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3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2)

1. 痘症四忌

忌清熱敗毒。忌克伐氣血。忌妄投醫藥。忌吞服醫家小丸。

2. 痘症四宜

宜補氣。宜補血。宜補脾腎。宜察虛實。

3. 痘症列方

柴歸飲,散,治痘初時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

當歸,白芍(酒炒,各一錢),防風,荊芥穗(各八分),柴胡(七分),甘草(五分)

加生薑一片煎。血熱,加生地一錢。陰虛,加熟地一錢五分。氣虛,加黨參一錢五分。虛寒,加炮姜六分,肉桂三分。火盛,加黃芩八分。熱渴,加乾薑一錢五分。腹痛,加木香四分。嘔吐,加陳皮五分,炮姜四分。如陽明實熱,邪盛者,初起用升麻葛根湯。方在疹症內。

白話文:

柴歸飲,用來治療痘症初期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毒還是外邪入侵,都適用。方劑由當歸、白芍(酒炒)、防風、荊芥穗、柴胡、甘草組成。可根據症狀加减藥物,例如血熱加生地,陰虛加熟地,氣虛加黨參,虛寒加炮姜、肉桂,火盛加黃芩,熱渴加乾薑,腹痛加木香,嘔吐加陳皮、炮姜。若患者屬陽明實熱,邪氣盛者,初期可用升麻葛根湯。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疹症。

六物煎,補,治痘症血氣不充,隨症加減甚效。並治孕婦氣血俱虛等症。

黨參(去蘆,米炒),白芍(酒炒),當歸(各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川芎(三分),炙草(六分)

如發熱不退,或痘未出之先,宜加蘇葉一錢,防風八分。頭痛,加蔓荊子七分,川芎三分。咽痛,加桔梗八分,連翹七分。不起發,不灌漿,或灌而漿薄,加糯米五十粒,川芎六分,肉桂三分,人乳半酒杯,好酒少許,以助營氣。虛寒癢塌不起,加炒川山甲六分。紅紫血熱不起,加紫草七分,或犀角八分。

白話文:

六物煎

六物煎具有補益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痘症患者血氣不足的情況,可根據患者不同症狀加減藥物,療效顯著。此外,也可用於治療孕婦氣血雙虛等症。

藥方組成:

  • 黨參(去蘆頭,用米炒過),白芍(用酒炒過),當歸(各一錢)
  • 熟地(一錢五分)
  • 川芎(三分)
  • 甘草(炙過,六分)

加減法:

  • 若患者發熱不退,或痘疹未出之前,可加入蘇葉一錢,防風八分。
  • 若患者頭痛,可加入蔓荊子七分,川芎三分。
  • 若患者咽喉疼痛,可加入桔梗八分,連翹七分。
  • 若患者痘疹不易發出,或發出後漿液稀薄,可加入糯米五十粒,川芎六分,肉桂三分,人乳半杯,好酒少許,以助益營氣。
  • 若患者體虛寒,痘疹低陷不易隆起,可加入炒川山甲六分。
  • 若患者痘疹紅紫,血熱不易消退,可加入紫草七分,或犀角八分。

脾氣滯者,加陳皮六分,山楂八分。胃氣虛寒多嘔者,加炒乾姜四分,或加丁香三分。腹痛兼滯者,加木香五分,陳皮四分。表虛氣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酒炒黃耆一錢。氣血兩虛,未起未灌而先癢者,加肉桂三分,白芷六分。元氣大虛,寒戰咬牙泄瀉者,去白芍,加黃耆一錢五分,製附子六分,乾薑四分,或再加肉桂三分,生薑一小片。

六氣煎,補微熱,治痘症氣虛,癢塌倒陷,寒戰咬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病。

白話文:

脾氣不暢的,加入陳皮六分,山楂八分。胃氣虛寒經常嘔吐的,加入炒乾薑四分,或加丁香三分。腹痛且有積滯的,加入木香五分,陳皮四分。表虛氣陷無法起床或容易出汗的,加入酒炒黃耆一錢。氣血兩虛,還沒起疹子就先癢的,加入肉桂三分,白芷六分。元氣大虛,寒戰、咬牙、腹瀉的,去掉白芍,加入黃耆一錢五分,製附子六分,乾薑四分,或再加肉桂三分,生薑一小片。

六氣煎,溫補陽氣,治療痘症氣虛、發癢、疹子塌陷、寒戰、咬牙等症狀,也治療男女陽氣虛寒等疾病。

黃耆(炙),黨參(去蘆,米炒,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白朮(淨,七分),當歸(一錢),炙草(六分)

如泄瀉,去當歸,加肉蔻霜五分,茯苓八分。其餘加減,照前六物煎。

涼血養營煎,寒補,治痘血虛血熱,地紅熱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結溺赤,陽盛陰虛等症。

生地,白芍(酒炒),當歸,地骨皮(各一錢),黃芩(八分),紫草(七分),紅花(六分),生甘草(五分)

白話文:

黃耆用炙法處理,黨參去蘆頭,用米炒,各取一錢。肉桂去皮,另行燉煮,取三分。白朮淨洗,取七分。當歸取一錢,炙草取六分。

如果出現腹瀉,則去掉當歸,加入肉蔻霜五分、茯苓八分。其他藥材可根據情況加減,依照前面六種藥材的煎煮方法煎煮。

涼血養營煎屬於寒補方,用於治療痘症引起的氣血虛弱、血熱、面部潮紅、口渴、皮膚乾燥無光、大便乾燥、小便赤紅等症狀,以及陽盛陰虛等症。

生地、白芍用酒炒,當歸、地骨皮各取一錢,黃芩取八分,紫草取七分,紅花取六分,生甘草取五分。

如渴加花粉一錢。肌熱無汗,加紫蘇一錢,荊芥七分。熱毒甚者,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一錢,木通八分。血熱毒不透者,加犀角八分。

加味四物湯,寒補陽,治痘症,熱毒熾盛,紫黑乾枯,煩熱便結,純陽等症。

生地,黃芩,白芍(酒炒),當歸,連翹(各一錢),川芎(五分),紫草(八分),木通(八分)

如渴,加花粉、麥冬各一錢。陽明熱甚,頭面牙齦腫痛者,加生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大腸乾結,臍腹實脹者,加大黃一錢。血熱妄行者,加犀角一錢,童便半酒杯沖服。小水熱閉者,加山梔、車前各一錢。兼表熱者,加蘇葉、荊芥各一錢。

白話文:

如果口渴,可以加花粉一錢。如果肌膚發熱沒有汗,可以加紫蘇一錢,荊芥七分。如果熱毒很嚴重,可以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一錢,木通八分。如果血熱毒氣不通,可以加犀角八分。

加味四物湯,性質偏寒性,補益陽氣,用於治療痘症,症狀表現為熱毒旺盛,痘疹顏色紫黑乾燥,患者感到煩躁、大便乾燥、純陽之氣不足等。

藥方組成:生地、黃芩、白芍(酒炒)、當歸、連翹(各一錢)、川芎(五分)、紫草(八分)、木通(八分)。

如果口渴,可以加花粉、麥冬各一錢。如果陽明經熱盛,頭面牙齦腫痛,可以加生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如果大腸乾燥便秘,臍腹脹滿,可以加大黃一錢。如果血熱妄行,可以加犀角一錢,用半杯童尿沖服。如果小便熱而閉塞,可以加山梔、車前各一錢。如果兼有表熱症狀,可以加蘇葉、荊芥各一錢。

連翹升麻湯,涼,治痘,散毒清火。

連翹(一錢),葛根,白芍(酒炒),桔梗(各七分),升麻(六分),薄荷(一分),甘草(七分)

加竹葉十片,燈心十條煎。

加味甘桔湯,涼,治痘症,肺熱咽喉腫痛,聲不清者。

桔梗(一錢),甘草(七分),柯子皮(三分),牛蒡子(炒,六分),連翹(五分),薄荷(一分)

白話文:

連翹升麻湯性涼,用於治療痘疹,散毒清火。藥材包括連翹一錢、葛根、白芍(酒炒)、桔梗各七分、升麻六分、薄荷一分、甘草七分,另加竹葉十片、燈心十條煎服。

加味甘桔湯性涼,用於治療痘症伴隨肺熱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的患者。藥材包括桔梗一錢、甘草七分、柯子皮三分、牛蒡子(炒)六分、連翹五分、薄荷一分。

托裡十補散,溫補,調氣補血,內托痘毒,五日後必用之方也。亦治一切癰疽。

高麗參(去蘆,米炒),黃耆(酒炒),當歸(各一錢),川芎,川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炙甘草(各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下。

保元湯,補,治虛弱人出痘。

炙耆,黨參(米拌炒,去蘆,各一錢),炙草(六分)

如痘灰白色,或頂陷者。加酒炒黃耆、當歸各一錢。癢則去當歸,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白話文:

托裡十補散

托裡十補散屬於溫補類藥方,具有調氣補血、內托痘毒的功效。在出痘後第五天,就應該服用此方。它也能治療各種癰疽。

成分:

  • 高麗參(去除蘆頭,用米炒製),黃耆(用酒炒製),當歸(各一錢)
  • 川芎,川厚朴,防風,桔梗,白芷,炙甘草(各五分)
  • 肉桂(去除外皮,另行燉煮,三分)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用木香湯送服。

保元湯

保元湯屬於補益類藥方,用於治療體虛之人出痘。

成分:

  • 炙黃耆,黨參(用米拌炒,去除蘆頭,各一錢)
  • 炙甘草(六分)

適應症:

  • 痘疹呈灰白色,或痘頂凹陷者。
  • 加酒炒黃耆、當歸各一錢。
  • 痘疹癢者,去除當歸,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活血湯,補,養營起痘。

當歸(一錢),川芎(四分),紅花(三分)

水煎服。

鹿耆催漿湯,補,治痘不起漿。

炙耆(一錢五分),鹿茸(酥炙,七分),香附(一錢),川山甲(炒,研,五分)

水煎。

內托散,補,治痘雖起發,以手按之。水漿即出者。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黨參(米炒,去蘆,一錢),川芎(五分),丁香(二分),糯米(五十粒),炙草(五分)

白話文:

活血湯用於滋補,可促進痘痘生長。配方包含當歸一錢、川芎四分、紅花三分,水煎服用。

鹿耆催漿湯用於滋補,治療痘痘不冒膿。配方包含炙耆一錢五分、鹿茸(酥炙,七分)、香附(一錢)、川山甲(炒研,五分),水煎服。

內托散用於滋補,治療痘痘雖已冒出,但用手按壓時膿液才會流出的情況。配方包含黃耆(酒炒,一錢五分)、黨參(米炒去蘆,一錢)、川芎(五分)、丁香(二分)、糯米(五十粒)、炙草(五分)。

快班越婢湯,溫補,治痘手足不起發。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白芍(酒炒,一錢),桂枝(六分),防風(七分),炙草(四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蟬蛻散,補微散,治痘瘡虛陷不起。

當歸(六分),川芎(三分),防風,荊芥穗,升麻(淡蜜炙),薄荷(各二錢),蟬蛻(去頭足,四隻),高麗參(米拌炒,六分),白芍(酒炒,五分),炙草(三分)

白話文:

「快班越婢湯」溫補,用來治療痘疹手腳無法發出來的症狀。藥方為: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白芍(酒炒,一錢)、桂枝(六分)、防風(七分)、炙草(四分)、生薑(一片)、紅棗(一枚)。

「蟬蛻散」補微散,用來治療痘瘡虛陷無法復原的症狀。藥方為:當歸(六分)、川芎(三分)、防風、荊芥穗、升麻(淡蜜炙)、薄荷(各二錢)、蟬蛻(去頭足,四隻)、高麗參(米拌炒,六分)、白芍(酒炒,五分)、炙草(三分)。

加味保元湯,溫補,治痘瘡漿清,腳淡倒靨。

炙耆,黨參(去蘆,米炒),白芍(酒炒),扁豆(炒杵),當歸(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木香(四分),炙草(五分)

紫草飲,補,治痘瘡黑陷,氣血虛弱不起。

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紫草,炙草(各一錢)

加糯米一百粒煎。

加味四聖飲,兼補,治痘黑陷倒陷。

黨參(米拌炒,去蘆),黃耆(酒炒,各一錢),紫草(七分),木通(八分),蟬蛻(去頭足,六隻),川芎,木香,炙草(各六分)

白話文:

加味保元湯用於溫補,適合治療痘瘡漿液清澈、腳心發白、臉色蒼白的症狀。藥材包括炙甘草、黨參(去蘆頭,用米炒)、白芍(酒炒)、扁豆(炒後研磨)、當歸(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木香(四分)、炙甘草(五分)。

紫草飲用於補益,適合治療痘瘡顏色發黑凹陷,氣血虛弱、身體無力的症狀。藥材包括黃耆(酒炒,一錢五分)、紫草、炙甘草(各一錢),再加入一百粒糯米一同煎煮。

加味四聖飲兼具補益作用,適合治療痘瘡發黑凹陷、倒陷的症狀。藥材包括黨參(用米拌炒,去蘆頭)、黃耆(酒炒,各一錢)、紫草(七分)、木通(八分)、蟬蛻(去頭足,六隻)、川芎、木香、炙甘草(各六分)。

加糯米五十粒煎。

起痘奇方,治痘不起,或倒靨,或灰白者。

童子糞(要乾結者)

用新瓦煅透存性,每一兩入冰片一分,研勻,少則服五分,多則服一錢,蜜水調下,入藥沖服亦可。

百花膏,治痘燥,痂皮濺起作痛,或痂欲落不落者。

白蜜(一小酒杯),滑石(一錢,研細末)

略用湯和勻,以鵝翎染藥,輕掃痛處,則易落無痕。

固肌湯,補,治痘發表太過,以致肌肉不密,痘痂久黏不落。

炙耆(八分),當歸(酒洗,七分),蟬蛻(去頭足,四隻),高麗參(去蘆,米炒,六分),糯米(一錢),炙草(五分)

白話文:

治療痘痘不消、或凹陷、或灰白的奇方:取乾結的童子糞,用新瓦煅燒透徹,保留其性,每兩加入冰片一分,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用蜜水調服,也可以用藥沖服。

治療痘痘乾燥、痂皮脫落疼痛,或痂皮欲掉不掉的百花膏:取一小酒杯白蜜,加入研磨成細末的滑石一錢,用少量湯水調勻,用鵝毛蘸取藥液輕輕塗抹疼痛處,即可輕鬆脫落無痕。

治療痘痘發散過度,導致肌肉不緊密,痘痂久黏不落的固肌湯:取炙甘草八分、酒洗當歸七分、去頭足的蟬蛻四隻、去蘆米炒高麗參六分、糯米一錢、炙草五分,加糯米五十粒煎服。

催漿飲,補,治空倉痘,外雖起發而內無膿漿者。

黃耆(酒炒,八分),川芎,白芷,牛子(各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當歸(一錢五分),鹿茸(酥炙),生地(酒炒,各一錢),白芍(七分),山甲(炒,三分)

水煎服二劑,即去山甲。

補氣健脾湯,溫補,治漏痘上有孔者。

高麗參(去蘆,米炒,八分),黃耆(酒炒,八分),川芎,白芷(各五分),白扁豆(炒,杵,一錢),丁香(二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淮山(炒,七分),炙甘草(四分)

白話文:

「催漿飲」具有補益作用,用於治療空倉痘,這種痘症雖然表面上發疹,但內部沒有膿漿。

方劑組成:黃耆(酒炒,八分)、川芎、白芷、牛子(各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當歸(一錢五分)、鹿茸(酥炙)、生地(酒炒,各一錢)、白芍(七分)、山甲(炒,三分)

用法:水煎服,服兩劑後即可停用山甲。

「補氣健脾湯」具有溫補作用,用於治療漏痘,這種痘症的特點是痘疹上有孔。

方劑組成:高麗參(去蘆,米炒,八分)、黃耆(酒炒,八分)、川芎、白芷(各五分)、白扁豆(炒,杵,一錢)、丁香(二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淮山(炒,七分)、炙甘草(四分)

加龍眼肉四分,去心炒蓮仁七分。

實漿飲,補,治痘色光亮,全無膿血者。看其中有起脹極大者,刺去其水。

高麗參(去蘆,米炒),黃耆(酒炒),鹿茸(酥炙),當歸(各八分),白扁豆(炒,杵),淮山(炒),白朮(飯蒸,各七分),白芷(五分),炙草(四分),山楂(六分),黃豆(二十粒)

白話文:

將龍眼肉四分、去心炒過的蓮子仁七分加入藥材,製成實漿飲,具有補益作用,可用來治療痘疹顏色光亮、完全沒有膿血的症狀。如果痘疹腫脹很大,就用針刺破放出水。藥方中還包括高麗參(去蘆,米炒)、黃耆(酒炒)、鹿茸(酥炙)、當歸(各八分)、白扁豆(炒,杵)、淮山(炒)、白朮(飯蒸,各七分)、白芷(五分)、炙草(四分)、山楂(六分)、黃豆(二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