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54)
卷二 (54)
1. 痘症列方
連翹升麻湯,涼,治痘,散毒清火。
連翹(一錢),葛根,白芍(酒炒),桔梗(各七分),升麻(六分),薄荷(一分),甘草(七分)
加竹葉十片,燈心十條煎。
加味甘桔湯,涼,治痘症,肺熱咽喉腫痛,聲不清者。
桔梗(一錢),甘草(七分),柯子皮(三分),牛蒡子(炒,六分),連翹(五分),薄荷(一分)
托裡十補散,溫補,調氣補血,內托痘毒,五日後必用之方也。亦治一切癰疽。
高麗參(去蘆,米炒),黃耆(酒炒),當歸(各一錢),川芎,川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炙甘草(各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下。
保元湯,補,治虛弱人出痘。
炙耆,黨參(米拌炒,去蘆,各一錢),炙草(六分)
如痘灰白色,或頂陷者。加酒炒黃耆、當歸各一錢。癢則去當歸,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活血湯,補,養營起痘。
當歸(一錢),川芎(四分),紅花(三分)
水煎服。
鹿耆催漿湯,補,治痘不起漿。
炙耆(一錢五分),鹿茸(酥炙,七分),香附(一錢),川山甲(炒,研,五分)
水煎。
內托散,補,治痘雖起發,以手按之。水漿即出者。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黨參(米炒,去蘆,一錢),川芎(五分),丁香(二分),糯米(五十粒),炙草(五分)
快班越婢湯,溫補,治痘手足不起發。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白芍(酒炒,一錢),桂枝(六分),防風(七分),炙草(四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蟬蛻散,補微散,治痘瘡虛陷不起。
當歸(六分),川芎(三分),防風,荊芥穗,升麻(淡蜜炙),薄荷(各二錢),蟬蛻(去頭足,四隻),高麗參(米拌炒,六分),白芍(酒炒,五分),炙草(三分)
加味保元湯,溫補,治痘瘡漿清,腳淡倒靨。
炙耆,黨參(去蘆,米炒),白芍(酒炒),扁豆(炒杵),當歸(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木香(四分),炙草(五分)
紫草飲,補,治痘瘡黑陷,氣血虛弱不起。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紫草,炙草(各一錢)
加糯米一百粒煎。
加味四聖飲,兼補,治痘黑陷倒陷。
黨參(米拌炒,去蘆),黃耆(酒炒,各一錢),紫草(七分),木通(八分),蟬蛻(去頭足,六隻),川芎,木香,炙草(各六分)
加糯米五十粒煎。
起痘奇方,治痘不起,或倒靨,或灰白者。
童子糞(要乾結者)
用新瓦煅透存性,每一兩入冰片一分,研勻,少則服五分,多則服一錢,蜜水調下,入藥沖服亦可。
百花膏,治痘燥,痂皮濺起作痛,或痂欲落不落者。
白話文:
痘症列方
連翹升麻湯,藥性偏涼,主要治療痘瘡,有散毒、清除火氣的功效。
- 藥材:連翹(3.75克)、葛根、白芍(用酒炒過)、桔梗(各2.6克)、升麻(2.25克)、薄荷(0.375克)、甘草(2.6克)
- 用法:加入竹葉十片、燈心草十條一起煎煮。
加味甘桔湯,藥性偏涼,主要治療痘瘡,以及因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沙啞等症狀。
- 藥材:桔梗(3.75克)、甘草(2.6克)、訶子皮(1.1克)、牛蒡子(炒過,2.25克)、連翹(1.9克)、薄荷(0.375克)
托裡十補散,藥性溫補,主要調理氣血、扶正祛邪,使痘毒向外透發,通常在發病五天後使用。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癰疽。
- 藥材:高麗參(去除蘆頭,用米炒過)、黃耆(用酒炒過)、當歸(各3.75克)、川芎、川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炙甘草(各1.9克)、肉桂(去除外皮,另外燉煮,1.1克)
- 用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3.75克或7.5克,用木香湯送服。
保元湯,藥性補益,主要治療體質虛弱者出痘。
- 藥材:炙黃耆、黨參(用米拌炒,去除蘆頭,各3.75克)、炙甘草(2.25克)
- 特殊情況:如果痘瘡呈現灰白色或凹陷,則加入酒炒黃耆、當歸各3.75克。如果感到搔癢,則去除當歸,加入酒炒白芍5.6克。
活血湯,藥性補益,主要滋養氣血,幫助痘瘡透發。
- 藥材:當歸(3.75克)、川芎(1.5克)、紅花(1.1克)
- 用法:用水煎服。
鹿耆催漿湯,藥性補益,主要治療痘瘡無法形成膿漿。
- 藥材:炙黃耆(5.6克)、鹿茸(用酥油炙過,2.6克)、香附(3.75克)、穿山甲(炒過後研磨成粉,1.9克)
- 用法:用水煎煮。
內托散,藥性補益,主要治療痘瘡雖已發出,但用手按壓時,水漿會滲出的情況。
- 藥材:黃耆(用酒炒過,5.6克)、黨參(用米炒過,去除蘆頭,3.75克)、川芎(1.9克)、丁香(0.75克)、糯米(五十粒)、炙甘草(1.9克)
快班越婢湯,藥性溫補,主要治療痘瘡無法在手足部位透發的情況。
- 藥材:黃耆(用酒炒過,5.6克)、白芍(用酒炒過,3.75克)、桂枝(2.25克)、防風(2.6克)、炙甘草(1.5克)、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蟬蛻散,藥性微補兼具疏散,主要治療痘瘡虛弱、陷落不發的情況。
- 藥材:當歸(2.25克)、川芎(1.1克)、防風、荊芥穗、升麻(用淡蜜炙過)、薄荷(各7.5克)、蟬蛻(去除頭足,四隻)、高麗參(用米拌炒,2.25克)、白芍(用酒炒過,1.9克)、炙甘草(1.1克)
加味保元湯,藥性溫補,主要治療痘瘡膿漿清稀、腳部呈現淡白色且凹陷的情況。
- 藥材:炙黃耆、黨參(去除蘆頭,用米炒過)、白芍(用酒炒過)、扁豆(炒過後搗碎)、當歸(各3.75克)、肉桂(去除外皮,另外燉煮,1.1克)、木香(1.5克)、炙甘草(1.9克)
紫草飲,藥性補益,主要治療痘瘡呈現黑色且凹陷,氣血虛弱、痘瘡難以透發的情況。
- 藥材:黃耆(用酒炒過,5.6克)、紫草、炙甘草(各3.75克)
- 用法:加入糯米一百粒一起煎煮。
加味四聖飲,藥性補益兼具疏散,主要治療痘瘡呈現黑色或凹陷的情況。
- 藥材:黨參(用米拌炒,去除蘆頭)、黃耆(用酒炒過,各3.75克)、紫草(2.6克)、木通(3克)、蟬蛻(去除頭足,六隻)、川芎、木香、炙甘草(各2.25克)
- 用法:加入糯米五十粒一起煎煮。
起痘奇方,主要治療痘瘡無法透發、呈現倒陷或灰白色的情況。
- 藥材:乾結的童子糞
- 用法:將童子糞用新瓦片煅燒至完全焦黑,研磨成粉,每一兩(約37.5克)加入冰片0.375克,混合均勻。每次服用1.9克或3.75克,用蜂蜜水調服,或加入其他藥物沖服。
百花膏,主要治療痘瘡乾燥、結痂翹起疼痛,或結痂欲落不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