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醫通祖方》~ 二、麻黃湯 (1)

回本書目錄

二、麻黃湯 (1)

1. 二、麻黃湯

麻黃(《玉函》)

治傷寒營氣,脈浮發熱,無汗而喘,骨節痛。

麻黃(去節,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枚,泡,去皮尖,研)

上四味水煎溫服,暖覆取微汗,不須啜粥,以寒邪入傷營氣,營氣起於中焦,恐穀氣反助邪熱也。

麻黃加朮湯(《金匱》)

治濕家身體煩疼,日晡發熱。

麻黃湯加白朮四錢。

濕家身疼煩熱,渾是軀殼受傷,即用麻黃湯開發肌表,不得白朮健運脾氣,則濕熱雖從汗泄,而水穀之氣依然復為痰濕流薄中外矣。然術必生用,若經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無祛濕之力矣。

白話文:

麻黃(《玉函》)

治療傷寒導致的營氣受損,脈搏浮動伴隨發熱、不出汗且呼吸困難,骨節疼痛。

麻黃(去除節,三錢)、桂枝(三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枚,泡水,去除皮尖,研磨)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溫服,蓋被取微汗,不要喝粥,因為寒邪入侵損傷營氣,營氣來源於中焦,擔心穀氣反而助長邪熱。

麻黃加朮湯(《金匱》)

治療濕氣體質導致的身體煩躁疼痛,下午發熱。

麻黃湯加入白朮四錢。

濕氣體質導致的身體疼痛煩躁發熱,主要是因為身體受到傷害,需要用麻黃湯疏通肌表,如果沒有白朮健運脾氣,即使濕熱隨著汗液排出,水穀之氣仍然會轉化為痰濕,流散於內外。因此白朮必須使用生品,如果經過炒焙,只能健脾,而沒有祛濕的作用。

《古今錄驗》橘皮湯(《金匱》)

治寒邪傷肺,咳嗽,吐血。

麻黃湯換肉桂,加橘皮、當歸、紫菀、黃芩。

麻仁甘石湯(《玉函》)

治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五錢。

此麻黃湯去桂而兼越婢之意,專祛上焦濕熱痰氣,與苓桂朮甘湯互發,彼藉苓朮專祛心下之支飲,此藉石膏專祛膈上之濕熱也。

白話文:

《古今錄驗》中的橘皮湯,源自《金匱》,用於治療寒邪傷肺導致的咳嗽、吐血。方法是將麻黃湯中的肉桂換成橘皮,並加入當歸、紫菀、黃芩。

《玉函》中的麻仁甘石湯,用於治療發汗後汗出喘息,但無明顯發熱的情況。方法是將麻黃湯中的桂枝去除,並加入五錢石膏。

這個方子去掉了麻黃湯中的桂枝,兼具了越婢湯的效果,專門清除上焦的濕熱痰氣。它與苓桂朮甘湯相互配合,苓桂朮甘湯專門清除心下支飲,而麻仁甘石湯則專門清除膈上濕熱。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玉函》)

治風濕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五錢。

杏子湯

治風水虛脹,脈浮。發其汗即已。

麻黃湯去桂枝。又《易簡》杏子湯用小青龍加人參、杏子仁。

甘草麻黃湯(《金匱》)

亦治里水。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方用甘草二錢、麻黃四錢。

葛根湯(《玉函》)

白話文: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杏子湯、甘草麻黃湯和葛根湯,都是治療不同病症的中藥方劑,分別用於治療風濕疼痛伴發熱、風水虛脹、里水等。

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或發熱無汗,喘滿不食。

麻黃湯去杏仁,增桂枝一錢,加葛根四錢、芍藥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此即麻黃、桂枝二湯合用,於中但去杏仁,增葛根為陽明經證之專藥,以其能輔麻黃大開肌肉也。去杏仁者,即開肌肉於外,不當復泄肺氣於內也。聖人立法,一方一味各有斟酌,非刻意研求,烏能測識其微而為蒼生司命哉!

三拗湯(《局方》)

治風寒傷肺而咳,誤行斂肺而壅嗽喘急。

麻黃湯去桂枝,用麻黃(不去節)、甘草(生)、杏仁(連皮、尖)等分。更加桔梗、荊、蒼,名加味三拗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太陽和陽明經合病,伴隨腹瀉,或者發燒不流汗、呼吸困難、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可以用麻黃湯去除杏仁,增加桂枝一錢,再加入葛根四錢、芍藥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這個方子是將麻黃湯和桂枝湯合用,只去除杏仁,增加葛根,專治陽明經的病症,因為葛根可以輔助麻黃打開肌肉。去除杏仁的原因是,麻黃已經可以打開肌肉,不需要再用杏仁泄肺氣。

古人制定方劑,每個藥物都有其作用,不是隨意配製的,如果沒有深入研究,怎麼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來救治病人呢?

三拗湯則是用來治療風寒侵犯肺部導致咳嗽,誤用斂肺藥物,反而造成肺氣壅塞,出現咳嗽喘急等症狀。

麻黃湯去除桂枝,使用麻黃(不去節)、甘草(生)、杏仁(連皮、尖)等量,再加入桔梗、荊芥、蒼朮,稱為加味三拗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玉函》)

治少陰病脈沉,發熱及水腫、喘咳。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甘草,加附子一錢,細辛七分。

附子散(《千金》)

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乾薑、桂心、人參、防風、川芎、羚羊角,為散,水煮,加竹瀝,日服一劑,效。

白話文:

《玉函》記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病脈沉,伴隨發熱、水腫、喘咳的症狀。此方由麻黃湯去桂枝、杏仁、甘草,加入附子一錢、細辛七分組成。

《千金》記載的附子散用於治療中風引發的手臂麻木、口面歪斜。此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基礎,再加入乾薑、桂心、人參、防風、川芎、羚羊角,製成散劑,用水煮沸,加入竹瀝,每日服用一劑,療效顯著。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成痙。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當歸、防風、獨活,水酒和煎。口不開者,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麻黃附子甘草湯(《玉函》,《金匱》名麻黃附子湯)

治少陰病脈沉,發熱二、三日,無里症及水腫脈沉。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加附子一錢。

《千金》大棗湯

白話文:

倉公當歸湯主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的痙攣。將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入當歸、防風、獨活,用清水和酒煎煮。口不能張開者,將藥湯灌入口中,一劑即可見效,二劑輕微出汗,三劑大量出汗。麻黃附子甘草湯(《玉函》和《金匱》稱為麻黃附子湯)主治少陰病,脈沉,發熱二、三日,沒有裡症且有水腫,脈沉。將麻黃湯去掉桂枝、杏仁,加入附子一錢。還有《千金》的大棗湯。

治歷節疼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黃耆、薑、棗,日三服,汗之。

發表重劑莫如麻黃,溫經峻劑首推附子,表裡補瀉,功用天淵。仲景於少陰病脈沉、發熱,二味合用,單刀直破堅壘而建補天浴日之功。在一二日間勢難叵測,則用細辛以助其銳;二三日無里症,則用甘草以緩其治,各有權度。《金匱》於水腫治例亦用二湯,喘嗽則兼細辛以開肺氣之壅,脈沉則兼甘草以緩其腎氣之逆,與初起防變,二三日無里症互發。

而倉公乃於麻附細辛方中加歸、防、獨以療賊風口噤發痙,《千金》復以麻附甘草湯內加黃耆、薑、棗以治歷節疼痛,總賴麻黃附子輒外輒內,迅掃其邪,杲日當陽,何有陰霾之患乎?

白話文:

治歷節疼痛

方劑: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黃耆、薑、棗,每日三服,使其發汗。

解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是治療歷節疼痛的經典方劑。麻黃為發表重劑,善於疏散風邪;附子為溫經峻劑,擅長溫補陽氣。二者合用,一瀉一補,可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少陰病脈沉、發熱,效果顯著。他認為,此方可迅速攻破病邪,如同補天浴日,威力無窮。

若病程在一二日間病情變化莫測,則可加入細辛以增強藥力;若二三日後無里症,則可加入甘草以緩和藥性,可見仲景對於藥物的運用十分靈活,權衡得當。

《金匱要略》中也記載了麻黃附子甘草湯的應用,用於治療水腫、喘嗽等病症,並根據病情加入細辛或甘草,以達到最佳療效。

而倉公(淳于意)則在麻黃附子細辛方中加入桂枝、防風、獨活,用以治療賊風口噤發痙;《千金方》則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黃耆、薑、棗,用以治療歷節疼痛。

由此可見,麻黃附子甘草湯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無論外感風寒還是內傷寒邪,皆可藉此藥方驅除邪氣,使身體恢復健康。

麻黃升麻湯(《玉函》)

治冬溫誤行汗下,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麻黃湯去杏仁,用麻黃二錢,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萎蕤各二錢,天門冬、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石膏各八分。

此方專主陽熱陷於厥陰,經脈為邪氣所遏,故下部脈不至,而證見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邪遏經脈,非兼麻黃桂枝之制,不能開發肌表以泄外熱;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潤肺胃以化裡熱。更以甘草、芍藥參黃芩,寒因寒用,謂之應敵;甘草、乾薑合腎著湯,熱因熱用,謂之嚮導。以病氣龐雜,不得不以逆順兼治也。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玉函》)

主治: 冬溫病誤服汗下藥,導致下焦脈象虛弱,咽喉不利,唾出膿血。

藥物組成: 麻黃湯去杏仁,加入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萎蕤各二錢,天門冬、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石膏各八分。

方劑解說: 此方專治陽熱之邪陷於厥陰,經脈被邪氣阻遏,故下焦脈象虛弱,出現咽喉不利、唾出膿血等症狀。

邪氣阻遏經脈,必須兼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來疏散肌表之熱,同時也需要採用白虎、越婢等法來清潤肺胃,化解裡熱。

此外,方中以甘草、芍藥配合黃芩,寒因寒用,應對寒邪;甘草、乾薑配合腎著湯,熱因熱用,引導陽氣。

由於病邪複雜,必須採取逆順兼治的策略,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華蓋散(《局方》)

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煩滿,昏眩,脈浮數。

麻黃湯去桂枝,方用麻黃、杏仁各一錢,甘草五分,加蘇子、赤茯苓、橘紅、桑根皮各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一枚。

九寶湯

治經年久嗽不愈,脈浮,起於外感者。

麻黃湯加紫蘇、薄荷、橘紅、桑白皮、大腹皮等分,生薑三片,烏梅肉半個。

白話文:

華蓋散用於治療肺部受風寒,咳嗽聲音沉重,胸悶,頭昏眼花,脈搏浮快。九寶湯則用於治療長期咳嗽不癒,脈搏浮快,由外感引起的咳嗽。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玉函》)

治濕熱發黃。

麻黃湯去桂枝,減麻黃一錢,加連軺二錢、赤小豆一合、生梓白皮一兩、生薑三片、大棗四枚。水煎,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越婢湯(《金匱》)

治風水惡寒,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倍麻黃,加石膏八錢、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水煎,溫分三服。

越婢者,發越濕土之邪氣也。水濕之氣因風流播中外,兩相激搏,勢難分解,不得不藉麻黃祛之,從表而越,石膏清之,從里而化,《內經》開鬼門法也。本方加朮以助腠理開,汗大泄,於加朮方中更加附子以治腳痹惡風,開中寓闔,信手合轍。其大青龍、小續命、麻杏甘石湯,或加桂枝以和營,或加參、歸以鼓氣,或加杏仁以泄滿,總以此方為局也。

白話文:

玉函記載,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於治療濕熱發黃。方劑以麻黃湯為基礎,去桂枝,減麻黃,加入連軺、赤小豆、梓白皮、生薑、大棗,水煎溫服,一日三次,半日服完。

金匱記載,越婢湯用於治療風水惡寒、全身浮腫、脈浮、不渴、持續自汗、無發熱的症狀。方劑以麻黃湯為基礎,去桂枝、杏仁,加倍麻黃,並加入石膏、生薑、大棗,水煎溫服,一日三次。越婢湯意在發散濕土之邪氣,透過麻黃從表而越,石膏從里而化,開鬼門法,將風水之邪氣排出。方中加入術以助腠理開,汗大泄,並加附子以治腳痹惡風,開中寓闔。其他如大青龍湯、小續命湯、麻杏甘石湯,或加桂枝以和營,或加參、歸以鼓氣,或加杏仁以泄滿,皆以越婢湯為基礎。

或問:表無大熱,何得輕用麻黃?內無煩渴,何得輕用石膏?蓋惡寒、身腫、自汗,渾是濕氣鬱著,非風以播之不能解散,麻黃在寒傷營劑中則為正治,在開痹濕門中則為導引。石膏在白虎湯中則為正治,在越婢、青龍、續命方中則為導引,不可以此礙彼也。

越婢加朮湯(《金匱》)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越婢湯加白朮四錢。

越婢加朮附湯(《金匱》)

白話文: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病人沒有明顯發熱,為什麼要用麻黃呢?如果病人沒有口渴,為什麼要用石膏呢?其實,發冷、身體腫脹、自汗,這些都是濕氣鬱結的表現,只有借助風的力量才能將濕氣驅散。麻黃在治療寒邪侵犯營氣的方劑中是主要的藥物,在治療痺證濕氣阻滯的方劑中則起到引導的作用。同樣地,石膏在白虎湯中是主要的藥物,在越婢湯、青龍湯、續命湯中則起到引導的作用,不能因為一種情況而否定另一種情況的應用。

治腳痹惡風。

越婢湯加白朮四錢、附子一錢。

越婢加半夏湯(《金匱》)

治肺脹,咳而上氣。

越婢湯加半夏半兩。

大青龍湯(《玉函》)

治營衛俱傷,脈浮緊,汗不得出而煩躁。

越婢加杏仁十四枚(去皮、尖),桂枝二錢。

文蛤湯(《金匱》)

治吐後渴飲不止,脈緊,頭痛。

越婢湯麻黃減半,加文蛤五錢、杏仁十五枚。

白話文:

治療腳部麻痺和惡風。

越婢湯加入白朮四錢、附子一錢。

(《金匱》)

治療肺脹,咳嗽伴隨呼吸困難。

越婢湯加入半夏半兩。

(《玉函》)

治療營氣和衛氣都受損,脈象浮緊,出汗困難且煩躁不安。

越婢湯加入杏仁十四枚(去皮、尖),桂枝二錢。

(《金匱》)

治療嘔吐後口渴難忍,脈象緊,頭痛。

越婢湯中麻黃減半,加入文蛤五錢、杏仁十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