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醫通祖方》~ 二、麻黃湯 (1)

回本書目錄

二、麻黃湯 (1)

1. 二、麻黃湯

麻黃湯(《玉函》)

治傷寒營氣,脈浮發熱,無汗而喘,骨節痛。

麻黃(去節,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枚,泡,去皮尖,研)

上四味水煎溫服,暖覆取微汗,不須啜粥,以寒邪入傷營氣,營氣起於中焦,恐穀氣反助邪熱也。

麻黃加朮湯(《金匱》)

治濕家身體煩疼,日晡發熱。

麻黃湯加白朮四錢。

濕家身疼煩熱,渾是軀殼受傷,即用麻黃湯開發肌表,不得白朮健運脾氣,則濕熱雖從汗泄,而水穀之氣依然復為痰濕流薄中外矣。然術必生用,若經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無祛濕之力矣。

《古今錄驗》橘皮湯(《金匱》)

治寒邪傷肺,咳嗽,吐血。

麻黃湯換肉桂,加橘皮、當歸、紫菀、黃芩。

麻仁甘石湯(《玉函》)

治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五錢。

此麻黃湯去桂而兼越婢之意,專祛上焦濕熱痰氣,與苓桂朮甘湯互發,彼藉苓朮專祛心下之支飲,此藉石膏專祛膈上之濕熱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玉函》)

治風濕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五錢。

杏子湯

治風水虛脹,脈浮。發其汗即已。

麻黃湯去桂枝。又《易簡》杏子湯用小青龍加人參、杏子仁。

甘草麻黃湯(《金匱》)

亦治里水。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方用甘草二錢、麻黃四錢。

葛根湯(《玉函》)

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或發熱無汗,喘滿不食。

麻黃湯去杏仁,增桂枝一錢,加葛根四錢、芍藥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此即麻黃、桂枝二湯合用,於中但去杏仁,增葛根為陽明經證之專藥,以其能輔麻黃大開肌肉也。去杏仁者,即開肌肉於外,不當復泄肺氣於內也。聖人立法,一方一味各有斟酌,非刻意研求,烏能測識其微而為蒼生司命哉!

三拗湯(《局方》)

治風寒傷肺而咳,誤行斂肺而壅嗽喘急。

麻黃湯去桂枝,用麻黃(不去節)、甘草(生)、杏仁(連皮、尖)等分。更加桔梗、荊、蒼,名加味三拗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玉函》)

治少陰病脈沉,發熱及水腫、喘咳。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甘草,加附子一錢,細辛七分。

附子散(《千金》)

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乾薑、桂心、人參、防風、川芎、羚羊角,為散,水煮,加竹瀝,日服一劑,效。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成痙。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當歸、防風、獨活,水酒和煎。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玉函》,《金匱》名麻黃附子湯)

治少陰病脈沉,發熱二、三日,無里症及水腫脈沉。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加附子一錢。

白話文:

二、麻黃湯

麻黃湯(出自《玉函》)

治療因外感風寒導致的身體問題,症狀是脈象浮在表面,發燒,沒有汗,呼吸急促,以及骨頭關節疼痛。

藥方組成:麻黃(去除莖節,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烤過,二錢)、杏仁(二十枚,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研磨成粉)。

服用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煎煮,溫熱服用。服藥後注意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因為風寒是從外侵入,傷到了身體的營氣,而營氣是從身體的中部開始運行的,如果吃粥會導致穀物的氣反而助長外邪的熱勢。

麻黃加朮湯(出自《金匱》)

治療因為濕氣導致的身體困重疼痛,在午後發熱加重的狀況。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四錢。

說明:因為濕氣導致的身體疼痛煩躁發熱,都是身體表層受到濕邪侵襲造成的,所以用麻黃湯來打開皮膚腠理,讓濕氣可以通過汗液排出。如果沒有白朮來健運脾氣,那麼即使濕熱通過汗液排出,水穀的精氣仍然會轉化成痰濕,堆積在身體內外。這裡的白朮必須使用生的,如果經過炒製烘烤,就只有健脾的功能,而沒有祛濕的功效了。

《古今錄驗》橘皮湯(出自《金匱》)

治療寒邪侵入肺部引起的咳嗽、吐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將麻黃湯中的肉桂換成桂枝,再加入橘皮、當歸、紫菀、黃芩。

麻仁甘石湯(出自《玉函》)

治療發汗後仍然出汗但呼吸急促,但沒有明顯發高燒的情況。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加入石膏五錢。

說明:此方是麻黃湯去掉桂枝,同時也含有越婢湯的用意。主要是用來祛除上焦的濕熱痰氣,和苓桂朮甘湯互相配合。苓桂朮甘湯主要是用來祛除心下部位的支飲,而此方則是利用石膏來專門祛除胸膈之上的濕熱。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出自《玉函》)

治療風濕導致的全身疼痛,發熱,尤其在午後加重的症狀。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加入薏苡五錢。

杏子湯

治療水腫虛脹,脈象浮在表面,通過發汗就可以緩解。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易簡》中提到的杏子湯則是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杏仁。

甘草麻黃湯(出自《金匱》)

也用於治療體內的積水問題。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杏仁,只用甘草二錢、麻黃四錢。

葛根湯(出自《玉函》)

治療太陽和陽明經同時受病,症狀有腹瀉,或者發熱但沒有汗,呼吸困難,不想吃飯。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杏仁,增加桂枝一錢,加入葛根四錢、芍藥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說明:此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結合使用,只是去除了杏仁,增加了葛根,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病症的專用藥,它可以輔助麻黃打開肌肉腠理。去除杏仁,是因為已經要從外打開肌肉,就不應該再從內洩耗肺氣了。古人制定藥方,每一味藥材都有考量,不是刻意去研究,又怎麼能理解其中的細微之處,為百姓的健康服務呢!

三拗湯(出自《局方》)

治療風寒侵襲肺部引起的咳嗽,如果誤用收斂肺氣的藥物,反而會導致咳嗽加重,呼吸急促。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使用麻黃(不去莖節)、甘草(生的)、杏仁(連皮、帶尖)等量。再加入桔梗、荊芥、蒼朮,就叫做加味三拗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玉函》)

治療少陰病,脈象沉在裡面,發熱以及水腫、喘咳等症狀。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杏仁、甘草,加入附子一錢,細辛七分。

附子散(出自《千金》)

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臂麻木,口眼歪斜。

藥方組成: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基礎上,加入乾薑、桂心、人參、防風、川芎、羚羊角,製成散劑,用水煎煮,加入竹瀝,每天服用一劑,效果顯著。

倉公當歸湯

治療因為外邪侵入導致的口噤,身體僵硬,彎曲成反弓狀的抽搐。

藥方組成: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基礎上,加入當歸、防風、獨活,用水和酒一起煎煮。如果嘴巴無法打開,可以將藥汁灌入口中,服用一劑就可以緩解,兩劑會微微出汗,三劑就會大汗淋漓。

麻黃附子甘草湯(出自《玉函》,《金匱》中稱為麻黃附子湯)

治療少陰病,脈象沉在裡面,發熱兩三天,沒有體內病變以及水腫等情況,且脈象沉在裡面。

藥方組成: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杏仁,加入附子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