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2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5)

1. 轉筋霍亂列方

木瓜湯,溫,治霍亂吐瀉不已,轉筋擾亂。

吳萸(泡,一錢),茴香(炒,一錢),木瓜(三錢),炙草(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紫蘇葉十片煎。

四順附子湯,大熱峻劑,治霍亂轉筋,吐瀉,手足逆冷,氣少不語,身冷汗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附子(制,一錢五分),乾薑(炒),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木瓜湯】,溫和型藥方,用於治療霍亂所導致的不停嘔吐與腹瀉,以及因肌肉抽搐帶來的擾亂。

藥方成分包含:吳茱萸(需先浸泡,用量為一錢),小茴香(需先炒過,用量為一錢),木瓜(用量為三錢),炙甘草(用量為一錢五分)。

另需添加生薑三片,紫蘇葉十片一同煎煮。

【四順附子湯】,屬強烈熱性藥方,適用於霍亂引發的肌肉抽搐,嘔吐與腹瀉,以及手腳冰冷,呼吸微弱,無法說話,身體冰涼且出汗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黨參(需去掉蘆頭,並經米炒,用量為二錢),附子(需經處理,用量為一錢五分),乾薑(需先炒過),炙甘草(兩者用量皆為一錢)。

2. 乾霍亂列方

白礬散,微涼,治欲吐不出,欲瀉不行,兼之腹痛,俗名絞腸痧者。

白礬(一錢)

研末,用陰陽水調服。冷水滾湯各半沖勻,便是陰陽水。

白話文:

【乾霍亂列方】

這是『白礬散』的配方,性質微涼,適用於想吐卻吐不出來,想腹瀉又無法進行,同時伴有腹痛的情況,這種病症在民間常被稱爲絞腸痧。

所需藥材爲白礬一錢。

使用方法:將白礬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陰陽水調和服用。所謂陰陽水,就是將冷水與滾燙的熱水各取一半混合均勻而成的。

3. 三消

此症當分上中下。上消者,上焦病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古人悉以為火。然有實火者,有虛火者。

此多真陰不足也。倘不辨虛實,其不誤者鮮矣。天花粉乃治消渴之神藥,惟半夏一味,三消俱忌。且血虛者禁用。汗多者禁用。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禁用。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三消」病症,可區分為上、中、下三類。上消是上焦(身體的上部)的問題,主要症狀是極度口渴,喝完水馬上又渴,這是因為上焦的水分過度流失,問題出在肺部。中消是中焦(身體的中部)的問題,病人會很能吃但卻常常感到飢餓,即便如此,身體還是日益消瘦,這和脾胃功能失調有關。下消是下焦(身體的下部)的問題,小便呈現黃色或紅色,排尿困難或混濁,尿液像油脂,臉色發黑,耳朵乾燥,身體逐漸消瘦,這是腎臟的問題。

古人普遍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由火氣引起的,但事實上,有的是由實火引起,有的則是虛火。大多數情況下,這可能是體內陰氣不足所致。如果不分辨清楚是實火還是虛火,很容易造成誤診。

在治療上,天花粉被視為治療消渴(糖尿病)的靈藥,但半夏這種藥材,對於三消的患者來說都應避免使用。此外,血液不足、大量出汗、口乾舌燥以及大便困難的人,也應禁止使用半夏。

4. 三消列方

四物湯加味,補,通治三消。

熟地(四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如上消,加黨參二錢,麥冬一錢五分,花粉二錢,北味六分,以生津液,或再加藕汁,人乳,沖藥服。飲酒人,宜加乾葛一錢五分。中消,加知母、滑石各一錢五分,生石膏三錢,以降胃火。下消,加黃柏、知母各一錢,北味六分,熟地四錢,以生腎水。

花粉飲,涼,治上消。

生地,麥冬(去心),乾葛,花粉(各二錢),北味(六分),甘草(七分)

加粳米百粒煎。

玉壺飲,微涼兼補,治同上。

生黨參(去蘆,三錢),花粉(三錢)

如飲酒人,加乾葛一錢。

火府丹,涼,治上消,心經有熱,並治淋症。

生地(三錢),黃芩,木通(各一錢)

水煎。

人參白虎湯,大寒峻劑,治中消煩熱,並治癍黃,狂躁大渴等症。

生石膏(三錢),知母(二錢),黨參(去蘆,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粳米一撮煎。

調胃承氣湯,大寒峻劑,治中消善飢,而大便結者。

生軍(二錢),朴硝,甘草(各一錢)

水煎。

六味地黃湯加減,補微涼,治下消腎水虛者。

熟地(四錢),淮山(二錢),萸肉(一錢),花粉(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八味地黃湯加減,補微熱,治下消腎火虛者。

熟地(四錢),淮山(炒),花粉(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萸肉(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五分),北味(六分)

白話文:

【三消列方】

使用四物湯加味來補充和通治三消。

熟地(四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用酒炒過,一錢五分)

對於上消的情況,可加入黨參二錢、麥冬一錢五分、花粉二錢、北味六分,以促進津液生成,或可再加入藕汁、人乳,與藥一同服用。如果患者常喝酒,宜加乾葛一錢五分。中消時,則加入知母、滑石各一錢五分,以及生石膏三錢,以降低胃部的火氣。下消則加入黃柏、知母各一錢、北味六分、熟地四錢,以滋養腎臟的水分。

花粉飲,屬性涼,用於治療上消。

生地、麥冬(去除心部)、乾葛、花粉(各二錢)、北味(六分)、甘草(七分)。加入一百粒粳米一同煎煮。

玉壺飲,性質微涼且兼補,適用於上消的治療。

生黨參(去除蘆頭,三錢)、花粉(三錢)。若患者常喝酒,可加乾葛一錢。

火府丹,性質涼,用於治療上消,心臟部位有熱,同時也能治療淋病。

生地(三錢)、黃芩、木通(各一錢)。用水煎煮。

人參白虎湯,性質極為寒冷,用於治療中消引起的煩躁和熱感,同時也治療黃疸、狂躁和極度口渴等症狀。

生石膏(三錢)、知母(二錢)、黨參(去除蘆頭,一錢五分)、甘草(一錢)。加入少量粳米一同煎煮。

調胃承氣湯,性質極為寒冷,用於治療中消引起的飢餓感,以及大便乾結的情況。

生軍(二錢)、朴硝、甘草(各一錢)。用水煎煮。

六味地黃湯加減,具有補益作用,略帶涼性,適用於下消腎臟水分虛弱的情況。

熟地(四錢)、淮山(二錢)、萸肉(一錢)、花粉(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八味地黃湯加減,具有補益作用,略帶溫熱,適用於下消腎臟火氣虛弱的情況。

熟地(四錢)、淮山(炒過)、花粉(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萸肉(一錢五分)、澤瀉(用鹽水炒過,一錢)、肉桂(去皮,另外燉煮,五分)、北味(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