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8)

1. 小兒科

(內載各方乃係為飲乳小孩而設,若四五歲以上藥味則宜略重。惟大黃黃連附子乾薑肉桂、等藥須斟酌)

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即內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寒熱疳癇而已。蓋外感者。必有外症,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必有里症,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症,如熱渴,燥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症,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之類是也。

四者之外,尤當辨其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形色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觀其形色,審其病情,若果有實邪,果有火症,不得不暫為治標。治標之法,及病則已,切不可妄為攻擊消耗。小兒以柔嫩之體,血氣未育,臟腑甚脆,略受傷殘,即痿敗而不可救。

慎之。小兒疾痛疴癢,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且以嬌嫩之體,易虛易實,藥一過分,變幻百出,即危在頃刻矣。凡小兒有病,自一二歲至十二三歲,全恃父母細心看理,方能知真。其虛實寒熱,庶不至誤。有一等父母,姑息之深,飽暖失宜,果物恣食,或畏苦廢藥,或求速雜投,為害亦不淺。

小兒一切雜症,與大人同治,惟藥味較輕耳。至於大黃、朴硝等藥,非萬不得已,切不可用。

2. 發熱

凡小兒平日無病,陡然發熱,乃是外感風寒。外感之症,其至甚速。若熱由內生,其來必緩。察其絕無表症,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三陰,筋骨肌肉之間,即是內熱之症。但熱有虛實。實熱者,面赤氣粗,口燥唇瘡,作渴,喜冷飲水,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聲洪,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此其邪氣有餘,可清可散。

虛熱者,面色清白,氣怯神倦,恍惚軟弱,口鼻微冷,不喜寒涼,飲湯安靜,泄瀉多尿,嘔惡驚惕,上盛下泄,抱而喜按,乍涼乍溫,夜則虛汗,睡則露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此其正氣不足,最宜調補。切不可妄用寒涼,及消散克伐等劑。小兒發熱,服表散藥不退,如別無癰毒疳積,而耳後紅筋燦然,及眼如包淚,手指尖冷者,必是痘疹。飲食內傷,本無發熱。

蓋飲食傷臟,不過為脹,為痛,為吐瀉,安得有肌表之症。惟傷風夾食者有之。傷食久而成疳者有之。其熱之來,亦有漸,不可不辨。

3. 發熱列方

紫蘇飲,散,治傷風,身體發熱憎寒,嚏涕鼻塞聲重。凡陡然發熱者,即宜服此方,或服鉤藤飲,最穩。

紫蘇,黨參(去蘆,飯蒸,各一錢),桔梗(八分),半夏(制),防風(各七分),川芎(六分),陳皮(五分),甘草(四分)

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如服後尚有餘熱未清,摘生竹葉二十片,煎服。

鉤藤飲,散,治感冒,兼肝風內動。

黨參(去蘆),防風(各一錢),蟬蛻(去頭足,四隻),鉤藤(一錢五分),荊芥(六分),竹葉(十片),陳皮(四分),甘草(二分)

如有痰,加竹黃一錢一分。

生犀散,涼,治心經風熱。

柴胡葛根(各一錢),犀角鎊(三分),地骨皮白芍(酒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柴胡飲,涼補,治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

黨參(去蘆),柴胡(各六分),白芍(酒炒),黃芩(各八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

柴苓竹葉飲,涼,治壯熱往來。

柴胡,麥冬(去心),黨參(去蘆),赤茯苓(各六分),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加生竹葉五片煎。

人參黃連飲,寒,治心經蘊熱煩躁者。

黨參(去蘆一錢),生地,麥冬(去心,各七分),黃連(四分),竹葉(十片),炙草(三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黃芩芍藥湯,寒,治伏火熱症。

白芍(酒炒),黃芩(各一錢),山梔(炒黑,杵,六分),丹皮(七分),甘草(一錢)

地骨皮飲,涼補,治晝靜夜熱。

生地(一錢),沙參(八分),丹皮(六分),地骨皮(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白芍(酒炒,各七分),甘草(四分)

四物加天麻鉤藤湯,兼補,治肝經血虛,生風而熱。

熟地(一錢),當歸,天麻,白芍(酒炒,各七分),川芎(五分),鉤藤(一錢)

參耆四物湯,補,治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黨參(去蘆,飯蒸,八分),炙耆,當歸,白芍(酒炒,各七分),熟地(一錢),川芎(五分)

四君子加味湯,補,治陽虛而熱者。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炙耆,茯苓(各一錢),炙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

參桂飲,熱補,治隔陽熱症,口燥舌焦者。

熟地(二錢),黨參(去蘆,米炒,七分),肉桂(去皮,另燉,二分),澤瀉(鹽水炒),白芍(酒炒),淮山(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