末,70 粒) 乾薑(炮製後,1 兩) 肉豆蔻(煨熟,20 粒) 木香(不經過火炒,2.5 兩) 丁香(不經過火炒,1.5 兩)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杵為細末,同研勻。用蠟匱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滾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

白話文:

除了巴豆、百草霜和杏仁這三種藥材外,其餘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共同研磨均勻。用蠟制容器,先將六兩蠟熔化成液態,用重棉過濾其中的雜質,再用一升好酒在銀製或石制容器中煮蠟,使其沸騰幾次,然後倒出蠟液,等待酒液冷卻。冷卻後,蠟會浮在酒液表面,取出蠟備用。

凡春夏修合,清油一兩,秋冬用清油一兩半,於冷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成劑分作小錠子,以油單紙裹衣旋丸,服餌每服三十丸,空心生薑湯送下。

白話文:

春天和夏天使用一兩清油,秋天和冬天使用一兩半清油,在冷鐵鍋中加熱熬製至香氣濃鬱,接著加入酒,再煮溶四兩蠟,與前述藥粉一起攪拌均勻,形成藥劑,分成小藥丸,用油紙包裹起來。服用時每次取30丸,空腹時用生薑湯送服。

二十四味養脾丸,治風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腸鳴泄瀉,吐逆吞酸,羸弱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之。

白話文:

二十四味養脾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氣引起的腹脹、腹痛,腸鳴、腹瀉、嘔吐、反酸,身體虛弱、疲倦無力,食慾不振等所有脾胃疾病。

丁香(不見火),沉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一錢半),附子(炮,去皮臍,六錢),陳皮(去白),大腹皮,神麯(炒,各半兩),麥蘗(炒),肉桂(不見火),白朮(各一兩半),厚朴(去皮,薑製,三兩),訶子(煨,一兩三錢),人參,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蓽澄茄白附子(炮),良薑(油炒),紅豆(去皮),胡椒(炒),蓽撥,川薑(炮),甘草(炙,各二錢),生薑(切,焙乾,十四兩)

白話文:

丁香(未經火烤)、沉香(未經火烤)、木香(未經火烤),每樣 1.5 錢。 附子(炮製,去除外皮和肚臍),6 錢。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大腹皮、神曲(炒過),每樣半兩。 麥芽(炒過)、肉桂(未經火烤)、白朮,每樣 1.5 兩。 厚朴(去除外皮,用薑汁製作),3 兩。 訶子(煨過),1 兩 3 錢。 人參、茯苓,每樣 4 錢。 砂仁,8 錢。 香薷、白附子(炮製)、良薑(油炒)、紅豆(去皮)、胡椒(炒過)、香附子、川薑(炮製)、甘草(炙過),每樣 2 錢。 生薑(切片,烘焙乾燥),14 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用白湯送下,食前服。

紫沉消積丸,治久積伏滯,胸膈膨脹,心腹痛,飲食不化,及治婦人血氣疼痛。

白話文:

紫沉消積丸用於治療長期的積食,胃脘脹滿,心腹疼痛,食物不消化,以及婦女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

沉香(不見火),阿魏(醋化研),巴豆(取霜,各一兩),硇砂(研細,四兩)

上四味同研,用蜜一升,酒二盞,共熬成膏,以磁盒貯之,和下項藥:

丹砂(研,二兩),硫磺(研),青皮(去穰),良薑,檳榔,官桂(去皮),人參,木香(不見火),胡椒(以上各四兩),丁香(不見火),乾薑(炮,各二兩)

白話文:

丹砂(研成細粉,二兩),硫磺(研成細粉),青皮(去除果肉),良薑,檳榔,官桂(去除樹皮),人參,木香(不要經過火烤),胡椒(以上各四兩),丁香(不要經過火烤),乾薑(炮製,各二兩)

上十一味同為細末,將前四味蜜酒熬成膏,和勻搗千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不拘時溫橘皮湯送下。如心痛溫酒下,婦人血氣當歸湯下。一方有沒藥一兩。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將前四種藥材加入蜂蜜和酒熬煮成膏,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搗製一千至一千次,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顆丸子,不限服用時間,用溫橘皮湯送服。如果心痛,用溫酒送服。女性血氣問題則用當歸湯送服。另一種藥方還加入一兩沒藥。

參苓壯脾丸,治脾胃虛弱,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翻胃吐食,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痿黃,及中焦痞悶,不任攻擊,臟腑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後氣衰,食不復常,或元稟受怯弱,不能飲食,及久患瀉痢,腸胃虛滑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參苓壯脾丸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出現胸悶腹脹、脅肋脹滿、心腹刺痛、噁心嘔吐、口苦泛酸、胸悶氣短、四肢無力、面色蠟黃,以及中焦氣滯、體質虛弱、不能進補,或者因病後元氣大傷、食慾不振,或者天生體質虛弱、不能飲食,以及長期腹瀉,腸胃功能虛弱的人士都可以服用。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肉桂(不見火),乾薑(炮),砂仁,胡椒,麥蘗(炒),神麯(炒),山藥,白扁豆(炒,各二兩),

白話文: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肉桂(未經烘焙)、乾薑(炒過)、砂仁、胡椒、炒麥芽、炒神曲、山藥、炒白扁豆(各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用白湯或溫酒送下。常服育神養氣,和脾補胃,進美飲食。

白話文:

(藥物)質地細膩,加上煉過的蜂蜜,搓成像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一丸,空腹時細細咀嚼,用白開水或溫酒送下。經常服用,可以養神益氣,調和脾胃,促進食慾。

養脾丸,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嘔逆噁心,臟寒泄瀉。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麥蘗(炒,以上各四兩),白朮(二兩),縮砂(去皮),乾薑(炮,各八兩),甘草(炙,五兩)

白話文:

人參(去除外層),茯苓(去除外皮),炒麥蘗(以上各 4 兩),白朮(2 兩),縮砂(去除外皮),炮乾薑(各 8 兩),炙甘草(5 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生薑湯送下。

千金大養脾丸,治脾胃虛弱,停寒留飲,膈塞氣噎,翻胃吐食。常服養脾壯氣,多進飲食。

白話文:

千金大養脾丸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胃部有寒氣和積水、胸口堵塞、氣喘、噁心嘔吐的食物。經常服用可以滋養脾胃、增強元氣,讓人多吃東西。

枳殼(麩炒),神麯(炒),陳皮(去白),麥蘗(炒),三稜(煨),茴香(炒),白姜(炮),肉豆蔻,縮砂(去皮),蓬朮(煨),茯苓(去皮),良薑,益智(去殼),胡椒,木香(不見火),藿香(去梗、土),薏苡仁,紅豆,白朮,丁香(不見火),人參,白扁豆(炒),苦梗,山藥,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枳殼(用麩皮炒過),神曲(炒過),陳皮(去掉白い部分),麥芽(炒過),三稜(煨過),茴香(炒過),炮姜(炮製過的姜),肉豆蔻,縮砂仁(去掉外皮),蓬朮(煨過),茯苓(去掉外皮),良姜,益智仁(去掉殼),胡椒,木香(未經火烤),藿香(去掉根莖和泥土),薏苡仁,紅豆,白朮,丁香(未經火烤),人蔘,白扁豆(炒過),苦梗,山藥,炙甘草(各等份)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遠細嚼用白湯或溫酒送下。

枳朮丸,治胸膈痞滿,宿食不消,能強胃。

枳實(麩炒,四兩),白朮(八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米飯,蒸煮後結成和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到六十丸,用熱水送服。

香砂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痞悶。

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二兩),砂仁,香附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半夏枳朮丸,治食冷傷脾胃,胃中有痰。

白朮(四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曲蘗枳朮丸,治飲食過多,不能克化,以致心腹脹悶不快。

神麯(炒),麥蘗(炒),枳實(麩炒,各二兩),白朮(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木香枳朮丸,破痰順氣,消化宿滯,開胃進食。

枳實(炒,二兩),白朮(四兩),木香(不見火,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枳實(麩炒,各二兩),白朮(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加味枳朮丸,治痞消食,化痰止嗽,寬中利膈,助胃和脾。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神麯(炒),麥蘗(炒),山楂(各一兩),薑黃,陳皮(各五錢),木香(不見火,二錢半)

白話文:

白朮(120 克),枳實(用麩皮炒過),半夏(用生薑炮製過),神曲(炒過),麥芽(炒過),山楂(各 60 克),薑黃,陳皮(各 30 克),木香(不經火炒,15 克)

上為末,蒸餅打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沉香溫胃丸,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大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臍腹冷痛,及療傷寒陰濕,形氣沉困,自汗。

白話文:

沉香溫胃丸

功效:

上焦:

  • 溫暖中焦(脾胃)
  • 治療脾胃虛寒
  • 食慾不振
  • 氣血不調
  • 體內積聚寒氣

中焦:

  • 治療心腹疼痛

下焦:

  • 治療大便稀溏
  • 腹鳴
  • 霍亂嘔吐腹瀉
  • 手足發涼
  • 大便失禁

其他:

  • 治療陽氣虛弱,臍腹冷痛
  • 療養陰寒型傷寒
  • 四肢無力,自發出汗

沉香,甘草(炙),當歸,良薑,吳茱萸(洗),人參(去蘆),木香(不見火),茯苓(去皮),白朮,白芍藥(各一兩),附子(炮),巴戟(酒浸,去心),乾薑(炮),茴香(各二兩),官桂(一兩半),丁香(六錢)

白話文:

成分:

  • 沉香
  • 甘草(炙製)
  • 當歸
  • 乾薑
  • 吳茱萸(清洗)
  • 人參(去蘆頭)
  • 木香(未經過火)
  • 茯苓(去皮)
  • 白朮
  • 白芍藥(以上各一兩)
  • 附子(炮製)
  • 巴戟(用酒浸泡,去中心)
  • 乾薑(炮製)
  • 茴香(以上各二兩)
  • 官桂(一兩半)
  • 丁香(六錢)

上為細末,用好醋打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日二服,忌生冷之物。

啟脾丸,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不思飲食,服此最佳。

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神麯(炒),麥蘗(炒),砂仁,乾薑(炮),厚朴(薑製,炒,各一兩),甘草(炙,一兩半)

白話文:

人參、白朮、陳皮、神麴(炒製)、麥芽(炒製)、砂仁、炮薑(乾薑經炮製)、厚朴(用薑製備,炒製,各一兩)、甘草(炙製,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米飲送下。

木香和中丸,治病久虛弱,懨懨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厚腸胃,進飲食。

白話文:

木香和中丸可以治療長期虛弱,昏沉無力的症狀,以及伴隨的時而便祕、時而腹瀉的問題。這些症狀是由於胃氣虛弱所致。經常服用木香和中丸可以和中理氣,化痰除濕,增強腸胃功能,增進食慾。

厚朴(制,一兩),白朮(一兩二錢),半夏(制),陳皮(去白各一兩),檳榔(四錢半),木香(不見火,二錢半),甘草(炙,三錢半),枳實(麩炒,二錢半)

白話文:

厚朴(經過處理,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半夏(經過處理) 陳皮(去白色內皮,一兩) 檳榔(四錢半) 木香(不經過加熱,二錢半) 甘草(經過烤炙,三錢半) 枳實(用麩炒過,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白湯送下。

參朮健脾丸,滋養脾胃,補益元氣,進美飲食,溫中下氣,臍腹冷痛亦能治之。此藥溫補,可宜常服。

白話文:

參朮健脾丸具有滋養脾胃、增強元氣、促進食慾、溫暖中焦、緩解臍腹冷痛的功效。這種藥性溫和滋補,適合長期服用。

蒼朮(二兩鹽水浸,二兩米泔浸,二兩醋浸,二兩蔥白炒,八兩),人參,白朮,白茯苓,乾山藥,破故紙(酒浸,焙),枸杞子,菟絲子(酒浸,焙),蓮肉(去心,各二兩),川楝子(取肉),五味子,牛膝(各一兩半),川椒(去目與閉口者),小茴香(鹽炒),陳皮,木香(不見火),遠志(取肉,各五錢)

白話文:

中藥材料:

  • 蒼朮(兩兩):用水浸泡,米湯浸泡,醋浸泡,青蔥炒過
  • 人參(兩兩)
  • 白朮(兩兩)
  • 白茯苓(兩兩)
  • 山藥(兩兩),曬乾
  • 破故紙(兩兩):浸泡在酒中,烘烤
  • 枸杞子(兩兩)
  • 菟絲子(兩兩):浸泡在酒中,烘烤
  • 蓮子(去心)(兩兩)
  • 川楝子(一兩半):取果肉
  • 五味子(一兩半)
  • 牛膝(一兩半)
  • 川椒(一兩半):去除種子尖和閉合的辣椒
  • 小茴香(一兩半):鹽炒
  • 陳皮(五錢)
  • 木香(五錢):未加熱過
  • 遠志(五錢):取果肉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鹽湯送下,以乾物壓之。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全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美飲食,消痰逐飲,避風寒濕冷邪氣。

白話文:

養胃進食丸,治療脾胃虛弱,腹脹滿悶,臉色蠟黃,肌肉瘦弱,懶散嗜睡,完全不想吃東西。經常服用能滋養脾胃,幫助消化吸收食物,化痰利水,避免風寒濕冷邪氣入侵。

蒼朮(米泔浸,去皮,五兩),神麯(炒,二兩半),白茯苓(去皮,二兩),厚朴(薑製,二兩),大麥蘗(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半),白朮(二兩),人參(炙),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去皮,250 克),神麴(炒過,125 克),白茯苓(去皮,100 克),厚朴(用薑處理過,100 克),大麥芽(炒過),陳皮(去白肉,各 75 克),白朮(100 克),人參(炙過),甘草(炙過,各 50 克)

上九味為末,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溫薑湯送下,粥飲亦得。

香砂理中丸,治脾胃虛弱,感寒停飲,心腹卒痛,手足厥冷,嘔吐清水,飲食不進。

白話文:

香砂理中丸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受寒導致水分停滯、心腹突然疼痛、手腳冰冷、嘔吐清水、飲食不下的情況。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以上各二兩),木香(不見火),砂仁(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和中益氣丸,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嘔吐減食,口苦吞酸,胸滿短氣,肢體怠惰,面色痿黃,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氣久寒,不受峻補;又療心胸愊愊如滿,五飲停滯不散。常服和中益氣,進美飲食,或大便不通,尤宜服之。

白話文:

「和中益氣丸」,主要治療脾胃失調,導致氣機不升不降,出現嘔吐、食慾不振、口苦泛酸、胸悶氣短、四肢無力、面色蠟黃等症狀。對於中焦虛弱,禁不起強烈補品的患者;以及心胸鬱悶、五種水飲滯留不散的情況,也可用此方治療。長期服用和中益氣丸,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緩解便祕等不適症狀。

木香(不見火),丁香(各半兩),肉豆蔻,茴香(微炒),京三稜(炮,銼),白豆蔻,人參(去蘆),官桂(去粗皮,各一兩),縮砂仁(二兩),青皮(去穰),陳皮(去白,各四兩)

白話文:

木香(未經炮製),丁香(各半両) 肉豆蔻,茴香(略微炒過) 京三稜(炮製後打碎) 白豆蔻,人參(去鬚根) 官桂(去除粗皮,各一両) 縮砂仁(二両) 青皮(去除組織)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四両)

上為細末,用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至七十丸,食遠用溫生薑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