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29)
卷二 (29)
1. 翻胃
此症當辨新久及所致之由。或由酷飲無度,或由傷於酒濕,或由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由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無非內傷之甚,以致損傷胃氣而然。治之者,新病可兼去滯解鬱,久病必須扶助正氣,健脾養脾胃為主。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誠一言而盡。然無火之由,而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
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治之者,當求其本始效。嘔吐方內亦有,可通用。
初愈宜飲參湯,或食稀粥飯,只可食半盅,由漸而加,一月後乃可復常。亦切不可過飽。
白話文:
這個病症需要分辨是新發還是長期存在的,以及導致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或是酒精和濕氣傷害了身體,或是無節制地吃冰冷食物,損害了體內的真正陽氣。也可能因為情緒波動,如憂慮鬱悶,耗盡了體內的中氣。這些都是嚴重的內傷,導致胃氣受損。治療上,新發病可以同時排除積滯、疏解鬱悶,但長期病患必須要補充和增強體內正氣,主要以健脾養胃為主。王太僕曾說:食物進入身體卻反而出來,這是因為缺乏熱能。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問題所在。然而,缺乏熱能的原因,還需進一步區分上中下三焦的差異。
如果寒氣在上焦,就會常感噁心,或者有想吐的感覺。這是由於胃部的陽氣不足。如果寒氣在中焦,食物進入胃裡無法消化,可能在短時間或半天後又會吐出來。這是胃部中間位置的陽氣不足。若寒氣在下焦,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晚上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這是因為食物進入幽門,但體內的熱能無法進行轉化,因此食物長時間留在體內後才吐出,這是生命門戶的陽氣不足。治療時,應從根本原因著手纔能有效。在止吐的藥方中也有相關內容,可以通用。
剛恢復的時候,適合飲用人參湯,或者吃稀飯,只能吃半碗,逐漸增加,一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飲食。但是千萬不能吃得過飽。
2.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和,治病在上焦,噁心嘔食。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痰,加茯苓二錢。
人參半夏湯,熱,治上焦為寒所傷,而噁心嘔食者。
黨參(米拌,炒,去蘆,三錢),半夏(制,二錢),乾薑(八分)
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溫補,治病在中焦,嘔而兼有痰者。
黨參(去蘆,米炒),半夏(制,各二錢),白朮(淨),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炙草(各一錢),吳萸(五分),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熱補,治病在中焦,脾胃虛寒,食入反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半夏(制,各二錢),白朮(淨,炒),歸身(各一錢五分),乾薑(炒),蓽茇,炙草(各一錢)
右歸飲加減湯,熱補,治病在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久而反出者。
熟地(四錢),淮山(炒),半夏(制),枸杞(各二錢),萸肉(一錢五分),附子(制,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五分),炙草(七分)
地黃肉桂湯,熱補,治同上。愈後宜服六味地黃丸,或加肉桂。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熟地(四錢),半夏(制),歸身(各二錢),吳萸(泡七分),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散,大熱,治病在下焦,而反胃者。
大附子(一個),新燒磚(一隻)
將附子淬入生薑汁,放在磚上,四面燒紅,炭火逼干,再幹再逼,約薑汁盡半碗,研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姜要自然汁,磚要新,方佳。
香櫞甘蔗湯,和,通治反胃。
干香櫞(二大,只熬濃汁),甘蔗汁(五碗),生薑汁(一茶杯)
和勻,早晚每服大半茶杯。
白話文: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能調和,治療上焦病,對於感到噁心、易嘔吐食物的情況有效。使用陳皮(1錢5分)與半夏(製過,2錢)。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若患者有痰,可額外加入茯苓2錢。
人參半夏湯:性溫熱,用於治療上焦被寒氣所傷,導致噁心、嘔吐食物的症狀。配方包括黨參(與米拌炒,去掉蘆頭,3錢)、半夏(製過,2錢)及乾薑(8分)。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六君子湯:溫補,針對中焦疾病,尤其對於嘔吐且伴有痰的患者。成分有黨參(去掉蘆頭,米炒)、半夏(製過)、白朮(淨)、茯苓(各1錢5分)、陳皮、炙草(各1錢)、吳萸(5分)以及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熱補,適用於中焦疾病,特別是脾胃虛寒,食物入口即反出的情況。成分包括黨參(去掉蘆頭,米炒)、半夏(製過)、白朮(淨炒)、歸身(各1錢5分)、乾薑(炒)、蓽茇、炙草(各1錢)。
右歸飲加減湯:熱補,用於下焦疾病,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出,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出,食物長時間留在胃中後才反出。成分有熟地(4錢)、淮山(炒)、半夏(製過)、枸杞(各2錢)、萸肉(1錢5分)、附子(製過,1錢)、肉桂(去皮,另燉,5分)、炙草(7分)。
地黃肉桂湯:熱補,治療範圍同右歸飲加減湯。痊癒後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或添加肉桂。成分有黨參(去掉蘆頭,米炒,3錢)、熟地(4錢)、半夏(製過)、歸身(各2錢)、吳萸(泡7分)、肉桂(去皮,另燉,6分)。
附子散:性大熱,用於治療下焦疾病,尤其是反胃情況。成分有大附子(1個)、新燒磚(1塊)。先將附子浸泡在生薑汁中,然後放在磚上,四周用炭火燒紅,再用炭火烤乾,重複此過程直到薑汁消耗一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1錢,以米湯送服。薑汁必須是自然榨出,磚需是新的,效果更佳。
香櫞甘蔗湯:調和,全面治療反胃。成分有幹香櫞(2個,只熬濃汁)、甘蔗汁(5碗)、生薑汁(一茶杯)。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每天早晚各服用大半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