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30)
卷二 (30)
1. 腹脹腹痛
小兒肚腹或痛或脹,雖由食積與寒涼傷脾而然,然使脾胃不虛,則腹中和暖,運化以時,何至為寒涼食積所傷。故治之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審無火症,不得妄用涼藥。無拒按堅實等症,切不可妄用攻擊之藥。慎之。
白話文:
小孩的腹部可能時常感到疼痛或脹滿,這通常是因為消化不良或因食用過冷的食物導致脾臟受損。然而,如果孩子的脾胃功能健全,腹部會感到溫暖且能正常運化食物,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冷食或積食的影響。因此,在治療上,我們應該以強健脾胃、暖胃為主要目標。在確定沒有熱性病症的情況下,不能隨便使用寒涼藥物。若沒有抗拒按壓、腹部硬實等症狀,絕對不能隨便使用具有攻擊性的藥物。請謹慎處理。
2. 腹脹腹痛列方
藿香飲,和,治腹痛。
黨參(去蘆,飯蒸),藿香(各一錢),陳皮(五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四君子加味湯,溫補,治寒滯腹痛。
黨參(米炒,去蘆),白朮(淨炒,各一錢),藿香,木香(各六分),茯苓,炙草(四分),煨姜(一片)
加味六君子湯,補去積,治腹有食積,痛而兼脹者。
白話文:
藿香飲用於治療腹痛,配方為黨參(去蘆,飯蒸)、藿香(各一錢)、陳皮(五分),加生薑一小片煎服。四君子加味湯則用於溫補治療寒滯腹痛,配方為黨參(米炒,去蘆)、白朮(淨炒,各一錢)、藿香、木香(各六分)、茯苓、炙草(四分)、煨姜(一片)。加味六君子湯用於補去積,治療腹有食積,痛而兼脹者。
黨參(去蘆,飯蒸),白朮(淨炒,各一錢),茯苓(七分),神麯(炒,八分),陳皮(四分),半夏(制,五分),木香(六分),炙草(三分)
芍藥枳實散,消微補,治小兒肚腹膨脹,或不時作痛,大人亦宜。
白朮(淨,四錢),枳實(麵煨,去瓤,二錢),赤芍,蓮仁(去心),陳皮(各一錢)
加炒香老米一錢,共研細末,量兒大小,或一錢,或一錢零,米飲調下,白湯下亦可。
白話文:
黨參去蘆頭,用飯蒸熟,白朮去雜質炒香,各用一錢,茯苓用七分,神麴炒香用八分,陳皮用四分,半夏制好用五分,木香用六分,炙甘草用三分,這是芍藥枳實散,能消食化積,補脾健胃,適合治療小兒肚子脹氣或時常疼痛,大人也適用。
白朮去雜質用四錢,枳實去皮瓤,用麵粉煨熟用二錢,赤芍、蓮子去心、陳皮各用一錢,再加炒香的老米一錢,一起研磨成細粉,根據孩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一錢或一錢零,用米湯或白開水送服。
3. 疳症
小兒疳疾,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凡疳在內者,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者,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其症不一,治亦多方。而有驗有不驗,竟有過服寒涼克伐之劑而斃者,故不可不慎。
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然。在小兒為疳疾,在大人則為癆瘵,宜兼調補脾胃為要。
白話文:
小孩得疳疾,都是因為生病後脾胃虛弱,或者用藥過度,導致脾胃無法消化吸收乳汁食物,體內津液流失,虛火妄動。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受到六淫七情侵襲,飲食起居不當,導致小孩染病。
如果疳疾在內,就會出現眼睛腫脹、肚子脹滿、拉肚子、大便呈青白色、身體逐漸消瘦等症狀。如果疳疾在外,就會出現鼻下紅腫潰爛、經常揉鼻子耳朵、四肢長瘡等症狀。
疳疾的症狀不盡相同,治療方法也很多。有些方法有效,有些方法無效,甚至有些病人因為服用過多寒涼藥物而死亡,所以不可不慎。
疳,指的是乾燥。因為脾胃的津液乾燥而導致這種病症。在小孩身上稱為疳疾,在成年人身上則稱為癆瘵,治療時應當兼顧調補脾胃。
4. 疳症列方
治疳疾藥
皮硝(三錢),苦杏仁(二錢),生梔子(七個),真頭道酒糟(一兩),蔥頭(七個,每個約長一寸),白灰面(三錢),大紅棗(去核,七個)
共入石臼內,搗爛成泥,用白布二塊,約寬五寸,將藥在布上攤勻,一貼肚臍,一貼背後,正對肚臍之處,用帶捆好,貼三日肉見青色即愈。如未見青,再換藥一次,無有不效。
治疳奇方
羊尿脬(六七隻,吹脹陰乾),頂上汾酒(一瓶)
將汾酒灌入尿脬內,用線紮緊,掛小兒心口胃脘之間。症重者,不過數時,其酒自然消減,必須秤准方知減否。如減再換一個,入酒掛上,換至數個,酒不消減即愈。無汾酒用好燒酒亦可。
白話文:
治疳疾的藥方是用皮硝、苦杏仁、梔子、酒糟、蔥頭、白灰面和大紅棗,搗爛成泥,分別貼在肚臍和背後,用帶子捆好,連續貼三天,如果看到皮膚變青就表示好了。如果沒有變青,再換一次藥,保證有效。
治疳奇方是用羊的膀胱吹脹陰乾,灌入汾酒,用線扎緊,掛在小孩的心口胃脘之間。症狀嚴重者,酒會在短時間內自然減少,必須秤一下才知道減了多少。如果減了,就再換一個膀胱,灌入酒掛上,一直換到酒不減少就表示好了。沒有汾酒可以用好的燒酒代替。
消疳散,和,治疳積眼。
雄黃(二分),石決明(煅,一錢五分),海螵蛸(煅去殼,五分),正辰砂(一分),滑石(五分),蘆甘石(童便泡一日一夜,燒透,以能浮水為度,五分)
共研細末,加冰片五釐再研,量兒大小,或三四分,或五六分,用不落水雞肝一副,竹刀切破,上開下連,摻藥在內,線紮好,加淘米水入砂灌煮熟,連湯食盡,神效之至。
白話文:
消疳散,治疳積眼
這是一個治療疳積眼的中醫方劑,名為「消疳散」。
藥材:
- 雄黃(二分)
- 石決明(煅燒,一錢五分)
- 海螵蛸(煅燒去殼,五分)
- 正辰砂(一分)
- 滑石(五分)
- 蘆甘石(童便浸泡一日一夜,燒透,以能浮於水為度,五分)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冰片五釐繼續研磨。
服用方法:
根據孩子的年齡,取用藥粉三四分或五六分,用雞肝一副(不落水雞肝),用竹刀切開,將藥粉放入雞肝內,用線紮好。將雞肝放入淘米水中,用砂鍋煮熟,連湯吃下,效果極佳。
5. 疹症
凡出疹皆由胎毒蘊於脾肺,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一時傳染,大小相似,未有不因天行癘氣而發者。總之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脾肺受之。其為症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紅,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噁心嘔噦,或以手掐面目唇鼻,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毒留於中,庶無他患。
疹將出,其面必赤,中指冷而多嗽,大熱五六日,而後遍身見紅點,此所以異於出痘與傷寒。疹與痘不同,痘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始終不妨於食,而全賴水穀為主,所以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治痘者不可不顧脾腎。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多不能食。
白話文:
疹子都是因為胎毒積聚在脾肺,並在皮膚、肌肉之間發作而起的。這種病症很容易傳染,患者的症狀也大多相似,幾乎沒有不是因為流行病氣而發病的。總而言之,君相二火(心火與命門火)過於旺盛,灼傷了脾肺,才會導致這種病症。患者通常會出現咳嗽、打噴嚏、面部腫脹、腮幫子發紅、眼皮浮腫、眼淚汪汪、流鼻涕、打哈欠、胸悶煩躁、忽冷忽熱、手腳略微冰冷、夜裡睡覺驚恐不安、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會用手抓撓面部、嘴唇、鼻子,這些都是要出疹子的徵兆。最好及時服用解毒散等藥物,將毒素驅除,避免留下後遺症。
疹子將要發作時,患者的臉會發紅,中指會冰冷,咳嗽頻繁,發熱持續五到六天,然後全身會出現紅色小疹子,這與出痘痘和傷寒不同。疹子與痘痘不同,痘痘源於肝腎,出自中焦和下焦,始終不會影響食慾,而且主要依靠水穀精華,所以能吃就預示著吉兆,不能吃就預示著凶兆。治療痘痘一定要注意脾腎。疹子的毒素則是由於外邪入侵,未能及時清除,而侵犯了脾肺,病症主要在上焦和中焦,患者大多食慾不振。
治疹者宜解散火邪,則自能食。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孔俱干,待收完,毒輕者,清涕即來,當思飲食,不必服藥。如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清涕復出,方可無慮。疹與麻癍同類,疹則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
癍則無粒,惟紅紫成片,如雲如錦者是也。俱是火邪,治宜解散。疹毒須假嗽多而散,故疹後旬日之內,尚宜有嗽,切不可見嗽而治嗽。至於泄瀉,嘔吐,腹痛,亦是疹毒使然,不得妄用補澀之藥。宜謹避風寒,忌雞,魚,炙,煿,鹽,醋,五辛,並生果之物,以免逼毒入里。
疹後瀉痢,須細審虛實,亦間有過服寒涼而將成慢脾者,當急溫補,不可執一不通,以致不救。
白話文:
治療疹子,應該要散去火邪,這樣就能自己恢復食慾。疹子出現兩三天後,鼻子一定會乾燥,等疹子收完,毒性輕的,就會流出鼻涕,這時應該想吃東西,不用吃藥。如果鼻涕流得晚,不想吃東西,就需要清肺解毒,一定要等鼻涕再次流出來,才能放心。疹子和麻疹、癍疹是同類,疹子大的像蘇子,中等大小的像芥子,小的像蠶子,成粒成片都是疹子。麻疹最細碎,像蚊子叮咬的痕迹,模糊一片。
癍疹沒有顆粒,只有紅紫色的一片,像雲彩像錦緞。這些都是火邪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以解散為主。疹毒需要藉助咳嗽來散去,所以疹子退了十天之內,還應該會咳嗽,千萬不要看到咳嗽就治療咳嗽。至於腹瀉、嘔吐、腹痛,也是疹毒造成的,不要亂用補澀的藥物。應該謹慎避風寒,忌食雞肉、魚肉、烤炙的食物、鹽、醋、五辛以及生果,以免逼毒入內。
疹子退了之後腹瀉或痢疾,需要仔細辨別虛實,也有可能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虛寒,應該要及時溫補,不要固執地只用寒涼藥物,導致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