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嘔吐門

夫嘔吐者,飲食入胃而覆逆出也。蓋人以胃氣為主,受納五穀,榮養百骸者也。若胃虛之人,不能攝養,或為寒氣所中,或為暑氣所幹,或為飲食所傷,或氣結而痰聚,皆能令人嘔吐。又有瘀血停積胃口,嘔吐之間雜以涎血;亦有胃熱,火邪衝上而作嘔吐者。《經》云:諸嘔吐逆衝上,皆屬於火者是也。

白話文:

嘔吐是食物進入胃部後又倒流出來的現象。人體以胃氣為根本,胃氣負責消化食物、輸送養分到全身各處。如果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就可能引發嘔吐。

嘔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受到寒氣、暑氣或飲食的影響;氣機鬱結、痰液積聚;瘀血停留在胃部;胃部有熱,火邪上衝等等。《內經》中說:「各種嘔吐上逆的症狀,都屬於火邪作用的範疇。」

治法:當以脈證辨之。中寒則脈沉緊,四肢厥冷,飲食不下,當以溫暖之藥調之。挾暑則脈弦數,煩躁而渴,法當清涼之。停食痰積者,則當順氣和胃而消導之。積血者,化其血。火逆者,瀉其火。此其治要也。又有婦人懷妊嘔吐者,名曰惡阻。或腳氣攻心,中毒因酒,亦皆嘔吐。此證多端,所感不一,須當從其類以求治之,斯得之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需根據脈象和症狀辨別。

寒證:脈搏沉緊,四肢冰冷,不能進食,宜用溫熱藥物調理。 熱證:脈搏弦數,煩躁口渴,宜用清涼藥物治療。 停食痰積:宜順氣和胃,幫助消化。 積血:化瘀活血。 火氣上逆:瀉火清熱。

以上是治療原則。

此外,還有懷孕婦女孕吐,稱為惡阻。或腳氣攻心,酒中毒,也會造成嘔吐。

這些嘔吐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治療,才能取得效果。

藿香安胃散,治嘔吐不止。

藿香半夏(制),厚朴(制),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藿香、半夏(經過炮製)、厚朴(經過炮製)、蒼朮(浸泡米泔水後炒製)、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木香白朮散,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此和之。一名丁香半夏湯

白話文:

木香白朮散,用於治療嘔吐食物的症狀。這是因為胃氣太強而擊破了脾氣,導致食物沒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嘔吐物中沒有積食,而是發出乾嘔的聲音。這是因為脾氣太強,將食物推了出來。因為胃氣太強,所以腹部會疼痛。可以使用木香白朮散來調和胃脾之氣。此方又名丁香半夏湯。

丁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一錢),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白朮茯苓(各半兩),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丁香(不經過火烤),木香(不經過火烤,各一錢),半夏曲(一兩),檳榔(二錢),白朮,茯苓(各半兩),甘草(炙烤過,四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芍藥湯調下。

白話文:

用上等的桔梗,每次服用 5 克(錢),加 2 杯水,放 3 片生薑片,煮沸後再煮 8 分鐘,趁熱服用;或者將桔梗磨成細末,每次服用 2 克,用生薑和芍藥熬的湯沖服。

丁香煮散,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乾薑(炮),川烏(炮,去皮臍),甘草(炙,各半錢),紅豆(去皮),良薑青皮(去穰),胡椒(各一錢),陳皮(二錢),益智(去皮,三錢)

白話文:

丁香(不經過火烘乾),乾薑(經過炮製),川烏(炮製,去除根部和肚臍),甘草(經過炙烤,每味半錢),紅豆(去除豆皮),良薑,青皮(去除果肉),胡椒(每味一錢),陳皮(二錢),益智(去除果皮,三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炒鹽二分,煎至八分,食遠服。

大藿香散,治七情傷感,氣鬱於中,變成嘔吐,作寒熱,眩暈痰滿,不進飲食。

白話文:

大藿香散用於治療由於情緒波動劇烈而導致的身體不適,這種不適會導致氣滯於體內,表現為嘔吐、寒熱交替、眩暈、痰液過多、食慾不振。

藿香,木香(不見火),白朮(各一錢半),半夏曲(二錢),茯苓,人參桔梗(各一錢),枇杷葉,官桂,甘草(炙,各七分)

白話文:

藿香、未經烘焙的木香(各 1.5 克)、白朮(各 1.5 克)、半夏曲(2 克)、茯苓、人參、桔梗(各 1 克)、枇杷葉、官桂、烘焙甘草(各 0.7 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藿香半夏湯,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噦逆。

藿香(二錢),半夏(薑汁炒,三錢半),丁皮(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遠溫服。

丁附治中湯,治胃寒停痰,嘔吐不已。

丁香(不見火),青皮(炒),陳皮(炒),白朮(煨),人參(各二錢),附子(炮),甘草(炙,各一錢),乾薑(炮,五分)

白話文:

丁香(保持乾燥)、青皮(炒過)、陳皮(炒過)、白朮(煨過)、人參(各 2 錢)、炮附子、炙甘草(各 1 錢)、炮乾薑(5 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服。

大養胃湯,治飲食傷脾,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氣復熱,四肢逆冷,三焦不調,及脾虛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不得食。

白話文:

大養胃湯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當而損傷脾胃,導致食物不能消化,早晨吃進的飯食晚間吐出來,晚間吃進的飯食早晨吐出來,上腹部脹氣而發熱,四肢卻冰冷,三焦功能失調,以及脾氣虛弱、寒氣鬱結在上焦,憂鬱之氣積聚在下焦,兩種氣機相互爭奪,只排出不吸收,嘔吐後也不能進食。

厚朴(去皮),生薑(各二兩),肥棗(同上二味炒,三兩),白朮,山藥,人參,川芎橘皮當歸五味子,藿香,黃耆枇杷葉(刷去毛,薑汁炙),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厚朴(去皮):2 兩 生薑:2 兩 肥棗:3 兩(與前兩味一起炒) 白朮:1 兩 山藥:1 兩 人參:1 兩 川芎:1 兩 橘皮:1 兩 當歸:1 兩 五味子:1 兩 藿香:1 兩 黃耆:1 兩 枇杷葉:1 兩(刷毛,用薑汁炙烤) 甘草:1 兩(炙烤)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柤,空心服;或為細末,米湯調下亦可。

加味二陳湯,治胃熱嘔吐不已。

半夏(湯泡七次),陳皮(各半兩),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半),竹茹(四錢)

白話文:

半夏(用水浸泡七次)半兩,陳皮半兩,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半,竹茹四錢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遠服。

旋覆花湯,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覆花(去梗,一錢),半夏(湯泡七次),橘紅,乾薑(炮,各一錢半),檳榔,人參,白朮,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旋覆花(去除花梗,一錢) 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 橘紅 乾薑(炒製,各一錢半) 檳榔 人參 白朮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食。

葛根(三兩),半夏(湯泡七次,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竹茹如棗許,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有熱者,手足心熱。政和中,一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一方加棗一枚同煎。

白話文:

在上顎的部位取穴,每次服用五錢(約 15 克)的藥材,加入兩碗水,再放入像棗子大小的竹茹和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過濾取汁液,稍冷後慢慢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有發熱現象的人會出現手足心發熱的情況。政和年間,有一個人得了傷寒,出汗後身體涼快了,過了幾天突然嘔吐,連藥物和飲食都咽不下去。醫生們都給他開了丁香、藿香和滑石等藥物,但是一嚥下去就吐出來。

我說:這個人肯定是出汗後,餘熱滯留在胃裡,孫思邈的竹茹湯正好適合他。趕緊準備了這副藥給他服用,他立即恢復了健康。《良方》中的槐花散也類似於這種藥方。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入一顆紅棗,一起煎煮。

丁香丸,治因食冷物,凝滯胃間,胃寒不消,嘔吐不止。

丁香(不見火,半兩),木香(不見火),胡椒,藿香,甘草(炙,各三錢),乾薑(炮),肉桂(各二錢)

白話文:

丁香(不經過火烘焙,半兩) 木香(不經過火烘焙) 胡椒 藿香 甘草(炙烤過,各三錢) 乾薑(經過炮製) 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干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如覺痿弱,更加附子,隨意。

白話文:

藥材上層用細末研磨成粉,加入蒸餅糊製成豆子大小的丸子,烘乾後,經常乾嚼,不用喝水,只要一喝水就會嘔吐。如果覺得身體虛弱,可以適當加入附子。

助胃膏,治嘔吐不食。

人參,白朮,茯苓,橘皮,砂仁(各二錢半),丁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肉豆蔻(麵煨),草果(去皮,各一錢半),白豆蔻(一錢)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橘皮、砂仁(各50克),丁香(未炒過)、木香(未炒過)、肉豆蔻(用麵粉炒過)、草果(去皮,各30克),白豆蔻(20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小丁沉丸,治乾嘔,和調胃氣。

丁香(不見火),茴香子(炒,各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縮砂仁,白芷(炒),益智(去皮),陳皮(湯浸去白,焙),沉香,甘草(炙),生薑(一斤細切,入青鹽四兩拌勻,淹一宿,焙乾,以上各一兩),阿魏(用醋半升熬為膏,一分)

白話文:

丁香(未經過火)半兩 茴香子(炒過)半兩 木香(未經過火)半兩 縮砂仁一兩 白芷(炒過)一兩 益智仁(去皮)一兩 陳皮(用熱水浸泡去白,再烘焙)一兩 沉香一兩 甘草(炙過)一兩 生薑(一斤,切細,加入四兩青鹽拌勻,醃製一晚,再烘焙至乾)一兩 阿魏(用半升醋熬成膏,取一分)

上為細末,入阿魏膏拌勻,用醋煮,麵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研丹砂、麝香細末各少許同為衣,每服一丸,細嚼,用姜鹽湯送下,空心服。

白話文:

上面撒上細末藥粉,放入阿魏膏中攪拌均勻,用醋煮熟。再用麵糊和成雞頭實大小的丸子。研磨丹砂和麝香成細末,少許與丸子混合,做成藥衣。每次服用一丸,細嚼,用薑鹽湯送服,空腹時服用。

開胃丸,治乾嘔,氣逆不止。

半夏曲(微炒,三兩),人參(一兩半),白豆蔻(去皮),陳皮(去白焙),白朮(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同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不拘時用粥飲送下。

白話文:

將上方製成細粉,用生薑汁和棗肉混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20丸,逐漸增至30丸。不拘時間,用粥或飲品送服。

參香枳朮丸,開胃進食,止嘔吐。

人參,木香(不見火,各三錢),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一兩半),陳皮(四錢),乾生薑(二錢半)

白話文:

  • 人參:3 錢
  • 木香:不見火,3 錢
  • 枳實:麩炒,1 兩
  • 白朮:1 兩半
  • 陳皮:4 錢
  • 乾生薑:2 錢半

上為細末,用荷葉包米煨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用米湯送下。

白話文:

上層為細末,用荷葉包裹著米飯,並將藥材搓成梧桐子那麼大的丸子,每次服用 5 到 70 丸,不限制服用的時間,用米湯送服。

思食丸,助脾胃消導飲食,止吐逆。

白話文:

思食丸: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止嘔吐。

烏梅肉(五錢),神麯(炒),麥蘗(炒,各六錢),人參,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烏梅果肉(5錢) 炒熟的酒麴(6錢) 炒熟的麥芽(6錢) 人參、乾薑(炮製過的)、甘草(炙烤過的)(各2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用米飲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