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消渴門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竹葉十四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六神湯,治三消渴疾。
枇杷葉(炙,去毛),栝蔞根,黃耆,乾葛,蓮房,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黃耆茂湯,治諸渴疾。
黃耆(蜜炙),茯苓(去皮),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炙,各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人參散,治消腎善飲,而食後數小便溺者。
人參,砂仁,白朮,山梔子,桔梗,栝蔞,連翹,澤瀉(以上各半錢),葛根,黃芩,大黃,白茯苓,甘草(生用),薄荷(各一錢),石膏,寒水石,滑石(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入蜜少許,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去心),乾葛(以上各二錢),五味子,甘草(以上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粳米百粒,煎至一盅,食遠服。
和血益氣湯,治消渴消中諸方,只止燥渴,殊不知足陽明胃主血所生病,手陽明大腸主津所生病。此方治口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生津液,除乾燥,長肌肉。
生地黃(酒浸),黃柏(酒浸,焙),升麻(以上各一錢),杏仁(去皮尖,炒,七個),防己(酒浸,焙),知母(酒炒),羌活(以上各半錢),桃仁(去皮尖,炒,七枚),石膏(八分),黃連(酒浸,一錢),當歸(酒浸,五分),麻黃(三分),紅花(二分),柴胡(四分),甘草(生用,三分,炙用,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三和甘露飲,大治消渴。有此證者,每日須進一、二服。
滑石(三錢),石膏(二錢),知母,人參,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以上各七分半),甘草(半錢)
上㕮咀、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溫服。
參耆湯治消渴。
人參(去蘆),桔梗(去蘆),天花粉,甘草(以上各一兩半),黃耆(鹽湯浸,炙),白芍藥(各二兩),白茯苓,五味子(各一兩半)
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日進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乾葛、木瓜、烏梅。
止渴潤燥湯,治消中,大便秘澀燥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白乾燥,唇口乾,眼澀,黑處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黃柏(酒浸),當歸身,荊芥穗,桃仁泥,麻仁泥,知母,防風(以上各一錢),柴胡,石膏(各七分),杏仁泥(六個),熟地黃(三分),甘草梢,小椒(各三分),細辛(一分),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溫服,忌辛熱物。
烏梅五味子湯,治消渴,生津液。
烏梅,五味子,百藥煎,巴戟(去心,酒浸),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消渴門
第一方:取竹葉十四片,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此方用於治療消渴。
第二方(六神湯):用於治療三消渴症。 配方:枇杷葉(炙烤去毛)、栝蔞根、黃耆、乾葛、蓮房、甘草各二錢。取藥材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飯前服用。若小便不利,可加入茯苓。
第三方(黃耆茂湯):用於治療各種消渴症。配方:黃耆(蜜炙)、茯苓(去皮)、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生地黃、五味子、甘草(炙)各一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劑量,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
第四方(人參散):用於治療腎陰虧損,多飲水,飯後頻尿的消渴症。配方:人參、砂仁、白朮、山梔子、桔梗、栝蔞、連翹、澤瀉各半錢;葛根、黃芩、大黃、白茯苓、甘草(生用)、薄荷各一錢;石膏、寒水石、滑石各一錢半。取藥材加水兩盅,加入少量蜂蜜,煎煮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
第五方(天花散):用於治療消渴。配方: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取藥材加水兩盅,再加入一百粒粳米,煎煮至一盅,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第六方(和血益氣湯):用於治療消渴及胃腸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此方著重於滋陰生津,而非單純止渴。適用於口乾舌燥、小便頻繁、舌苔紅赤等症狀。配方:生地黃(酒浸)、黃柏(酒浸,焙)、升麻各一錢;杏仁(去皮尖,炒,七個)、防己(酒浸,焙)、知母(酒炒)、羌活各半錢;桃仁(去皮尖,炒,七枚)、石膏八分、黃連(酒浸,一錢)、當歸(酒浸,五分)、麻黃三分、紅花二分、柴胡四分、甘草(生用三分,炙用三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劑量,加水兩盅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
第七方(三和甘露飲):主要用於治療消渴。每日需服用一到兩劑。配方:滑石三錢,石膏二錢,知母、人參、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七分半,甘草半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飯後溫服。
第八方(參耆湯):用於治療消渴。配方:人參(去蘆)、桔梗(去蘆)、天花粉、甘草(各一兩半)、黃耆(鹽湯浸,炙)、白芍藥(各二兩)、白茯苓、五味子(各一兩半)。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盅半煎煮至八分,每日服用四次,藥渣需再次煎煮服用。另有一方加入乾葛、木瓜、烏梅。
第九方(止渴潤燥湯):用於治療消中,大便秘結乾燥,喜溫飲,陰莖萎縮,舌苔乾燥發白,口唇乾燥,眼澀,視物模糊等症狀。配方:升麻一錢半,黃柏(酒浸)、當歸身、荊芥穗、桃仁泥、麻仁泥、知母、防風各一錢;柴胡、石膏各七分,杏仁泥(六個)、熟地黃三分,甘草梢、小椒各三分,細辛一分,紅花少許。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劑量,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飯後溫服,忌食辛辣溫熱之物。
第十方(烏梅五味子湯):用於治療消渴,生津液。配方:烏梅、五味子、百藥煎、巴戟(去心,酒浸)、甘草(炙)各二錢。
備註: 文中「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已無此單位,需參考相關資料換算。 以上僅為翻譯,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需要,請諮詢專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