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3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1)

1. 疹症四忌

忌初起即用寒涼。(俟出後看症用藥。)忌妄用辛熱。忌誤用補澀。忌葷腥生冷風寒

白話文:

[疹症四項禁忌]

  1. 初期出現疹子時,不要立即使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應在疹子出現後,根據具體症狀來使用適當的藥物。)
  2. 不要隨意使用性質辛熱的藥物。
  3. 避免錯誤地使用補益或收澀類的藥物。
  4. 忌食葷腥、生冷以及可能引起風寒的食物。

2. 疹症列方

升麻葛根湯,散微涼,治疹症初起。

升麻,葛根,白芍(酒炒),甘草(各一錢)

如譫語狂亂,調辰砂一分,六一散一錢服。牛蒡子、黃芩、貝母、知母、桔梗、麥冬、連翹、生地、當歸、防風、荊芥、柴胡、桑白皮等藥,均可隨症加入。

透邪煎,散微補,治疹症初熱,疑似之時,恐誤藥者。

當歸,荊芥(各一錢),升麻(三分),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防風,甘草(各七分)

如熱甚,加柴胡一錢。

加味瀉白散,寒,治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

桑白皮(一錢),元參(七分),連翹(八分),地骨皮(一錢),天花粉(一錢),黃連(三分),甘草(四分)

敗毒散,散微補,治風寒外束,逡巡不出,或出而覆沒者。

生黨參(去蘆),防風,荊芥(各一錢),當歸,牛蒡子,升麻(各七分),川芎(五分),甘草(四分)

加薄荷六分煎。

加味四物湯,涼補,治心血不足,疹色淡白者。

生地(酒炒透),白芍(酒炒),防風,當歸(各一錢),川芎(六分),炙草(五分)

涼血補陰湯,涼,治疹色帶紫,或出大甚者。

生地黃(一錢),白芍(酒炒),連翹(各七分),紅花(六分),牛蒡子,黃芩,當歸,乾葛(各八分)

導赤散,涼,治疹症,譫語溺閉。

生地(二錢),木通(一錢),竹葉(二十片),甘草(六分)

加味甘桔湯,涼,治疹症,火毒上薰,而咽喉干痛。

牛蒡子,桔梗,連翹,甘草(各一錢)

水煎。緩緩咽之。

解毒合白虎湯,大寒,治疹症,煩躁大渴。

生石膏(一錢),知母(七分),黃連(四分),連翹(七分),金銀花(一錢),甘草(五分)

加粳米一撮煎。

加味犀角地黃湯,大寒,治疹症,吐血衄血。

生地,白芍(酒炒),山梔(仁,炒杵),犀角(各一錢,先煎),丹皮(七分)

如小便赤,加木通一錢。

加味四芩散,涼,治疹症泄瀉。

白朮(土炒),茯苓,澤瀉(鹽水炒),金銀花(各一錢),豬苓(七分)

如小便如米泔水,加車前、木通各一錢。

黃芩湯,涼,治火邪內逼下焦而痢者。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炙草(七分)

加大棗一枚煎。如火逼上焦而吐,或吐痢並作者,俱加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一片。

大紫胡湯,寒峻劑,治疹症,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

柴胡,半夏(制),白芍(酒炒),黃芩(各一錢),枳實(麵煨,去瓤,六分),大黃(八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二母散,寒,治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各二錢),乾薑(一片)

共研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白話文:

[疹症列方]

  • [升麻葛根湯]:具有微涼散的效果,適用於疹症初期。配方包括升麻、葛根、酒炒白芍、甘草(各一錢)。若出現譫語狂亂的情況,可調入辰砂一分,六一散一錢服用。牛蒡子、黃芩、貝母、知母、桔梗、麥冬、連翹、生地、當歸、防風、荊芥、柴胡、桑白皮等藥,可依據症狀適量添加。

  • [透邪煎]:具有微補散的效果,適用於疹症初熱,疑似階段,擔心用藥錯誤的時候。配方爲當歸、荊芥(各一錢)、升麻(三分)、酒炒白芍(一錢五分)、防風、甘草(各七分)。如果熱象嚴重,可加柴胡一錢。

  • [加味瀉白散]:屬於寒性,適用於疹症出現時咳嗽、口乾、心煩者。配方爲桑白皮(一錢)、元參(七分)、連翹(八分)、地骨皮(一錢)、天花粉(一錢)、黃連(三分)、甘草(四分)。

  • [敗毒散]:具有微補散的效果,適用於風寒外束,疹子出不來或者出後又消失者。配方爲生黨參(去蘆)、防風、荊芥(各一錢)、當歸、牛蒡子、升麻(各七分)、川芎(五分)、甘草(四分)。需加薄荷六分煎煮。

  • [加味四物湯]:涼補,適用於心血不足,疹色淡白者。配方爲生地(酒炒透)、白芍(酒炒)、防風、當歸(各一錢)、川芎(六分)、炙草(五分)。

  • [涼血補陰湯]:屬涼性,適用於疹色帶紫,或者出得過大者。配方爲生地黃(一錢)、白芍(酒炒)、連翹(各七分)、紅花(六分)、牛蒡子、黃芩、當歸、幹葛(各八分)。

  • [導赤散]:屬涼性,適用於疹症,譫語尿閉。配方爲生地(二錢)、木通(一錢)、竹葉(二十片)、甘草(六分)。

  • [加味甘桔湯]:屬涼性,適用於疹症,火毒上薰,導致咽喉幹痛者。配方爲牛蒡子、桔梗、連翹、甘草(各一錢)。水煎後慢慢吞服。

  • [解毒合白虎湯]:大寒性,適用於疹症,煩躁大渴者。配方爲生石膏(一錢)、知母(七分)、黃連(四分)、連翹(七分)、金銀花(一錢)、甘草(五分)。需加一小撮粳米煎煮。

  • [加味犀角地黃湯]:大寒性,適用於疹症,吐血鼻血者。配方爲生地、白芍(酒炒)、山梔(仁,炒杵)、犀角(各一錢,先煎)、丹皮(七分)。如小便赤,可加木通一錢。

  • [加味四芩散]:屬涼性,適用於疹症腹瀉者。配方爲白朮(土炒)、茯苓、澤瀉(鹽水炒)、金銀花(各一錢)、豬苓(七分)。如小便如米泔水,可加車前、木通各一錢。

  • [黃芩湯]:屬涼性,適用於火邪內逼下焦導致痢疾者。配方爲白芍(酒炒,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炙草(七分)。加大棗一枚煎煮。如火逼上焦導致嘔吐,或嘔吐與痢疾同時發生,可加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一片。

  • [大紫胡湯]:屬寒峻劑,適用於疹症,大便祕結,發熱身痛者。配方爲柴胡、半夏(制)、白芍(酒炒)、黃芩(各一錢)、枳實(面煨,去瓤,六分)、大黃(八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 [二母散]:屬寒性,適用於疹後咳嗽嚴重者。配方爲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各二錢)、乾薑(一片)。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湯送下。

3. 痘症

近日有種洋痘之法,最為穩妥,但恐有未種而自出者,方法亦不可不為之備。痘由胎毒內藏,而復因時氣外觸,其毒乃發,始終皆賴乎血氣。若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氣血不足。則變症不一。治痘者必要先顧血氣。蓋氣主形以起脹,血主色以灌漿。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

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痘殼,為不靨不落,為肌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症,皆氣之病也。至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腫痛牙疳,為疔癰癍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病也。氣與血相需。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澤而毒終不透。

表熱者,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癍,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痛甚,皆火在肌表之症。治宜散血解毒。裡熱者,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症。治宜清熱解毒。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塌,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症。

治宜補陽溫表。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惡寒喜暖,為小便清長,大便不實,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症。治宜溫中補陽。當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當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治痘宜先顧脾胃,能食者吉,不泄瀉者吉,且須培補氣血。

略兼發散始合。看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亦皆熱,惟中指男左女右獨寒,便是出痘。若傷寒症,則中指獨熱,甚驗。如熱盛血虛者,首尾俱不可用白朮、半夏之燥悍,及升麻之提氣上衝。要謹避風寒,忌葷腥生冷,生果,蔥,蒜,雞鴨蛋,豬肉,茶水等物。

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此亦宜辨。

白話文:

【關於痘症】

近期有一種接種牛痘的方法,被認為是相當安全可靠的,然而,仍有可能出現未曾接種卻自行發病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痘症是由於胎兒期所積累的毒素深藏體內,再因外界環境的影響觸發,導致毒素爆發,從頭到尾都與體內的血氣運行息息相關。如果體內的血氣充沛,痘症就能順利爆發並快速恢復。反之,若血氣不足,則可能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

治療痘症,首要之務就是調理好血氣。因為氣的作用是使痘症起脹,而血的作用則是使痘症產生膿漿。所有呈現白色、凹陷、灰色、無法爆發、頂部有孔、出水、疼痛、癢、浮腫、痘殼、不易脫落、皮膚表層不牢固、皮膚毛孔不通等症狀,都是氣的問題。而呈現紫色、黑色、乾枯、無血、無膿、黑色凹陷、腫痛、齲齒、疔瘡、癍疹、津液無法正常分泌、痘症後的殘餘毒素等症狀,則都是血的問題。氣和血相互依存,氣到了但血沒有跟上,即使痘子爆發了,膿漿的生成也會不均勻。反之,血到了但氣沒有到,即使皮膚表面看起來濕潤,毒素最終還是無法完全排出。

若肌膚過度發熱、根部紅紫、頂部紅色、臉部紅腫、痘子呈紫黑焦枯、癰腫疔毒劇烈疼痛,都是肌膚表層火氣旺盛的症狀,應以散血解毒為治療原則。若患者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內火旺盛自汗、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乾燥便祕、鼻血或尿血等症狀,都是臟腑火氣旺盛的症狀,應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若痘子無法正常爆發、不呈現紅色、根部呈現淡白色、身體冰涼、癢且塌陷、乾枯等,都是肌膚表層缺乏陽氣的症狀,應以補充陽氣溫暖肌膚為治療原則。若患者出現嘔吐、腹脹、腹痛、噁心、不想吃飯、寒冷戰慄、怕冷喜暖、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食物無法消化等症狀,都是臟腑缺乏陽氣的症狀,應以溫中補陽為治療原則。

痘子該腫時不腫,可能是元氣不足;痘子該消時不消,可能是毒素過剩。治療痘症,首先應照顧好脾胃功能,能正常進食是好的徵兆,無腹瀉也是好的徵兆,同時還需要培養和補充血氣。在治療初期,應適當發散,這樣才符合治療原則。若看到胸口有紅色、耳後有紅色紋路、眼睛含淚、身體發熱、手指也發熱,其中只有男性的左手或女性的右手的中指獨獨冰冷,這就是痘症即將爆發的徵兆。若為感冒症狀,則中指會獨獨發熱,這一點非常靈驗。若患者熱氣過旺、血氣不足,治療初期和末期都應避免使用白朮、半夏等燥熱藥材,以及升麻等提氣上衝的藥材。要小心避開風寒,忌食腥味重的食物、生冷食物、水果、蔥、蒜、雞蛋、鴨蛋、豬肉、茶水等。

痘症患者,頭部通常需要保持涼爽,腳部則需要保持溫暖。若頭部溫暖而腳部冰冷,多半難以治癒,這一點也需要辨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