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40)
卷二 (40)
1. 泄瀉列方
四苓湯,和,治水瀉小便短少者。
白朮(土炒),澤瀉(鹽水炒),茯苓(各二錢),豬苓(一錢五分)
如腳冷者是挾濕,加蒼朮一錢。兼感冒身熱者,加防風、荊芥各一錢五分。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四分。
胃苓湯,和,治脾濕泄瀉不止。
陳皮,厚朴(制),蒼朮(米泔水浸,各一錢),白朮(土炒),茯苓(各二錢),澤瀉(鹽水炒),豬苓(各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扁豆四苓湯,和,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白朮(土炒,二錢),厚朴(薑汁炒,一錢),扁豆(炒杵),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生薑(二片)
如有火人,加香藿一錢,黃連五分。無火人,加肉桂三分。
防風芍藥湯,和,治瀉而腹痛者。
白朮(土炒,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防風,陳皮(各一錢)
白朮芍藥湯,補,治脾經受濕,體倦泄瀉,水穀不化。
白朮(土炒,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炙草(二錢)
柴胡湯,涼,治平人身熱,煩渴泄瀉。胃寒者,去黃芩。
白朮(土炒,二錢),黃芩,澤瀉(鹽水炒),柴胡,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茵陳飲,寒,治熱瀉,或口渴喜冷,小水不利者,甚驗。
山梔子(炒杵),茵陳,澤瀉(鹽水炒),青皮,甘菊花(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七味白朮散,補微涼,治泄瀉而渴者,無論大人小兒,應驗如神。
黨參(去蘆),白朮(土炒),茯苓(各一錢五分),藿香(一錢),木香(濕紙包,煨,六分),乾葛(二錢),炙草(七分)
如胃寒人,加煨姜二片。
白朮湯,補,治小便清長而瀉者。
白朮(土炒,四錢),炙草(一錢),加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如寒甚,則煨姜換用乾薑,隨宜。
理中止瀉湯,熱補兼澀,治寒瀉,溫胃止泄。
黨參(去蘆,米炒,一錢五分),乾薑(炒,一錢),白朮(土炒,二錢),肉蔻霜(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或加柯子一隻,藿香一錢五分。
八味理中湯,熱補消滯,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食滯泄瀉,胸膈痞滿。
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白朮(土炒,二錢),乾薑(炒),神麯(炒),麥芽(各一錢),砂仁(炒,杵,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如飲食不化,加生益智仁一錢五分。
北味吳萸湯,溫,治五更即溏瀉,經年不愈,名為腎泄。
肉蔻霜(一錢),北味(六分),吳萸(泡,五分),白朮(淨炒,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姜附湯,大熱峻劑,治忽然暴瀉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氣少不欲言語者。
白朮(淨炒,三錢),附子(制,三錢),乾薑(炒,一錢五分),良薑(一錢),炙草(一錢)
白話文:
[泄瀉列方]
-
四苓湯:適用於水瀉且小便量少的情況。成分包括土炒白朮、鹽水炒澤瀉、茯苓及豬苓。若腳冷可能是夾濕,可再加入蒼朮;若有感冒伴隨身體發熱,可加防風和荊芥;若是體質偏寒的人,可加入肉桂。
-
胃苓湯:針對脾濕引起的持續性泄瀉。成分有陳皮、厚朴、蒼朮、土炒白朮、茯苓、鹽水炒澤瀉、豬苓以及甘草,另外加入生薑和紅棗煎煮。
-
扁豆四苓湯:用於夏季因暑熱造成的瀉症,有轉為痢疾的可能。成分有土炒白朮、薑汁炒厚朴、炒扁豆、鹽水炒澤瀉、豬苓、茯苓以及生薑。對於體質偏熱的人,可加入香藿和黃連;而體質偏寒的人,可加入肉桂。
-
防風芍藥湯:適用於瀉且伴有腹痛的情況。成分包括土炒白朮、酒炒白芍、防風及陳皮。
-
白朮芍藥湯:用於脾經受濕,身體疲倦且有泄瀉,消化不良的狀況。成分有土炒白朮、酒炒白芍及炙草。
-
柴胡湯:適用於身體發熱、煩躁口渴且有泄瀉的狀況。成分包括土炒白朮、黃芩、鹽水炒澤瀉、柴胡、豬苓、茯苓。
-
茵陳飲:用於熱瀉,或是口渴喜冷,小便不順的情況。成分有炒山梔子、茵陳、鹽水炒澤瀉、青皮、甘菊花以及甘草。
-
七味白朮散:適用於泄瀉且口渴的狀況,對於成人和兒童都有良好的效果。成分有黨參、土炒白朮、茯苓、藿香、木香、乾葛及炙草。對於胃寒的人,可以加入煨薑。
-
白朮湯:適用於小便清長且有瀉的狀況。成分有土炒白朮及炙草,並加入煨薑和紅棗煎煮。
-
理中止瀉湯:熱補兼有收澀作用,用於寒瀉,能溫暖胃部並止瀉。成分有黨參、乾薑、土炒白朮、肉蔻霜及炙草。
-
八味理中湯:熱補且有助消化,用於脾胃虛寒,食物不易消化,食滯泄瀉,胸膈痞滿。成分有黨參、茯苓、土炒白朮、乾薑、炒神麯、麥芽、炒砂仁及炙草。
-
北味吳萸湯:溫補,適用於五更即瀉,長期不愈,被稱為腎瀉的狀況。成分有肉蔻霜、北味、吳萸、淨炒白朮及炙甘草。
-
姜附湯:大熱的強效藥物,用於突然的劇烈瀉瀉不停,或是大汗、大喘,手腳冰冷,氣短不想說話的狀況。成分有淨炒白朮、制附子、炒乾薑、良薑及炙草。如果想嘔吐,可加入製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