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2)

1. 消渴門

硃砂黃連丸,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辰砂(一兩),宣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燈心棗湯送下。

梅蘇丸,治消渴,膈熱煩躁,最能生津液。

白梅肉,紫蘇葉,烏梅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七錢半),百藥煎(三兩),訶黎勒(煨,去核),人參(各一錢半),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黃蠟汁,拌和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噙化咽津。路行可解渴。

肉蓯蓉丸,治消渴尿脂,小便如泔。

肉蓯蓉(酒浸,焙),地骨皮,澤瀉,五味子,巴戟(去心),當歸(酒浸,焙),韭子,熟地黃(焙),牡丹皮,白龍骨,甘草(炙,各一兩),磁石(火煅,醋淬七次),赤石脂,人參(以上各一兩半),禹餘糧(煅,七錢半),桑螵蛸(炙,十四枚)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牛乳或白湯送下,日進三服。

茯菟丹,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白茯苓(五兩),菟絲子(酒浸三宿,蒸,研細作餅,焙乾,一十兩),五味子(七兩),石蓮肉(三兩)

上為細末,用山藥末六兩打糊,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湯送下。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茯苓(去皮),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以上各一兩),天花粉,乾葛(以上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用白湯送下。

梅花聚香湯,治消渴飲水至石鬥,病極者可服之即愈。

天花粉,烏梅肉,枇杷葉,麥門冬,五味子,栝蔞實,人參,黃耆,乾葛(以上各一兩),檀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熟水調下,隨意不時服之。

黃連豬肚丸,治消渴強中。

黃連,粱米,栝蔞根,茯神(各四兩),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二兩)

上為細末,內豬肚中,縫定置甑中蒸極爛,取出藥,搗豬肚為膏,和藥再少入蜜,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送下,米飲亦得。一方加生地黃,乾葛;一方去知母、梁米,用小麥。

神仙減水法,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此藥主之,不可輕易,其效如神。

人參(去蘆),天花粉,知母,宣黃連,苦參,麥門冬(去心),浮萍(照水曬乾),白扁豆,黃耆(各一兩),黃丹(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妙不可言。

白話文:

消渴門

硃砂黃連丸,主治心虛蘊熱導致的消渴,或因飲酒過度引起的消渴。藥方成分:辰砂一兩、宣黃連三兩、生地黃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燈心草煮的棗湯送服。

梅蘇丸,主治消渴、膈熱煩躁,最能生津止渴。藥方成分:白梅肉、紫蘇葉、烏梅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七錢半;百藥煎三兩;訶黎勒(煨後去核)、人參各一錢半;甘草(炙)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的黃蠟汁拌和成雞頭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不拘時間,含服至融化,咽下藥汁即可。旅途行走時服用,能解渴。

肉蓯蓉丸,主治消渴伴尿液中含有脂肪,小便如淘米水一般。藥方成分:肉蓯蓉(酒浸後焙乾)、地骨皮、澤瀉、五味子、巴戟(去心)、當歸(酒浸後焙乾)、韭子、熟地黃(焙乾)、牡丹皮、白龍骨、甘草(炙)各一兩;磁石(火煅,醋淬七次)、赤石脂、人參各一兩半;禹餘糧(煅)七錢半;桑螵蛸(炙)十四枚。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牛乳或白湯送服,每日服用三次。

茯菟丹,主治三消渴症,也可用於治療白濁。藥方成分:白茯苓五兩、菟絲子(酒浸三宿,蒸後研磨成餅,焙乾)十兩、五味子七兩、石蓮肉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山藥粉六兩調成糊狀,充分混合,搗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玉泉丸,主治煩渴口乾。藥方成分: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茯苓(去皮)、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各一兩;天花粉、乾葛各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不拘時間,細嚼後用白湯送服。

梅花聚香湯,主治消渴,飲水量如同石鬥(古代容量單位)般多,病情嚴重者服用後即可痊癒。藥方成分:天花粉、烏梅肉、枇杷葉、麥門冬、五味子、栝蔞實、人參、黃耆、乾葛各一兩;檀香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熟水調服,可隨時服用。

黃連豬肚丸,主治消渴且胃部強壯者。藥方成分:黃連、粱米、栝蔞根、茯神各四兩;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放入豬肚中縫合,蒸煮至極爛,取出藥物,將豬肚搗成膏狀,與藥物混合,再加入少量蜂蜜,搗杵一千次以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人參湯或米湯送服。另有兩種方劑:一種加入生地黃、乾葛;一種去除知母、粱米,改用小麥。

神仙減水法,主治三焦虛熱導致的三消渴症,日夜飲水無度。此藥效力強,不可輕易服用,療效如同神效。藥方成分:人參(去蘆)、天花粉、知母、宣黃連、苦參、麥門冬(去心)、浮萍(照水曬乾)、白扁豆、黃耆各一兩;黃丹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新汲取的水調服,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