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5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2)

1. 痘症

近日有種洋痘之法,最為穩妥,但恐有未種而自出者,方法亦不可不為之備。痘由胎毒內藏,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始終皆賴乎血氣。若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氣血不足。則變症不一。治痘者必要先顧血氣。蓋氣主形以起脹,血主色以灌漿。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

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痘殼,為不靨不落,為肌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症,皆氣之病也。至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腫痛牙疳,為疔癰癍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病也。氣與血相需。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澤而毒終不透。

表熱者,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癍,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痛甚,皆火在肌表之症。治宜散血解毒。裡熱者,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症。治宜清熱解毒。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塌,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症。

治宜補陽溫表。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惡寒喜暖,為小便清長,大便不實,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症。治宜溫中補陽。當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當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治痘宜先顧脾胃,能食者吉,不泄瀉者吉,且須培補氣血。

略兼發散始合。看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亦皆熱,惟中指男左女右獨寒,便是出痘。若傷寒症,則中指獨熱,甚驗。如熱盛血虛者,首尾俱不可用白朮、半夏之燥悍,及升麻之提氣上衝。要謹避風寒,忌葷腥生冷,生果,蔥,蒜,雞鴨蛋,豬肉,茶水等物。

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此亦宜辨。

白話文:

【關於痘症】

近期有一種接種牛痘的方法,被認為是相當安全可靠的,然而,仍有可能出現未曾接種卻自行發病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痘症是由於胎兒期所積累的毒素深藏體內,再因外界環境的影響觸發,導致毒素爆發,從頭到尾都與體內的血氣運行息息相關。如果體內的血氣充沛,痘症就能順利爆發並快速恢復。反之,若血氣不足,則可能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

治療痘症,首要之務就是調理好血氣。因為氣的作用是使痘症起脹,而血的作用則是使痘症產生膿漿。所有呈現白色、凹陷、灰色、無法爆發、頂部有孔、出水、疼痛、癢、浮腫、痘殼、不易脫落、皮膚表層不牢固、皮膚毛孔不通等症狀,都是氣的問題。而呈現紫色、黑色、乾枯、無血、無膿、黑色凹陷、腫痛、齲齒、疔瘡、癍疹、津液無法正常分泌、痘症後的殘餘毒素等症狀,則都是血的問題。氣和血相互依存,氣到了但血沒有跟上,即使痘子爆發了,膿漿的生成也會不均勻。反之,血到了但氣沒有到,即使皮膚表面看起來濕潤,毒素最終還是無法完全排出。

若肌膚過度發熱、根部紅紫、頂部紅色、臉部紅腫、痘子呈紫黑焦枯、癰腫疔毒劇烈疼痛,都是肌膚表層火氣旺盛的症狀,應以散血解毒為治療原則。若患者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內火旺盛自汗、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乾燥便祕、鼻血或尿血等症狀,都是臟腑火氣旺盛的症狀,應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若痘子無法正常爆發、不呈現紅色、根部呈現淡白色、身體冰涼、癢且塌陷、乾枯等,都是肌膚表層缺乏陽氣的症狀,應以補充陽氣溫暖肌膚為治療原則。若患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痛、噁心、不想吃飯、寒冷戰慄、怕冷喜暖、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食物無法消化等症狀,都是臟腑缺乏陽氣的症狀,應以溫中補陽為治療原則。

痘子該腫時不腫,可能是元氣不足;痘子該消時不消,可能是毒素過剩。治療痘症,首先應照顧好脾胃功能,能正常進食是好的徵兆,無腹瀉也是好的徵兆,同時還需要培養和補充血氣。在治療初期,應適當發散,這樣才符合治療原則。若看到胸口有紅色、耳後有紅色紋路、眼睛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也發熱,其中只有男性的左手或女性的右手的中指獨獨冰冷,這就是痘症即將爆發的徵兆。若為感冒症狀,則中指會獨獨發熱,這一點非常靈驗。若患者熱氣過旺、血氣不足,治療初期和末期都應避免使用白朮、半夏等燥熱藥材,以及升麻等提氣上衝的藥材。要小心避開風寒,忌食腥味重的食物、生冷食物、水果、蔥、蒜、雞蛋、鴨蛋、豬肉、茶水等。

痘症患者,頭部通常需要保持涼爽,腳部則需要保持溫暖。若頭部溫暖而腳部冰冷,多半難以治癒,這一點也需要辨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