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用藥有貴賤之別

而陽者固死於陽。不可救也。此言本出譬喻。而真理到之言矣。又前輩有謂治平擾攘。用藥有分者。然從未見精論。仍不登載。

白話文:

陽性體質的人如果因陽氣過盛而導致死亡,那是無法救治的。這句話本來是個比喻,但實際上卻是真理。另外,前輩們曾說過,在太平盛世和動亂時期用藥有所區別,然而從未見過精闢的論述,所以就不在這裡記錄了。

2. 老人用藥法

陳令尹曰:「常見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將同年小,亂投湯藥,妄行針灸,以攻其疾,務欲速愈,殊不知上壽之人,血氣已衰,精神減耗,危若風燭,百疾易攻。至於視聽不至聰明,手足舉動,不隨其志,身體勞倦,頭目昏眩,風氣不順,宿疾時發,或秘或泄,或冷或熱,此皆老人之常態也。

不順治之,緊用湯藥(按醫說引,作不須緊用湯藥),務求痊瘥,往往因此,別緻危殆。且攻病之藥,或汗或吐,或解或利,緣衰老之人,不同年少真氣壯盛,雖汗吐轉利,未至危困;其老弱之人,若汗之則陽氣泄,吐之則胃氣逆,下之則元氣脫,立致不虞,此養老之大忌也。

大體老人藥餌,止是扶持之法,只可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劑治之,不可用市肆贖賣,他人惠送,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須審詳。若身有宿疾,或時發動,則隨其疾狀,用中和湯藥調順,三朝五日,自然無事;然後惟是調停飲食,依食醫之法,隨食性變饌治之。

此最為良也(奉親養老書)。

吳又可曰:「三春旱草,得雨滋榮;殘臘枯枝,雖灌弗澤。凡年高之人,最忌剝削。設投承氣,以一當十;設用參朮,十不抵一。蓋老年營衛,枯澀,幾微之元氣,易耗而難復也,不比少年氣血生機甚捷,其勢浡然,但得邪氣一除,正氣隨復,所以老年慎瀉,少年慎補,何況誤用耶!萬有年高稟厚,年少賦薄者,又當從權,勿以常論(溫疫論)。」

按朱丹溪《格致餘論》,論老人血少,不宜烏附燥藥。

又按寇宗奭《本草衍義》曰:「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之,決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斯說為當,而劉河間《保命集》,載珞琭子說,辨人之幼壯老有四等,其治各不同,文繁不錄也。」

白話文:

陳令尹說,常見到世人治療老年人的疾病時,會把他們當成年輕人一樣,隨便給予湯藥,胡亂針灸,想快速治好疾病。殊不知年長的人,氣血已經衰弱,精神也減退,身體像風中的蠟燭般脆弱,各種疾病容易侵襲。他們的視力聽力都不如以往,手腳的活動也不靈活,身體容易疲勞,頭昏眼花,氣血不順暢,舊病容易復發,可能便秘或腹瀉,身體忽冷忽熱,這些都是老年人的正常狀態。

如果不順著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來治療,而是急著使用湯藥,想求得痊癒,往往會因此導致更危險的狀況。而且,攻病的藥物,不外乎是發汗、催吐、清熱或瀉下等作用。因為老年人的身體衰弱,不同於年輕人真氣旺盛,即使發汗、催吐或瀉下,也不至於有危險。但老年人如果發汗,會耗損陽氣;催吐,會使胃氣逆亂;瀉下,則會使元氣脫失,立即會有危險,這是養老的大忌。

大體來說,老年人的用藥,應該以扶助正氣為原則,只能使用溫和、平和、順氣、促進食慾、補虛的中和藥劑來治療。不可使用市面上購買、他人贈送,不清楚藥方成分的藥物,或是猛烈的藥物。必須謹慎詳細地了解藥物。如果身體有舊疾,或舊病復發,就應根據疾病的狀況,使用中和的湯藥來調理,幾天後自然會好轉。然後,只要調整飲食,依照食療的方法,根據食物的屬性來變化烹調即可。

這才是最好的方法。(引自《奉親養老書》)

吳又可說,春天乾枯的草,得到雨水就會茂盛;冬天殘枯的樹枝,即使澆水也無法滋潤。老年人最怕的是損耗元氣,如果使用瀉下的承氣湯,可能會有以一當十的損耗;如果使用補氣的參朮,效果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因為老年人的營衛之氣已經枯竭,微弱的元氣容易耗損且難以恢復,不像年輕人氣血生機旺盛,只要除去邪氣,正氣就會恢復。所以,老年人要謹慎使用瀉藥,年輕人要謹慎使用補藥,更何況是誤用藥物呢?但若有年紀大卻體質強健,或是年輕卻體質虛弱的人,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不要一概而論。(引自《溫疫論》)

根據朱丹溪《格致餘論》的說法,認為老年人血氣不足,不宜使用烏頭、附子等燥熱的藥物。

又根據寇宗奭《本草衍義》的說法,認為人的氣血有盛、壯、衰三個階段,因此治療方法也應分為三個階段。年輕時服用的藥物,在壯年和老年時都應該另外考慮,絕不可忽視。世人常常不注意這些,往往不相信這些道理,導致陷入困境。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劉河間《保命集》中記載了珞琭子的說法,辨別人的幼年、壯年、老年有四個階段,各自的治療方法不同,因為內容繁多就不在此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