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4)

1. 腳氣痿痹門

腳氣之疾,《內經》名為厥病,至漢名為緩風,宋、齊之後始謂之腳氣。名雖不同,其實一也。所得之由,皆因脾腎兩經虛弱,坐臥行動之間而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幹,流注而成此疾。得病之始,多不令人便覺,會因他病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方覺之。

先從腳起,或緩弱疼痹,行起忽倒,或脛腫滿,或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小腹不仁,大小便秘澀,或舉體轉筋,骨節痠疼,或惡聞食氣,見食吐逆,或胸滿氣急,壯熱憎寒,傳足六經,外證與傷寒類焉,但卒然腳痛為異耳。其為候也不一,治法當究其所自來。若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

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也。風者汗之,濕者燥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又當隨四時表裡虛實而治之。切不可用補劑及湯淋洗,此醫家之大戒也。蓋補則氣實,多致不救;淋洗則邪毒入內,亦難治矣。治之不早,使毒氣入腹,衝心攻築作痛,喘滿上氣,嘔吐異常。

此則漸致傾危,其可忽耶?

若夫痿者,謂足痿弱不能行也。《經》云:肺熱葉焦,傳於五臟,因肺熱脾虛相搏而為足痿躄也。《難經》云: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是也。治痿之法,當補腎水,瀉心火則愈矣。何以言之?蓋補腎水則心火自降,而肺金不虛;瀉心火則肺金自清,而肝木不實;肝木不實則脾不受傷,心火不盛則肺不燥熱。治痿之法無出於此矣。

至於痹者,亦有五種:謂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是也。此病多由體虛之人,腠理空疏而為風寒濕三氣所侵,不能隨時驅散,流注經絡,久而為痹。其為病也,寒多則掣痛,風多則引注,濕多則重著。其病在筋者,屈而不伸,應乎肝,其證夜臥多驚,飲食少,小便數。

其病在脈者,則血凝而不流,應乎心,其證令人痿黃,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其病在骨者,則重而不能舉,應乎腎,其證手足不遂而多痛,心腹脹滿。其病在皮者多寒,遇寒則急,遇熱則縱,應乎肺,其證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其病在肌者多不仁,應乎脾,其證四肢懈怠,發咳嘔吐。

診其脈大而澀,或來急而緊,俱為痹之候也。治法,當視其所感風寒濕三氣注於何部分,其表裡須從偏勝者主以藥餌。又有停蓄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治之。至如白虎歷節,遍身疼痛者,無非風寒濕三氣乘之也。若飲酒當風,汗出入水,亦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節蹉跌,恐為癲癇之病。

治疾者,誠心辨別腳氣、痿、痹之證,則庶乎其不差矣。

檳蘇散,治風濕腳氣疼痛。疏通氣道。

檳榔,木瓜(各一錢半),香附子,紫蘇(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黃帝內經》稱之為厥病,到了漢朝稱為緩風,宋朝、齊朝之後才開始稱為腳氣。名稱雖然不同,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疾病。發病的原因都是因為脾和腎這兩個經絡虛弱,在坐、臥、行走時,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擾,這些邪氣流竄停留在經絡中而形成這種病。剛開始得病時,通常不會馬上感覺到,常常會因為其他疾病而誘發,或者突然感到非常悶,經過兩三天後才感覺到。

病症通常從腳開始,可能出現腳部緩慢無力、疼痛麻木,走路時會突然跌倒,或者小腿腫脹,或者腳踝和膝蓋部位肌肉萎縮變細,或者心中悸動不安,小腹麻木,大小便不順暢,或者全身抽筋,骨頭關節痠痛,或者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看到食物就想嘔吐,或者胸悶氣短,發燒怕冷,病邪會傳遍足部的六條經脈,外在的症狀和傷寒很像,但突然腳痛是它獨有的特徵。這種病症表現不一,治療方法應該要根據發病的原因來確定。如果是寒邪侵犯三陽經,那所患的部位一定會感到寒冷;如果是暑邪侵犯三陰經,那所患的部位一定會感到發熱。

脈象浮而弦的,通常是風邪引起的;脈象濡而弱的,通常是濕邪引起的;脈象洪而數的,通常是熱邪引起的;脈象遲而澀的,通常是寒邪引起的。治療方法上,風邪引起的要發汗驅散,濕邪引起的要用燥濕的方法,熱邪引起的要清熱,寒邪引起的要溫散,也要根據四季變化、身體的虛實來調整治療方法。絕對不能使用補藥或用湯藥洗腳,這是醫生的大忌。因為用補藥會使邪氣更盛,往往會導致無法救治;用湯藥洗腳會使邪毒入侵體內,也難以治癒。如果不及時治療,使邪毒深入腹部,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氣喘、呼吸急促,嘔吐等異常症狀。

這樣病情會逐漸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怎麼可以輕忽呢?

至於說到「痿」這種病,是指腳部軟弱無力而無法行走。《內經》說:肺熱過盛導致肺葉焦枯,會影響到其他五臟,因為肺熱和脾虛互相影響而導致腳部痿弱。 《難經》說:骨痿,就是指病患軟弱無力到無法從床上起身。治療痿病的原則是補腎水,瀉心火,這樣就會好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補腎水能使心火自然下降,肺金就不會虛弱;瀉心火能使肺金清肅,肝木就不會虛;肝木不虛則脾臟不受損傷,心火不盛則肺就不會燥熱。治療痿病的方法就是這樣。

至於痹病,也有五種: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這種病大多是由於體質虛弱的人,身體的毛孔疏鬆,讓風、寒、濕三種邪氣入侵,無法及時驅散,邪氣流竄停留在經絡,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痹病。這種病發作時,寒邪多會引起牽拉疼痛,風邪多會引起游走不定,濕邪多會引起身體沉重。病在筋脈的,會導致筋脈彎曲而無法伸直,這與肝臟有關,這種症狀通常會夜間多夢驚醒,食慾不佳,小便次數增多。

病在血脈的,會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暢,這與心臟有關,這種症狀會導致臉色萎黃,心下脹氣,突然氣喘不順,口渴喜愛嘆氣。病在骨骼的,會感到身體沉重而難以舉起,這與腎臟有關,這種症狀會導致手腳活動不靈活並且多處疼痛,心腹脹滿。病在皮膚的,多半是由於寒邪引起的,遇到寒冷症狀就會加重,遇到溫熱症狀就會減輕,這與肺臟有關,這種症狀會導致皮膚麻木失去知覺,氣喘、呼吸急促。病在肌肉的,多半會感到麻木不仁,這與脾臟有關,這種症狀會導致四肢疲軟無力,咳嗽嘔吐。

診斷時,如果脈象大而澀,或者來得急促而有力,都是痹病的表現。治療的方法應該要觀察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的部位,根據疾病的表裡虛實來開藥治療。另外,體內有積液也會引起痹病,應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至於像白虎歷節這種全身疼痛的疾病,無非也是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所致。如果飲酒後吹風,或者出汗後入水,也容易得這種病。如果久治不癒,會導致骨節錯位,甚至可能引起癲癇。

治療疾病的人,如果能夠用心分辨腳氣、痿病、痹病的不同,大概就不會發生錯誤了。

檳蘇散,可以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腳氣疼痛,可以疏通氣機。

藥材組成:檳榔、木瓜(各一錢半),香附子、紫蘇(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