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傷風

此症由外感風邪,初起覺微涼畏風,旋即發熱,或鼻塞聲重,或頭痛身痛,或邪連陽明而口渴,或邪侵少陽而寒熱往來。速即照方服藥一劑,未愈再服一劑。避風寒,忌口,慎起居。邪無有不退。若隱忍遲滯,且食油膩,以致留邪不去。庸醫治之,每多受害。凡平日無病,陡然發熱,熱無停止者,即是傷風。

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者,仍是外感之邪,猶未解。芩連知柏等寒涼,並神麯,山楂,麥芽,各消導之藥,一則使邪凝不散,一則能引邪入里。初傷風時,切不可服。邪未傳裡,則舌無苔,有熱仍當發散。如已傳裡,則舌苔粗白,渴欲飲水,宜服葛根湯。舌苔白而轉黃,則加黃芩,至黃而轉黑,或起芒刺,煩躁大渴,宜服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由外感風寒引起的,一開始會感到輕微的涼意怕風,接著就發熱,或是鼻子塞住聲音沉重,或是頭疼全身疼痛,或是邪氣侵入陽明經而口渴,或是邪氣侵犯少陽經而寒熱交替。馬上依照方劑服用一劑藥,如果沒有好轉就再服用一劑。要避開風寒,忌口,謹慎起居。邪氣一定會退散。如果邪氣停滯不散,而且又食用油膩食物,就會導致邪氣留在體內。庸醫治療,往往會造成患者受害。平時身體健康,突然發熱,熱度持續不退,就是傷風。

出汗微弱,熱度退散後又再次發熱,仍然是外感邪氣未解。黃芩、黃連、知母等寒涼藥物,以及神麴、山楂、麥芽等消導藥物,一方面會使邪氣凝結不散,另一方面會引導邪氣侵入內臟。傷風初期,絕對不能服用這些藥物。邪氣尚未傳入內臟,舌頭上沒有苔,有熱氣仍應該要發散。如果已經傳入內臟,舌苔會變得粗白,口渴想喝水,應該要服用葛根湯。舌苔白轉黃,就要加入黃芩,如果轉成黑色,或者出現芒刺,煩躁口渴,就應該要服用人參白虎湯。

大便秘結,小腹脹滿,則服小承氣湯。風寒俱從背俞而入,無論春夏秋冬,俱宜著背心以護之。若嚴寒時節,所縫綿衣,此處綿須加厚,庶免傷風傷寒之患。養生者其慎之,而年老及虛弱人,更不可忽。

白話文:

便秘肚子脹,就喝小承氣湯。風寒容易從背部進入,不論什麼季節,都要穿背心保護。尤其在嚴寒時節,縫製棉衣時,背部的棉花要加厚,避免感冒。養生的人要特別注意,老年人和體虛的人更要小心。

2. 傷風列方

蘇葉湯,散,治傷風發熱。

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嫌甘草微涼,則用蜜炙,以下同。

羌活湯,散,治風邪發熱,兼肩背痛,或腰及手足痛者,亦宜。

羌活,防風,川芎,秦艽(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

白話文:

蘇葉湯可以治療傷風發熱。它由蘇葉、防風、川芎、陳皮和甘草組成,各取一錢五分、一錢和六分。用生薑二片煎服。如果覺得甘草略微偏涼,可以用蜜炙,其他藥材也一樣。羌活湯則用來治療風邪發熱,同時伴有肩背疼痛或腰部、手腳疼痛的患者。它由羌活、防風、川芎、秦艽和甘草組成,各取一錢五分和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葛根湯,散微涼,治風邪發熱兼渴。

柴胡(一錢五分),葛根(二錢),黨參(生,去蘆),防風,荊芥(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生薑(二片)

二陳羌活湯,散,治風邪發熱,兼鼻塞聲重,或流清涕。

防風,羌活,茯苓,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川芎(各一錢),蒼朮(米泔水浸,七分),甘草(六分)

白話文:

葛根湯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發熱和口渴,它是由柴胡、葛根、黨參(去蘆)、防風、荊芥、甘草以及兩片生薑組成。二陳羌活湯則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發熱,以及鼻塞、聲音沉重或流清鼻涕等症狀,它的配方包含防風、羌活、茯苓、半夏(制)、陳皮、川芎、蒼朮(米泔水浸)和甘草。

加生薑三片煎。

沖和湯,散,治感冒風濕,頭目不清,鼻塞聲重,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水浸),荊芥(各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

二陳杏仁湯,散,治風邪發熱,兼咳嗽。

防風,荊芥,茯苓,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桔梗(各一錢),杏仁(二錢,杵),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參歸荊防湯,散兼補,治風邪發熱,平素身體虛弱者。

黨參(炒,二錢),陳皮(一錢),防風,歸身,荊芥(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紅棗(二枚),生薑(二片)

白話文:

加入三片生薑煎煮。

沖和湯,散寒解表,治療感冒風濕,頭昏眼花,鼻塞聲音沉重,疲倦嗜睡、伸懶腰流淚的症狀。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荊芥(各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加入兩片生薑煎煮。

二陳杏仁湯,散寒止咳,治療風邪發熱,伴隨咳嗽的症狀。

防風,荊芥,茯苓,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桔梗(各一錢),杏仁(二錢,搗碎),甘草(六分)

加入兩片生薑煎煮。

參歸荊防湯,散寒解表兼補氣血,治療風邪發熱,平時身體虛弱的人。

黨參(炒,二錢),陳皮(一錢),防風,歸身,荊芥(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紅棗(兩枚),生薑(兩片)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大便溏,則去當歸。

加味小柴胡湯,涼散,治寒熱往來,無汗者。

柴胡(二錢),羌活,黨參(生),半夏,防風(各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臟寒者,去黃芩。

甘桔湯,散微涼,治風邪入肺,鬱而為熱,以致喉干,或喉痛者。

桔梗,甘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

白話文:

如果頭痛,就加川芎一錢五分。如果大便稀軟,就不要加當歸。加味小柴胡湯性涼散,用於治療寒熱往來、沒有汗的病人。藥方包括柴胡二錢、羌活、黨參(生)、半夏、防風各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甘草六分,加生薑三片煎服。如果病人體寒,就不要加黃芩。甘桔湯性微涼散,用於治療風邪入侵肺部,鬱積化熱,導致喉嚨乾燥或疼痛的病人。藥方包括桔梗、甘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加生薑二片煎服。

3. 傷寒

此症乃因外感寒邪,四時皆有,惟冬季為正傷寒。蓋人因不慎起居,以致陰邪乘虛而入。初病時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疼,無汗,須速服發散之劑。未愈,則再服。務期身有微汗,則邪從外入者,亦使之從外而出,庶免有害。若猶豫隱忍,邪即傳經,或巡經傳,隔經傳,且有合病,並病,兩感,病變多端,甚難措手。茲略選數方,得某病,當服某湯,用活法治之,庶或有濟。

又云傷寒大症,必得良醫診視,方無所誤。若無良醫,服發散藥後,每日惟飲淡薑湯,俟其漸愈,此亦不藥當中醫之法。至於大小承氣等湯,必察其胸腹果滿脹,腸胃果燥結,乃可服而下之。如似脹非脹,似滿非滿,仍不宜服,恐誤下或致不救。

白話文:

這病症是由於外感寒邪引起的,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以冬季最為常見。因為人們不注意起居,導致寒邪趁虛而入。剛開始發病時會發熱、怕冷、頭疼、腰背痠痛、全身疼痛,沒有汗,必須趕緊服用發散的藥物。如果沒有痊癒,就再服一次,務必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外來的寒邪就能從體外排出,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猶豫不決,寒邪就會傳經,可能沿著經脈傳播,也可能隔著經脈傳播,還會併發其他疾病,病變形式多樣,非常難治。這裡簡單列舉一些方劑,得某種病,就服用某個湯藥,運用活法治療,或許能有所幫助。

另外,傷寒的嚴重症狀,必須由良醫診斷才能避免誤治。如果沒有良醫,服用發散藥之後,每天只喝淡薑湯,等著慢慢恢復,這也是一種不藥而治的中醫方法。至於大小承氣湯等藥物,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胸腹是否真的脹滿,腸胃是否真的乾燥便秘,才能服用來瀉下。如果像是脹又不脹,像是滿又不滿,就不要服用,以免誤用瀉藥,導致無法挽救。

4. 傷寒列方

人參敗毒加減湯,散,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身疼無汗者。

黨參(去蘆),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五分),蘇葉(一錢五分),防風,藿香(各一錢),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

葛根升麻湯,散微涼,治邪傳胃經,身熱目痛,鼻乾唇焦不渴。

白話文:

人參敗毒加減湯,可以散寒解表,治療傷寒初期,發燒畏寒、頭痛腰痠背痛、全身疼痛、不出汗的症狀。

藥方為:黨參(去蘆)、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五分)、蘇葉(一錢五分)、防風、藿香(各一錢)、炙甘草(六分)

再加上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服。

葛根升麻湯,性微涼,治療邪氣傳入胃經,發燒眼痛、鼻乾嘴唇乾燥卻不口渴的症狀。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白芷,赤芍,蘇葉(各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面浮腫而痛者,風也。亦宜此方。

小柴胡湯,涼,治邪傳膽經,耳聾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脅痛,頭有汗,寒熱往來而嘔。

柴胡(二錢),白芍(酒炒),半夏(制),黃芩(各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甘草(各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二枚)

白話文:

葛根、升麻、秦艽、荊芥、白芷、赤芍、蘇葉各一錢,甘草六分,加生薑兩片煎服。凡是面部浮腫疼痛的,都是風邪所致,也可用此方。小柴胡湯屬涼性,用於治療邪氣傳入膽經,導致耳聾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脅痛、頭有汗、寒熱交替而嘔吐的症狀。柴胡二錢,白芍(酒炒)、半夏(制)、黃芩各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甘草各一錢,生薑兩片,紅棗兩枚。

大柴胡湯,大寒峻劑,治邪入脾經,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口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制,一錢),黃芩,白芍(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一錢)

五苓散,微熱,治邪止傳脾腑,口渴溺赤。

白朮(淨,一錢五分),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白話文:

大柴胡湯性寒力峻,主要用於治療邪氣入侵脾經,導致腹脹、嘔吐、食慾不振、口乾、手足發熱、腹瀉,但口不渴的症狀。藥方包括柴胡、半夏、黃芩、白芍、枳實、大黃等。五苓散性微溫,用於治療邪氣停留脾胃,導致口渴、小便赤等症狀。藥方包括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

如不宜熱者,去肉桂。

白虎湯,大寒,治邪止傳陽明胃腑,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自汗,不得眠。

生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二錢),粳米(一撮)

小承氣湯,大寒峻劑,治邪傳腎經,舌乾,口燥,利清水,或欲吐不吐,目不明。病至此已危。

大黃(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

大承氣湯,大寒峻劑,治邪傳入肝經,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或氣上撞,心飢而不欲食。病至此已危極。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適合服用溫熱藥物,就應該去除肉桂。

白虎湯,性寒,用於治療熱邪阻滯陽明胃腑,伴隨神志不清、躁狂、口渴、便秘、自汗、失眠等症狀。

處方:生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二錢,粳米一小撮。

小承氣湯,性寒,藥力峻猛,用於治療熱邪傳入腎經,伴隨舌乾、口燥、小便清澈、欲嘔不吐、視力模糊等症狀。病情已十分危急。

處方:大黃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

大承氣湯,性寒,藥力峻猛,用於治療熱邪傳入肝經,伴隨小腹脹滿、舌頭捲縮、四肢厥逆、氣上衝胸、心飢卻不想吃東西等症狀。病情已十分危急。

大黃(三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芒硝(二錢)

附子理中湯,大熱峻劑,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穀,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白朮(淨炒),製附子(各二錢),乾薑(炒黃),炙草(各一錢),大棗(二枚)

當歸羌活湯,散兼補,治虛弱。及老人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

白話文:

大黃三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芒硝二錢,這是一劑大熱峻劑的方子,用於治療初期寒邪直中三陰,導致腹痛、吐清沫、利清穀、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等症狀。

黨參去蘆,米炒,茯苓、白朮各一錢五分,製附子各二錢,乾薑炒黃,炙草各一錢,大棗兩枚,這是一劑散兼補的方子,用於治療虛弱,以及老人傷寒初期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症狀。

黨參(米炒,去蘆,二錢),羌活,獨活,當歸(各一錢五分),川芎,藿香(各一錢),炙草(七分),紫蘇(一錢)

加紅棗二枚,生薑二片,蔥白三寸煎。

結胸外治法,傷寒下早則成結胸,亦有不下而亦結胸者。其症心胸脹痛,手不可近。若服陷胸湯,未免太峻,不如用罨熨之方,較穩。痰積各病亦宜。

蔥頭(連須,一斤),生蘿蔔(五個,若無則用子四兩,研碎),老生薑(五兩)

三味共搗爛,略揸去水。燒酒炒熱,用布分作二包,於心胸或脅下痛處,順熨而又罨之。干則用揸去之水,並酒再炒,輪流熨罨,自能豁然開散,汗出而愈。但不可太熱,恐傷皮膚,大便結則兼熨臍腹。

白話文:

黨參(用米炒過,去根部,取二錢),羌活、獨活、當歸(各取一錢五分),川芎、藿香(各取一錢),炙草(取七分),紫蘇(取一錢)。

再加上紅棗兩枚,生薑兩片,蔥白三寸,煎煮服用。

對於胸部外在的治療方法,傷寒初期發病迅速,容易導致胸部結塊,也有些患者沒有腹瀉,但同樣會出現胸部結塊。症狀表現為心胸脹痛,手無法靠近患處。若服用陷胸湯,藥性過於猛烈,不如用熱敷的方法,更加穩妥。痰積等各種疾病也適合此法。

蔥頭(連同鬚根,取一斤),生蘿蔔(取五個,若沒有則用蘿蔔子四兩,研磨成粉),老薑(取五兩)。

將三味藥材一起搗爛,稍稍擠出水分。用燒酒炒熱,用布分裝成兩個藥包,放在心胸或脅肋疼痛處,順著經脈方向熱敷,並且蓋住患處。藥包乾燥後,用擠出的水分和酒再次炒熱,輪流熱敷,就能夠使氣血流通,汗出而痊癒。但不可過於熱,以免燙傷皮膚。若大便不通暢,則同時熱敷臍腹部位。

麻黃桂枝湯列方,西北地方多寒,人之肌腠密,必服此二方始愈。

麻黃,溫散,治傷寒初起,發熱,惡熱,無汗者。

麻黃(去根節,二錢),桂枝(一錢),杏仁(八粒,去皮尖,炒杵),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

桂枝,散寒,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有汗者。

桂枝,赤芍(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服後,啜熱粥一盅,蓋被睡。

白話文:

西北地區氣候寒冷,當地人體質較為緊密,若患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需服用麻黃桂枝湯或其加減方才能痊癒。麻黃性溫散,適用於傷寒初起,發熱惡寒無汗者,配伍桂枝、杏仁、炙草等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煎服。桂枝性散寒,適用於傷寒初起,發熱惡寒有汗者,配伍赤芍、炙草等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煎服,服藥後飲熱粥,蓋被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