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培補藥方 (1)
培補藥方 (1)
1. 培補藥方
凡人於病後,或平日體質虛弱,皆宜培補。然培補之法,須分陰陽。陽虛者,其人每多津液,口不思水,小便頻數或清長,大便稀溏,手足清冷,喜飲熱湯。陰虛者,其人津液少,每欲得水滋潤,小便黃短,大便乾結,或有潮熱。茲略選數方,以便擇用。如浸藥酒,或錢換作兩,分換作錢,均要加蒸曬過五加皮一二兩。
白話文:
凡人於病後,或平日體質虛弱,皆宜培補。然而,培補之法,必須分陰陽。
陽虛者,此人往往津液較多,口不思水,小便頻數或量多且清,大便稀溏,手足清冷,喜飲熱湯。
陰虛者,此人津液少,常感到口渴,想要水分滋潤,小便黃短,大便乾結,或有潮熱。
現今略選數方,以便擇用。例如浸藥酒,或是錢換作兩,分換作錢,皆需加入蒸曬過的五加皮一二兩。
加味四君湯,補,治脾胃虛,口淡不知味,腳軟氣弱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炙耆,白朮,白扁豆(炒,杵),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六君子湯,補,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白朮(淨,炒),茯苓,半夏(各一錢五分制),陳皮,炙草(各一錢),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白話文:
加味四君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表現為口淡無味、腳軟氣短的人。配方包含黨參、炙甘草、白朮、炒白扁豆、茯苓,另加生薑和大棗。六君子湯則針對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伴有嘔吐、吞酸、咳嗽、氣喘等症狀。配方包含黨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炙甘草,以及生薑和大棗。
如有虛火,加泡姜一錢。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八分,名香砂六君湯。治過服涼藥,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滯,噁心脹滿等症。
補中益氣湯,補,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並外感不解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炙耆,白朮(各一錢五分,淨,炒),當歸(一錢),升麻(三分,蜜炙),陳皮(五分),柴胡(五分),炙草(一錢)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虛火,可以加入泡薑一錢。再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八分,命名為香砂六君湯。此湯可用於治療過度服用涼藥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脾胃虛弱、氣滯導致噁心脹滿等症狀。
補中益氣湯可以補氣,用於治療勞累傷脾、中氣不足、陽氣不升、體倦食少、寒熱瘧疾、氣虛導致出血,以及外感風寒等症狀。
藥方包含黨參(去蘆頭,米炒)、炙甘草、白朮(各一錢五分,洗淨,炒)、當歸(一錢)、升麻(三分,蜜炙)、陳皮(五分)、柴胡(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如氣虛下陷而脫肛者,亦宜。截久瘧,須加制首烏三錢,或加烏梅二隻。脾虛發腫,皮不光亮,手按成窟者,用此方去升麻服之。當歸滑腸,便溏則勿用。以下同。
歸脾湯,補,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哮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此乃培補後天第一之方。
炙耆,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炒),棗仁(即炒杵),茯苓(各一錢五分),遠志(去心五分),當歸(一錢),龍眼(淨肉,六分),木香(五分),炙草(六分)
白話文:
加兩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煎煮。如果氣虛下陷導致脫肛,也適合使用。要治療久瘧,需要加三錢制首烏,或加兩個烏梅。脾虛導致身體浮腫,皮膚暗淡無光,用手按壓後凹陷下去,可以用這個方子去掉升麻服用。當歸有滑腸的作用,如果大便稀溏就不要使用。以下的藥物也是同樣的道理。
歸脾湯用於補益,治療思慮過度傷脾,導致脾氣不能攝血,引起血妄行,或健忘、心神不寧、驚悸盜汗、呼吸困難、食慾不振,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或因病用藥不當,損傷脾氣,導致病情變化等症狀。這是補益後天的首選方劑。
將黃芪炙烤,黨參(去除蘆頭,用米炒),白朮(淨洗,炒),棗仁(炒熟後搗碎),茯苓(各一錢五分),遠志(去心五分),當歸(一錢),龍眼肉(淨洗,六分),木香(五分),甘草炙烤(六分)。
水煎。凡痢疾既久,宜用此方。或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加烏梅二隻。
參苓白朮散,補,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大病後須調補者。
黨參(去蘆,米炒),山藥(炒),蓮仁(去心,炒),白扁豆(去皮,薑汁炒,各一兩),白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砂仁(四錢),薏米(炒,七錢),白茯苓(七錢),炙草(六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煎服。
六味地黃湯,補,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此實壯水制火之方,火衰者勿服。
白話文:
水煎服藥。久患痢疾的人,適合用這個藥方。也可以在補中益氣湯或十全大補湯中加入兩個烏梅。
參苓白朮散具有補益之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等症狀,也適用於大病之後需要調補的人。
藥方組成:黨參(去除蘆頭,用米炒)、山藥(炒)、蓮仁(去心,炒)、白扁豆(去皮,用薑汁炒,各一兩)、白朮(用米泔浸泡後炒,一兩五錢)、砂仁(四錢)、薏米(炒,七錢)、白茯苓(七錢)、炙草(六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米湯調服,也可以加生薑和紅棗煎服。
六味地黃湯具有補益之效,用於治療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陰虛發熱、自汗盜汗等症狀。此方具有滋陰壯水、制火的作用,火衰的人不宜服用。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萸肉,白茯苓,澤瀉(鹽水炒),丹皮(各一錢五分)
加肉桂四分,北味五分,治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爛,咽喉疼痛,寢汗憔悴等症。
左歸飲,補,治命門陰衰,服此以壯腎水。
熟地(四錢),山藥(炒),枸杞(各二錢),萸肉,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如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川地骨皮二錢。
五味子湯,補,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白話文: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山茱萸肉、白茯苓、澤瀉(鹽水炒)、丹皮各一錢五分,加肉桂四分,北五味子五分,可治虛火上炎,發熱口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爛,咽喉疼痛,盜汗憔悴等症。這叫做左歸飲,有補腎陰的作用,用來壯腎水。
熟地四錢,山藥(炒)、枸杞各二錢,山茱萸肉、茯苓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若腎熱骨蒸多汗,可加川地骨皮二錢。這叫做五味子湯,有補腎水的功效,可治腎水枯竭,口乾舌燥。
炙耆(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米炒,二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分),北味(七分),炙草(五分)
水煎,日服三次。
四物湯,補,治一切血虛營弱者。
熟地,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芍(酒炒,二錢)
水煎。加黨參二錢,茯苓、白朮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名八珍湯。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治氣血兩虛。
聖愈湯,補,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安,五心煩熱。
白話文:
炙甘草一錢五分,黨參去蘆頭,用米炒過,二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分,北芪七分,炙草五分,加水煎服,每日三次。這是四物湯,用於補血,治一切血虛營弱。
熟地黃和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芍用酒炒過,二錢,加水煎服。再加入黨參二錢,茯苓和白朮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稱為八珍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可以加生薑兩片,大棗兩枚一同煎服。
聖愈湯用於補血,治療血虛心煩,睡臥不安,五心煩熱。
黨參(去蘆,米炒),川芎,當歸,白芍(酒炒),熟地,炙耆(各一錢)
一方,無白芍,有酒炒生地一錢。
八味地黃湯,補大熱,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症。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炒),澤瀉(鹽水炒),萸肉,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五分),附子(一錢,制)
右歸飲,補大熱,治命門陽衰,服此以益腎火。
熟地(四錢),山藥(炒),杜仲(薑汁製),枸杞(各二錢),萸肉,附子(各一錢,制),肉桂(去皮,另燉,六分),炙草(一錢)
白話文:
黨參、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炙耆各取一錢,黨參要去掉蘆頭,用米炒過。白芍用酒炒。另外一種配方則沒有白芍,但用酒炒生地一錢。
八味地黃湯補腎陽,治命門火衰,腎氣不足,無法滋養脾胃,導致脾胃虛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下元虛冷,臍腹疼痛等症狀。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用米炒過,澤瀉用鹽水炒,山茱萸肉、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行燉煮,取五分,附子一錢,炮製。
右歸飲補腎陽,治命門陽氣衰微,服用此方可以增強腎陽。
熟地四錢,山藥炒,杜仲用薑汁製,枸杞、山茱萸肉各二錢,附子一錢,炮製,肉桂去皮另行燉煮,取六分,炙甘草一錢。
如嘔噦吞酸,加炮姜一錢。小腹多痛,加吳萸六分。帶濁不止,加故紙一錢。血少血滯,腰膝軟痛,加當歸二錢。
加減金匱腎氣丸,補大熱,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亦脹,喘急痰盛,已成膨症。
熟地(二兩),山藥(炒),萸肉,牛膝(鹽水炒),澤瀉(鹽水炒),肉桂(去淨皮),丹皮,車前(各五錢),附子(二錢五分,制),茯苓(一兩五錢)
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米飲下。一方,有五茄皮更效。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反胃、吞酸的症狀,可以加炮姜一錢。如果小腹經常疼痛,可以加吳萸六分。如果白帶過多且一直不停,可以加故紙一錢。如果血虛血瘀,腰膝酸軟疼痛,可以加當歸二錢。
加減金匱腎氣丸用於補腎陽,治療脾腎陽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導致小便不暢、腰部沉重、雙腳腫脹,或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痰多,甚至出現水腫等症狀。
藥方組成:熟地黃(二兩)、山藥(炒)、茱萸肉、牛膝(鹽水炒)、澤瀉(鹽水炒)、肉桂(去淨皮)、丹皮、車前子(各五錢)、附子(二錢五分,制)、茯苓(一兩五錢)。
將藥材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錢,米湯送服。另外,也有一方藥方,加入五茄皮效果更佳。
人參養營湯,熱補,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困倦,食少作渴,口乾心悸,自汗等症。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炙耆,黨參(去蘆,米炒),當歸,熟地,白朮(淨,炒),陳皮(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五分),茯苓(七分),遠志(去心,五分),北味(七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理中湯,熱補,治胃寒。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炒,各二錢),乾薑(炒黃),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養營湯是熱補方,用於治療脾肺兩虛,表現為怕冷發熱、四肢乏力、食慾不振、口渴、口乾心悸、自汗等症狀。方劑包括:白芍(酒炒,1.5克)、炙黃芪、黨參(去蘆頭,米炒)、當歸、熟地、白朮(淨,炒)、陳皮(各1克)、肉桂(去皮,另燉,0.5克)、茯苓(0.7克)、遠志(去心,0.5克)、北味(0.7克)、炙甘草(1克)。煎服時加生薑兩片,大棗兩枚。
理中湯也是熱補方,用於治療胃寒。方劑包括:黨參(去蘆頭,米炒)、白朮(淨,炒,各2克)、乾薑(炒黃)、炙甘草(各1克)。
加製附子一錢,治臟寒將脫之症,用以回陽。
十全大補湯,溫補,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溏泄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炒,各一錢),川芎(七分),茯苓(一錢),白芍(酒炒,一錢),熟地(二錢),當歸(一錢),炙草(七分),炙耆(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仙傳斑龍丸,溫補,治諸虛百損,壯精神,養氣血,老人及虛弱人服之最宜。
白話文:
加一錢附子,用來回陽,治療寒邪入侵臟腑,生命垂危的症狀。
十全大補湯溫補性,適合治療氣血兩虛導致的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頭暈目眩、心悸、午後發熱口渴、遺精白濁、大便稀溏等症狀。
藥方成分:黨參(去蘆頭,用米炒)、白朮(淨洗,用文火炒)、川芎(七分)、茯苓(一錢)、白芍(酒炒)、熟地(二錢)、當歸(一錢)、甘草(七分)、炙熟黃耆(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仙傳斑龍丸溫補性,治療各種虛損,增強精神,滋養氣血,尤其適合老年人和體虛者服用。
鹿角膠,柏子仁,鹿角霜,菟絲餅,熟地(各二兩),補骨脂(鹽水炒),白茯苓(各一兩)
先將鹿膠溶化,各藥研末,入無灰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或溫酒下。
五味異功散,補,治小兒虛弱,飲食少進者。
黨參(去蘆,飯蒸,四錢),白朮(飯蒸,六錢),茯苓(四錢),陳皮(二錢),炙草(二錢)
共研極細末,每用六七分,或一錢,或一錢零,量兒大小,米湯調下,摻於粥內,亦可間日一服。此乃培補小兒平穩之方,久久服之,有益無損。惟壯健者則不必服。散要焙乾入窄口磁瓶內,用蠟封固,勿令泄氣。
白話文:
鹿角膠、柏子仁、鹿角霜、菟絲餅、熟地(各二兩)、補骨脂(鹽水炒)、白茯苓(各一兩)。
首先將鹿角膠溶化,然後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無煙酒製成糊狀丸子,丸子的大小如綠豆般,每次服用份量為二錢,可用淡鹽水或溫熱的酒來送服。
五味異功散,具有補益作用,適用於治療小孩的虛弱症狀,以及飲食不足的問題。
黨參(去除根部,蒸熟後使用,四錢)、白朮(蒸熟後使用,六錢)、茯苓(四錢)、陳皮(二錢)、炙草(二錢)
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根據兒童的年齡和大小,每次服用份量為六七分、一錢或一錢零不等,更精確的份量需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調整。可用米湯調和後服用,也可將粉末摻入粥中。這是一個穩定的小孩補益方,長期服用對孩子有益而無害。對於壯健的孩子,則不一定需要服用此方。
五味異功散需烘焙乾燥後放入窄口的瓷瓶中,並用蠟封好,防止氣體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