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卷一 (5)
卷一 (5)
1. 小兒用藥法
曾省翁曰。凡療小兒。非以一體之謂。不可同常之見。所言投藥者。或用投之於簡。(徑也。)投之於端。(的也。)投之久練。(純熟也。)投之窮研。(精研也。)投之益後。投之勝前。良工用心之至。是謂投藥之專。若以重劑投於雛。(乳小也。)或以峻藥投於貴。(峻。
謂嚴緊藥也。)直不可混淆而設。造次而施。合以通利者。審問扶而下之。當用益補者。察詳按而調之。孰謂恣妄之有耶。所謂不可攻擊者。曰虛。曰幼。曰嬌。曰重。不宜冒致者。曰久。曰閉。(不言所受。)曰冗。(用藥眾多。)曰競。(爭與攻擊。)復加以母之情僻。
(執滯也。)父之性急。(愚憨也。)子之意頑。(不服藥也。)病之候難。(傳過壞證。)母之殢神。父之執祟。如此人事。曷可勉強而與勞心枉究哉。(活幼口議。)
劉通真曰。經言六歲已下為小兒。然小兒與大人異療者。以有撮口急慢驚忤疳癇等候。當須別為方論。余病與大人不殊。(如吐瀉傷風傷寒之類。受病一同大人。兼聚同用之。)然小兒純陽。病則熱多冷少。其藥宜少冷於大人為得。其有用溫藥處。當以意減損之。(如水瀉白痢胃冷之類。
亦用溫藥也。)若丸散用之。亦在醫者裁酌。(劉方明幼幼新書。引萬全方。)
張戴人曰。夫乳者。血從金化而大寒。小兒食之。肌肉充實。然其體為水。故傷乳過多。反從濕化。濕熱相兼。吐痢之病作矣。醫者不明其本。輒以紫霜進食此金白餅之屬。其中皆巴豆杏仁。其巴豆。大熱有大毒。杏仁小熱有小毒。小兒陽熱。復以熱毒之藥。留毒在內。久必變生。
故劉河間先生以通聖涼膈神芎益元治之。皆無毒之藥。或曰。此大人所服之藥。非小兒所宜也。余聞笑曰。大人小兒。雖年狀不同。其五藏六府豈復殊耶。大人服多。小兒服少。其實一也。(儒門事親。)
梁逢堯曰。調治小兒之法。當須慎護腎胃氣也。緣小兒未有天癸之旺。而常依四時胃氣為本。故不病之治。不可容易損其胃氣也。胃氣一虛。病皆滋長。輕者至重。重者必死。此決然之理也。觀今醫者。不深念慮。而云小兒純陽之氣。凡有疾病。須當疏下。是以世之為醫者。
執此而妄恣疏泄。因此而死斃者。不可勝紀。良可嘆也。雖然疏下在乎審諦。而不可過。調理小兒之要也。(幼幼新書。引惠眼觀證。)
張景岳曰。有謂小兒為純陽之體。故多宜清涼之治者。此說尤為誤人。按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而後天癸至。夫天癸者。陰氣也。小兒之陰氣未至。故曰純陽。原非陽氣有餘之謂。特稚陽耳。稚陽之陽。其陽幾何。使陽本非實。而誤認為火。則必用寒涼。妄攻其熱。
陰既不足。又伐其陽。多致陰陽俱敗。脾腎俱傷。又將何所藉賴。而望其生乎。又王節齋曰。小兒無補腎法。謂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於補也。嗚呼。此何說耶。夫小兒之陰氣未成。
白話文:
曾省翁說,治療小孩子,不能用看待成人的方式,不能用一般常見的觀點來看待。所謂的用藥,有的要精準投藥(如同箭矢快速直接命中目標),有的要投藥的時機恰當(如同箭矢射中靶心),有的投藥方法要純熟(熟練精通藥性),有的投藥方法要深入研究(精細研究藥理),用藥後的效果要更好,勝過之前的效果,這才是良醫用心至極,用藥專一的表現。如果對幼小的嬰兒使用強烈的藥物,或對體質虛弱的孩子使用猛烈的藥物,絕對不可混淆使用,隨意施用。如果需要通利腸胃的藥物,必須詳細詢問病情後才可使用;如果需要滋補的藥物,必須仔細觀察病情後才可調配。怎麼能說可以隨意妄為呢?所謂的不可隨便攻伐的對象,指的是體質虛弱、年幼、嬌嫩、病情嚴重的小孩。不適合隨便冒然使用的情況,指的是病情拖延很久、病因不明(未說明受何種疾病侵擾)、用藥太多、或病情複雜(不適合爭著用藥)。再加上母親的情緒偏執、父親的性情急躁、孩子不肯服藥,病情的變化又難以掌握,母親過度憂慮,父親又過於迷信,在這樣複雜的人事因素下,怎麼可以勉強用藥或花費心思徒勞研究呢?
劉通真說,經典上說六歲以下為小兒。小兒與成人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是因為小兒有撮口、驚嚇、疳疾、癲癇等症狀,需要另外訂定方劑。其他像吐瀉、傷風、傷寒等疾病,與大人相同,可以通用相同的藥方。但小兒屬純陽體質,病症多為熱症而少見寒症,用藥時宜比成人稍涼。若要用溫藥時,也應謹慎減量(如水瀉、白痢、胃寒等症,也需要使用溫藥)。若使用丸散等劑型,也應由醫師斟酌使用。
張戴人說,乳汁是血液經過轉化而來,屬性大寒。小兒食用乳汁,肌肉得以充實。但小兒體質屬水,如果食用過多乳汁,反而會產生濕氣,濕熱交雜,就會產生嘔吐、腹瀉等疾病。醫生如果不明瞭病因,就隨便開立含有巴豆、杏仁等藥材的紫霜等幫助消化的藥物。其中巴豆性大熱且有劇毒,杏仁性小熱且有小毒。小兒體質屬陽熱,又服用熱性有毒的藥物,毒素滯留在體內,久了必定會產生其他病變。因此,劉河間先生用通聖散、涼膈散、神芎益元散等無毒的藥物來治療。有人說,這些是大人服用的藥物,不適合小兒服用。我聽了之後笑著說,大人和小孩雖然年齡體型不同,但五臟六腑有什麼區別呢?大人服用藥量多,小兒服用藥量少,實際上藥理是相同的。
梁逢堯說,調養小兒的方法,應當謹慎保護腎和胃的氣。因為小兒還沒有發育完全,依賴四時的胃氣為根本。所以,即使沒有生病,也不可隨意損傷胃氣。胃氣一旦虛弱,各種疾病就會滋生,輕者會變嚴重,重者甚至會死亡。這是必然的道理。看看現在的醫生,沒有深入思考,就認為小兒是純陽體質,凡有疾病就必須疏導通泄。因此,世上的醫生都堅持這種觀點,隨意妄用通泄的藥物,導致死亡的案例數不勝數,實在令人嘆息。雖然通泄藥物的應用要審慎,不可過度,這才是調理小兒疾病的要點。
張景岳說,有人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所以多用清涼的藥物治療,這種說法非常誤人。根據《上古天真論》的說法,女子在十四歲、男子在十六歲之後,才會有天癸出現。所謂天癸,就是陰氣。小兒的陰氣尚未產生,所以才說純陽,並不是指陽氣過盛,而是指陽氣稚嫩。稚嫩的陽氣能有多少?如果將陽虛誤認為火熱,就一定會用寒涼藥物來攻伐,陰液已經不足,又過度耗損陽氣,大多會導致陰陽俱敗,脾腎受損,到時還能指望什麼來生存呢?王節齋說,小兒沒有補腎的方法,認為男子要到十六歲腎氣才充足,腎氣充足後,若有損傷,才可以用藥補養。如果受孕時稟賦不足,就沒有辦法補養;如果稟賦充足,又何須補養呢?唉!這真是什麼話啊!小兒的陰氣尚未形成,所以…(此處原文未完整呈現,似有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