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通祖方》~ 二、麻黃湯 (2)
二、麻黃湯 (2)
1. 二、麻黃湯
《千金》大棗湯
治歷節疼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黃耆、薑、棗,日三服,汗之。
發表重劑莫如麻黃,溫經峻劑首推附子,表裡補瀉,功用天淵。仲景於少陰病脈沉、發熱,二味合用,單刀直破堅壘而建補天浴日之功。在一二日間勢難叵測,則用細辛以助其銳;二三日無里症,則用甘草以緩其治,各有權度。《金匱》於水腫治例亦用二湯,喘嗽則兼細辛以開肺氣之壅,脈沉則兼甘草以緩其腎氣之逆,與初起防變,二三日無里症互發。
而倉公乃於麻附細辛方中加歸、防、獨以療賊風口噤發痙,《千金》復以麻附甘草湯內加黃耆、薑、棗以治歷節疼痛,總賴麻黃附子輒外輒內,迅掃其邪,杲日當陽,何有陰霾之患乎?
麻黃升麻湯(《玉函》)
治冬溫誤行汗下,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麻黃湯去杏仁,用麻黃二錢,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萎蕤各二錢,天門冬、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石膏各八分。
此方專主陽熱陷於厥陰,經脈為邪氣所遏,故下部脈不至,而證見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邪遏經脈,非兼麻黃桂枝之制,不能開發肌表以泄外熱;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潤肺胃以化裡熱。更以甘草、芍藥參黃芩,寒因寒用,謂之應敵;甘草、乾薑合腎著湯,熱因熱用,謂之嚮導。以病氣龐雜,不得不以逆順兼治也。
華蓋散(《局方》)
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煩滿,昏眩,脈浮數。
麻黃湯去桂枝,方用麻黃、杏仁各一錢,甘草五分,加蘇子、赤茯苓、橘紅、桑根皮各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一枚。
九寶湯
治經年久嗽不愈,脈浮,起於外感者。
麻黃湯加紫蘇、薄荷、橘紅、桑白皮、大腹皮等分,生薑三片,烏梅肉半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玉函》)
治濕熱發黃。
麻黃湯去桂枝,減麻黃一錢,加連軺二錢、赤小豆一合、生梓白皮一兩、生薑三片、大棗四枚。水煎,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越婢湯(《金匱》)
治風水惡寒,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倍麻黃,加石膏八錢、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水煎,溫分三服。
越婢者,發越濕土之邪氣也。水濕之氣因風流播中外,兩相激搏,勢難分解,不得不藉麻黃祛之,從表而越,石膏清之,從里而化,《內經》開鬼門法也。本方加朮以助腠理開,汗大泄,於加朮方中更加附子以治腳痹惡風,開中寓闔,信手合轍。其大青龍、小續命、麻杏甘石湯,或加桂枝以和營,或加參、歸以鼓氣,或加杏仁以泄滿,總以此方為局也。
或問:表無大熱,何得輕用麻黃?內無煩渴,何得輕用石膏?蓋惡寒、身腫、自汗,渾是濕氣鬱著,非風以播之不能解散,麻黃在寒傷營劑中則為正治,在開痹濕門中則為導引。石膏在白虎湯中則為正治,在越婢、青龍、續命方中則為導引,不可以此礙彼也。
白話文:
二、麻黃湯
《千金》大棗湯
治療關節疼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加上黃耆、生薑、紅棗,一天服用三次,藉由發汗來治療。
麻黃是發散藥中最強的,附子是溫經藥中最猛烈的,它們在表裡之間一補一瀉,功效差異極大。張仲景在少陰病,脈象沉、發熱時,將這兩味藥合用,能像單刀直入般攻破病邪,建立起恢復身體機能的功效。在服用的一兩天內,病情變化難以預測,因此使用細辛來加強藥效;兩三天後如果沒有出現其他內臟問題,就用甘草來緩和藥性,這些都有一定的權衡標準。《金匱要略》中治療水腫的案例也使用了這兩個方子,咳嗽時會加上細辛來疏通肺氣的阻塞,脈象沉時則會加上甘草來緩解腎氣的逆亂,這和剛開始用藥來預防病情變化,或兩三天內沒有出現內臟問題就停藥的原則互相呼應。
而倉公在麻黃附子細辛的方子中,加上當歸、防風、獨活來治療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口噤發痙,《千金方》則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黃耆、生薑、紅棗來治療關節疼痛,總的來說,都是仰賴麻黃和附子能對外或對內迅速掃蕩邪氣,如同太陽普照,哪裡還有陰霾的困擾呢?
麻黃升麻湯(《玉函》)
治療冬溫病誤用發汗或瀉下藥,導致下半身脈搏微弱,咽喉不舒服,甚至咳出膿血。
將麻黃湯去除杏仁,使用麻黃二錢,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入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萎蕤各二錢,天門冬、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石膏各八分。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陽熱之氣陷入厥陰經,導致經脈被邪氣阻礙,所以下半身的脈搏微弱,出現咽喉不適、咳出膿血等症狀。邪氣阻礙經脈,如果沒有麻黃、桂枝的組合就無法打開肌膚表面,將外面的熱邪散出;如果沒有白虎湯、越婢湯的方法,就無法清潤肺胃,化解內部的熱邪。再用甘草、芍藥配合黃芩,用寒性藥物來對付寒邪,這叫做「應敵」;甘草、乾薑配合腎著湯,用熱性藥物來對付熱邪,這叫做「嚮導」。由於病情複雜,所以不得不採用寒熱並用的方法來治療。
華蓋散(《局方》)
治療肺部感受風寒,導致咳嗽聲音沉重、胸悶煩躁、頭暈眼花、脈象浮數等症狀。
麻黃湯去除桂枝,使用麻黃、杏仁各一錢,甘草五分,加入紫蘇子、赤茯苓、橘紅、桑白皮各一錢,生薑兩片、紅棗一枚。
九寶湯
治療經年累月咳嗽不止,脈象浮,病因是外感風寒。
麻黃湯加上紫蘇、薄荷、橘紅、桑白皮、大腹皮等量,生薑三片,烏梅肉半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玉函》)
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
麻黃湯去除桂枝,減少麻黃一錢,加入連翹二錢、赤小豆一合、生梓白皮一兩、生薑三片、紅棗四枚。用水煎煮,分三次溫服,半天內服完。
越婢湯(《金匱要略》)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水腫,怕冷、全身腫脹、脈象浮、不口渴、持續出汗,但沒有明顯發熱的症狀。
麻黃湯去除桂枝、杏仁,麻黃加倍,加入石膏八錢、生薑三片、紅棗五枚。用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越婢湯的意思是發散並排除體內的濕邪。水濕之氣因為風邪而流竄於體內外,兩者互相衝擊,難以分解,不得不藉由麻黃將其從體表發散出去,石膏則從體內化解濕邪,這符合《黃帝內經》中開啟毛孔,使邪氣外出的原則。本方再加上白朮,可以幫助打開皮膚毛孔,使汗液大量排出,而在加了白朮的方子中,再加上附子來治療腳部麻木怕風的症狀,開合並用,非常巧妙。像是大青龍湯、小續命湯、麻杏甘石湯,有的會加上桂枝來調和營衛,有的會加上人參、當歸來鼓舞氣血,有的會加上杏仁來消除胸悶,總之都是以越婢湯為基礎變化而來的。
或許有人會問:沒有明顯發熱,為何要輕易使用麻黃?體內沒有煩渴,為何要輕易使用石膏?實際上,怕冷、全身腫脹、自汗等症狀,都是濕氣鬱結造成的,如果沒有風邪的幫助就難以散開,麻黃在治療寒邪傷營的方劑中是主藥,在治療風濕痹症時則是引導藥。石膏在白虎湯中是主藥,在越婢湯、大青龍湯、小續命湯中則是引導藥,不可以因為它們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不同就互相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