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蘭

《秘方集驗》~ 卷之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

1. 卷之上

2. 諸症歌訣(計八十八首)

中風,中風身溫口多涎,卒然昏倒不能言,

急用通關開孔竅,化痰順氣治當先。

傷寒,傷寒大概是熱病,百般變化常無定,

要明汗吐下和解,表裡無差方有應。

溫疫,溫疫眾人病一般,四時不正外邪干,

要分春夏秋冬治,莫把溫寒一樣看。

中暑,中暑中熱不相同,行人中熱在日中,

避暑深堂名中暑,暑分寒熱不相攻。

中濕,中濕亦由內外傷,外衝風雨內酒漿,

發為腫滿渾身痛,利水和脾發汗長。

脾胃,脾胃之氣要衝和,胃司納受脾司磨,

莫使寒溫一失節,損傷元氣病難瘥。

傷食,傷食過飽損脾胃,惡食咽酸噯臭氣,

胸痞發熱及增寒,輕則消化重則和。

痰飲,痰多屬濕津液化,隨氣升降上中下,

百病之中兼有痰,隨症調治應無價。

咳嗽,咳謂無痰卻有聲,嗽謂無聲卻有痰,

有痰有聲為咳嗽,化痰理嗽良然安。

喘急,喘急須分肺實虛,挾寒挾熱緊相隨,

痰火諸般皆作喘,治之莫要有差疑。

哮吼,哮吼肺竅積寒痰,令人齁喘起居難,

豁痰降火加調理,不遇良方病不安。

瘧疾,瘧是風暑不正邪,為寒為熱兩交加,

新瘧可散亦可截,久病還當兼補佳。

痢疾,痢因濕熱並氣滯,赤傷血分白傷氣,

赤白相兼氣血傷,清熱理氣先通利。

泄瀉,泄瀉注下濕傷脾,燥濕利水補脾虛,

若還久瀉腸虛滑,收澀還將正氣提。

霍亂,霍亂吐瀉心腹痛,轉筋寒熱頭沉重,

內傷外感使之然,切忌米湯休早用。

嘔吐,嘔謂有聲吐有物,寒熱傷脾食即出,

和胃清火化痰涎,半夏生薑以為率。

翻胃,翻胃噎膈一般病,三陽熱結吐無定,

莫將燥劑反助邪,養血生津調胃應。

咳逆,咳逆氣衝上作聲,聲聲不斷火相刑,

諸逆上作皆屬火,化痰降氣自安寧。

吞酸,吞酸濕熱在胃口,故作酸水刺心頭,

化痰清火平肝氣,蔬食能調病自瘳。

諸氣,諸氣能令百病生,要知九氣不同名,

男宜調氣兼和血,女要調經氣順行。

痞滿,痞滿胸膈不通泰,令人夯悶久不快,

一消一補慢調和,莫行利藥徒傷害。

脹滿,脹滿起來空似鼓,四肢不腫其中苦,

莫將峻利損天和,制肝補脾以為主。

水腫,水腫是濕本是脾,通身浮腫總為虛,

利水和脾兼順氣,峻攻瀉水病難醫。

積聚,積有五種聚有六,五臟六腑各所屬,

左血右氣中食痰,慢慢消熔無欲速。

五疸,五疸總是濕與熱,遍身發黃小便血,

清熱利水濕自除,但將此治無他說。

補益,補益諸虛莫盡詳,血虛補血正相當,

氣虛補氣無差謬,氣血俱虛並補良。

痼冷,痼冷寒甚即陰症,手足厥冷心腹疼,

外腎縮入死須臾,雞血好酒乘熱飲。

勞瘵,勞瘵陰虛相火動,午後發熱痰咳重,

滋陰降火補脾虛,治標固本無不中。

失血,失血大抵俱是熱,陽盛陰虛妄行血,

補陰清火抑其陽,引血歸經血自歇。

白話文:

諸症歌訣(共八十八首)

中風: 中風發作時,身體發熱、口中多涎水,突然昏倒不能說話。此時應立即用藥打通關竅,化解痰液、順暢氣息是治療的優先步驟。

傷寒: 傷寒大致屬於熱病,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模式。治療上要明白發汗、催吐、瀉下、調和等方法,根據病情表裡來辨證施治,才能有效應對。

溫疫: 溫疫是很多人同時患上的疾病,通常因為四季氣候不正、外邪侵擾所致。治療時要區分春夏秋冬,不能把溫病和寒病當成一樣看待。

中暑: 中暑和中熱並不相同,中熱是指在太陽下行走、被熱邪侵襲所致;而避暑不當,在陰涼地方也會發病,稱為中暑。中暑有寒熱之分,治療時不能一概而論。

中濕: 中濕是由於內外原因導致,外部為風雨侵襲,內部為飲酒過量。發病時會出現身體腫脹、疼痛等症狀,治療上應利水、健脾、發汗。

脾胃: 脾胃之氣要調和,胃負責容納食物,脾負責運化。如果寒熱失調,就會損傷元氣,導致疾病難以痊癒。

傷食: 食物過量會損傷脾胃,出現厭食、吐酸水、打嗝有異味等症狀。可能會有胸悶、發熱或怕冷等情況。輕微的通過消化就能緩解,嚴重的則需要調理。

痰飲: 痰多是體內濕氣過重、津液代謝失常所致。痰液會隨著氣機在上下流動。許多疾病都可能兼有痰,需要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治療,效果顯著。

咳嗽: 咳是指無痰而有聲音,嗽是指有痰而無聲音。有痰又有聲音才稱為咳嗽,治療時應化痰、理氣,才能痊癒。

喘急: 喘急要區分肺氣的虛實,並且可能夾雜寒熱。痰火等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喘,治療時要明確病因,不能有絲毫差錯。

哮吼: 哮吼是肺部氣道積聚寒痰,導致呼吸困難,患者喘息不止、難以安睡。治療上應化痰、降火,並配合調理,若沒有良方,病情難以穩定。

瘧疾: 瘧疾是因為感受不正之氣,有時發冷、有時發熱,寒熱交替。新發的瘧疾可以疏散或截斷,久病則需配合補益。

痢疾: 痢疾是因濕熱和氣滯所致,大便帶血是傷血分,帶白是傷氣分。如果赤白相兼,則是氣血皆傷,治療上應以清熱、理氣、通利為主。

泄瀉: 泄瀉是因為濕邪損傷脾臟,導致水液直接下注。治療上應燥濕、利水,並補益脾虛。若腹瀉過久導致腸道虛滑,則要收澀,並提升正氣。

霍亂: 霍亂會出現吐瀉、心腹疼痛、腿腳抽筋、發冷發熱、頭暈沉重等症狀。可能是內傷或外感引起,切忌過早服用米湯。

嘔吐: 嘔是指有聲音且吐出東西,多因寒熱損傷脾胃、或因食物不消化所致。治療上應和胃、清火、化痰,半夏、生薑等藥物常用。

翻胃: 翻胃和噎膈病因類似,是三陽熱邪鬱結,導致嘔吐不定。不能用燥熱的藥物來助長邪氣,而應該養血生津、調和脾胃。

咳逆: 咳逆是氣向上衝逆,聲音連續不斷,是火邪所致。各種氣逆上衝都屬火,應化痰降氣,自然能安寧。

吞酸: 吞酸是胃部濕熱,導致酸水向上湧出,刺激心口。治療上應化痰、清火、平肝氣,多吃蔬菜,有助於病情好轉。

諸氣: 各種氣機失調會引發各種疾病,要了解九種氣的不同名稱。男性應調氣和血,女性應調理月經、使氣順暢。

痞滿: 痞滿是指胸部和膈部不通暢,令人感到悶脹、不舒服。治療上要採用消食和補益相結合的方法,慢慢調理,不要用峻猛的藥物來損傷身體。

脹滿: 脹滿時肚子脹大如鼓,但四肢不腫,令人痛苦。不要用過於猛烈的藥物來損傷身體,應以制肝氣、補脾氣為主。

水腫: 水腫是由於濕邪和脾虛引起,全身浮腫多屬虛證。治療上應利水、健脾、順氣,不能用峻烈藥物瀉水,那樣只會加重病情。

積聚: 積有五種,聚有六種,分別對應五臟六腑。積是血瘀、聚是氣滯、食積和痰濁,治療上應慢慢消磨,不可急於求成。

五疸: 五疸都是濕熱所致,會全身發黃、小便黃赤。治療上應清熱利濕,濕邪自然消除,沒有其他治療方法。

補益: 補益各種虛證不能一一詳述,血虛應補血,氣虛應補氣,氣血俱虛則要氣血雙補。

痼冷: 痼冷是寒邪侵襲引起的陰證,會出現手腳冰涼、心腹疼痛,外腎萎縮,嚴重者會導致死亡,此時可以喝熱雞血酒來應急。

勞瘵: 勞瘵是陰虛導致相火妄動,會出現午後發熱、咳嗽多痰等症狀。治療上應滋陰降火、補益脾虛,標本兼治,才能痊癒。

失血: 失血多因熱邪引起,陽氣過盛、陰虛導致血液妄行。治療上應補陰、清火、抑制陽氣,使血液回歸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