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採

《醫方選要》~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消渴門

消渴之證,乃水火不能既濟,陰虛陽盛之病也。夫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腑,所以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識者以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

真水不竭,安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無節,酷嗜炙煿糟藏鹹酸酢醢肥甘腥羶之屬,復以丹砂五石濟其私,於是炎火上薰,臟腑生熱,燥氣熾盛,津液乾焦,渴引水漿而不能自禁矣。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焉。若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

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如泔,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走髓虛,引水自救,此渴飲水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渴,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盡虛,石氣獨留,而腎為之虛熱,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至於強中則不可治也。

然真水不生,日漸枯涸,小便或油膩,或赤黃,或泔白,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但所食之物多從小便出焉。甚而水氣浸漬,溢於肌膚則脹為腫滿。猛火自炎,留於分肉,則發為癰疽,此又病之深而證之變者也。其脈數大者生,虛小者死。治法其在滋陰水,抑陽火,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陰陽停勻,水火既濟,三焦和平,二火守位,斯疾愈矣。

降心湯,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天花粉(二錢),人參(去蘆),當歸,遠志(去心,薑汁焙),茯苓(去皮),黃耆(蜜炙),川芎,五味子,熟地黃,甘草(微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黃耆六一湯,治諸不足,胸中煩悸,時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瘡,或病癰疽而後渴者,宜服之。

黃耆(去蘆,蜜炙,九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黃耆(蜜炙),石斛(去根),枇杷葉(炙,去毛),枳殼(麩炒),澤瀉(去毛),甘草(炙,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多為消渴病。

麥門冬(去心,二錢),五味子,栝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蘆),茯神(去木),乾葛,知母,甘草(炙,以上各一錢二分)

白話文:

所謂「消渴」這種病症,是因為體內的水和火無法協調,導致陰虛陽盛。水是生命的根本,腎臟主管著水液的運行。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它能將腎臟的水輸送到全身,向上滋潤肺部。因此,人們認為肺是津液的來源,水從上而下,流經三焦和各個臟腑,都受到腎水的滋養。《黃帝內經》說水的根本在腎,末端在肺,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體內的真水充足,怎麼會口渴呢?人之所以會口渴,是因為沉迷於情慾,飲酒無度,過度喜愛燒烤油炸、醃製鹹酸、肥膩腥膻的食物,甚至服用丹砂五石來滿足私慾。這些行為導致體內熱火上湧,臟腑生熱,燥熱之氣旺盛,津液被消耗殆盡,口渴難耐,只能不停地喝水。口渴這種病有三種,分別是消渴、消中和消腎,它們分別對應上、中、下三焦。如果熱氣上湧,心臟虛弱,心火散亂,無法收斂,就會胸中煩躁,舌頭紅、嘴唇紅,這種情況會導致口渴,大量飲水,小便頻繁但量少,屬於上焦的病變,稱為消渴。

如果熱氣積聚在中焦,脾臟虛弱,伏藏的陽氣蒸騰胃部,就會出現容易餓,吃很多東西卻不長肉,這種情況雖然口渴不是很嚴重,但喜歡喝冷的,小便頻繁且像米泔水,屬於中焦的病變,稱為消中。如果熱氣潛伏在下焦,腎臟虛弱,腿腳變得細弱,骨節痠痛,精髓虧虛,需要喝水來緩解,但喝水不多,很快就排泄掉,小便多而口渴,屬於下焦的病變,稱為消腎。在消腎的基礎上,有些人因為過度服用五石散,導致身體真氣耗盡,只留下石藥的毒性,腎臟變得虛熱,陽氣過於旺盛,性慾強烈,但不洩精,這種情況稱為強中。消渴比較輕微,消中比較嚴重,消腎更嚴重,至於強中則無法治療。

當體內的真水無法生成,逐漸枯竭時,小便可能會出現油膩、赤黃或像米泔水般的顏色,有時會口渴且小便量多,有時會口渴但小便不利,有時不口渴但小便多,這都表示吃下去的食物大多直接從小便排出。嚴重的話,體內的水液會滲入肌肉,導致身體腫脹。如果體內的火氣過於旺盛,停留在肌肉之間,就會形成癰疽,這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病證也發生了變化。脈象洪大而有力的,表示身體還可以康復;脈象虛弱細小的,則表示病情危險。治療方法是滋養陰液,抑制陽火,使腎水上行,心火下降,達到陰陽平衡,水火調和,三焦平和,這樣才能治好疾病。

降心湯,可以治療心火上炎、腎水不足引起的口渴、煩躁、氣血日漸虛弱等症狀。

藥方組成:天花粉(二錢)、人參(去蘆)、當歸、遠志(去心,用薑汁炮製)、茯苓(去皮)、黃耆(用蜂蜜炙烤)、川芎、五味子、熟地黃、甘草(微炒,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物混合,加水兩盅,放入兩枚紅棗,煎煮至一盅,飯前服用。

黃耆六一湯,可以治療各種虛弱、胸中煩躁不安、時常口渴,或者先口渴後長瘡,或長了癰疽後出現口渴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去蘆,用蜂蜜炙烤,九錢)、甘草(炙烤,一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物混合,加水兩盅,放入兩枚紅棗,煎煮至一盅,不拘時間服用。

地黃飲子,可以治療消渴症,口乾咽燥、臉色發紅、煩躁不安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黃耆(用蜂蜜炙烤)、石斛(去根)、枇杷葉(炙烤,去毛)、枳殼(用麩皮炒)、澤瀉(去毛)、甘草(炙烤,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物切碎,加水兩盅,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麥門冬飲子,可以治療膈消,胸悶心煩,津液不足,大多是消渴病的症狀。

藥方組成:麥門冬(去心,二錢)、五味子、瓜蔞實、生地黃、人參(去蘆)、茯神(去木)、葛根、知母、甘草(炙烤,以上各一錢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