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2)

1. 諸寒門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

肉桂(三分),白芍藥,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人參(各一兩),白朮,木香,厚朴(制),良薑(各三錢),吳茱萸(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溫中湯,治病人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急,心腹痛。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用白湯食前送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粗皮),茴香(炒),川烏頭(炮,去皮臍,銼小塊如豆大),吳茱萸(湯浸洗,炒)

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之。

肥蔥(細切銼),麥麩(各三升),滄鹽(二兩)

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分作二次。於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將一包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熱依前用之,至黴爛不用。別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止,守氣養之和之。

白話文:

諸寒門

理氣治中湯:治療寒氣入侵心臟,導致嘔吐、反胃、心腹絞痛,或腹瀉,四肢冰冷,或疝氣發作,小腹疼痛等症狀,都可服用。藥方:青皮(去瓤)、陳皮(去白)、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一劑,用兩盅水,三片生薑,煎煮至八分滿,溫服,飯前服用。

肉桂散:治療傷寒,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心腹脹滿,四肢冰冷,神志昏迷,轉變成陰毒惡性疾病。藥方:肉桂(三分)、白芍藥、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人參(各一兩)、白朮、木香、厚朴(制)、良薑(各三錢)、吳茱萸(半兩)。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盅水,三片生薑,三個紅棗,煎煮至八分滿,溫服,不拘時辰。

溫中湯:治療脈象沉遲或緊,皆因胃中寒冷所致,以及胸膈悶滿,身體拘緊,手足冰冷等症狀,需緊急溫補。藥方: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蔥白煎湯送服,不拘時辰。

朮附理中丸:治療因腹部受寒而引起的急症,心腹疼痛。藥方: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用溫開水送服,飯前服用。

沉香桂附丸:治療腹部受寒,心腹冷痛,霍亂腹痛抽搐等症狀。藥方: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粗皮)、茴香(炒)、川烏頭(炮,去皮臍,切成豆粒大小)、吳茱萸(湯浸洗,炒),各等分。使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米湯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每日服用兩次。忌食生冷、堅硬的食物。

熨法:治療三陰經受寒,一切虛寒,厥逆嘔吐,陰盛陽虛,以及陰毒傷寒,四肢冰冷,臍腹疼痛,咽喉疼痛,嘔吐腹瀉,背部強直,自汗,脈象沉細,嘴唇青紫,面色黑等各種虛寒症狀,都適用此法。藥方:肥蔥(切碎)、麥麩(各三升)、滄鹽(二兩)。使用方法:將以上三種藥材放入一大盞水中,拌勻使其濕潤,分成兩份。放在鍋中炒熱,用厚布縫成兩個布包,將一個熱布包熨敷在肚臍上,冷了就換另一個。蔥包冷了之後,再用鹽水拌濕,炒熱後繼續使用,直到藥材爛掉不用為止。另取蔥和麥麩,日夜不斷地持續熨敷,直到身體溫暖,脈象有力,陽氣恢復後停止,然後注意保暖,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