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8)

1. 小兒科

(內載各方乃係為飲乳小孩而設,若四五歲以上藥味則宜略重。惟大黃、黃連、附子、乾薑、肉桂、等藥須斟酌)

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即內傷飲食,及驚風吐瀉,寒熱疳癇而已。蓋外感者。必有外症,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必有里症,如吐瀉,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症,如熱渴,燥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寒症,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之類是也。

白話文:

小孩的病,不是外感風寒,就是內傷飲食,或是驚風吐瀉,寒熱疳癇。外感者,一定有外在症狀,比如發熱、頭痛、肌肉緊繃、無汗,或因風而抽搐痙攣。內傷者,一定有內在症狀,比如吐瀉、腹痛、腹脹、驚風、積食。熱症者,一定有熱症狀,比如口渴、燥熱煩躁、便秘、癰瘡。寒症者,一定有寒症狀,比如怕冷、吐瀉、無發熱無煩躁、噁心喜暖。

四者之外,尤當辨其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形色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柔弱者有異。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觀其形色,審其病情,若果有實邪,果有火症,不得不暫為治標。治標之法,及病則已,切不可妄為攻擊消耗。小兒以柔嫩之體,血氣未育,臟腑甚脆,略受傷殘,即痿敗而不可救。

慎之。小兒疾痛疴癢,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且以嬌嫩之體,易虛易實,藥一過分,變幻百出,即危在頃刻矣。凡小兒有病,自一二歲至十二三歲,全恃父母細心看理,方能知真。其虛實寒熱,庶不至誤。有一等父母,姑息之深,飽暖失宜,果物恣食,或畏苦廢藥,或求速雜投,為害亦不淺。

小兒一切雜症,與大人同治,惟藥味較輕耳。至於大黃、朴硝等藥,非萬不得已,切不可用。

白話文:

除了這四種基本的辨別方法外,還需進一步區分虛實兩種狀況,包括聲音和外觀的虛實。比如,身體強壯的人與柔弱的人有所不同;聲音洪亮的人與聲音微弱的人也有所不同;外觀紅潤的人與面色蒼白的人也有差異。觀察一個人的外觀,並分析他們的病情,如果確有實邪或火症存在,則必須先針對主要症狀進行治療,但切記不可胡亂攻擊或消耗患者。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的身體柔嫩,血液和氣血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內臟非常脆弱,稍有傷害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無法恢復。

請謹慎處理。小孩子生病時,無法自己表達痛苦,周圍的人也無法替他們說話。而且,小孩子身體嬌嫩,很容易從虛轉實或從實轉虛,藥物使用一旦過度,可能會引發各種變化,危機隨時都可能發生。對小孩子來說,從一兩歲到十二三歲,全靠父母細心照顧才能分辨真實病情,避免錯誤診斷。有些父母溺愛孩子,飲食無度,放任孩子食用大量水果,或是害怕苦藥而不願給孩子服藥,或者急功近利地亂投藥物,這種做法也同樣有害。

小孩子遇到各種病症,可以與成人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只是藥物的劑量會比較輕。特別是大黃、芒硝等藥物,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不可輕易使用。

2. 發熱

凡小兒平日無病,陡然發熱,乃是外感風寒。外感之症,其至甚速。若熱由內生,其來必緩。察其絕無表症,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三陰,筋骨肌肉之間,即是內熱之症。但熱有虛實。實熱者,面赤氣粗,口燥唇瘡,作渴,喜冷飲水,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聲洪,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此其邪氣有餘,可清可散。

虛熱者,面色清白,氣怯神倦,恍惚軟弱,口鼻微冷,不喜寒涼,飲湯安靜,泄瀉多尿,嘔惡驚惕,上盛下泄,抱而喜按,乍涼乍溫,夜則虛汗,睡則露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此其正氣不足,最宜調補。切不可妄用寒涼,及消散克伐等劑。小兒發熱,服表散藥不退,如別無癰毒疳積,而耳後紅筋燦然,及眼如包淚,手指尖冷者,必是痘疹。飲食內傷,本無發熱。

白話文:

小孩子平常沒病,突然發燒,就是外感風寒。外感引起的疾病,發病速度很快。如果是內熱引起的,發病速度就比較慢。如果孩子沒有外感症狀,而發熱是發生在臟腑、七竅、三焦、三陰、筋骨肌肉之間,那就是內熱。不過內熱分虛實兩種。實熱的孩子,臉色發紅、呼吸粗重、口乾唇裂、口渴、喜歡喝冷水、大小便困難,或者掀開衣服露出身體、煩躁哭鬧、聲音洪亮、伸直身體躺著、睡覺不露眼睛、手腳指頭熱。這種情況是邪氣過盛,可以用清熱散寒的藥物治療。虛熱的孩子,面色蒼白、氣虛神疲、精神恍惚、身體軟弱、口鼻微涼、不喜歡寒涼、喝湯後安靜、腹瀉尿多、嘔吐驚嚇、上熱下寒、抱著時喜歡按壓、身體忽冷忽熱、晚上出虛汗、睡覺露眼睛、蜷縮著身體睡覺、手腳指頭冷。這種情況是正氣不足,最需要調補。千萬不要隨便使用寒涼或消散克伐的藥物。小孩子發燒,服用表散藥物沒有退燒,如果沒有其他癰毒疳積的症狀,但耳後有紅筋明顯、眼睛像要流淚、手指尖冷,就一定是出疹子了。飲食內傷,本來不會發燒。

蓋飲食傷臟,不過為脹,為痛,為吐瀉,安得有肌表之症。惟傷風夾食者有之。傷食久而成疳者有之。其熱之來,亦有漸,不可不辨。

白話文:

飲食如果傷害了內臟,通常只會導致腹脹、疼痛或嘔吐、拉肚子等症狀,並不會出現肌表(皮膚)的症狀。但有可能會同時受到風邪和飲食影響。也有可能因為長期消化不良而導致疳疾。熱症的產生也可能是一個漸進過程,這點是必須要分辨清楚的。

3. 發熱列方

紫蘇飲,散,治傷風,身體發熱憎寒,嚏涕鼻塞聲重。凡陡然發熱者,即宜服此方,或服鉤藤飲,最穩。

紫蘇,黨參(去蘆,飯蒸,各一錢),桔梗(八分),半夏(制),防風(各七分),川芎(六分),陳皮(五分),甘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如服後尚有餘熱未清,摘生竹葉二十片,煎服。

白話文:

紫蘇飲能散寒解表,適用於傷風引起的發熱、怕冷、打噴嚏、流鼻涕、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突然發熱的人,應該立即服用這個方子,或者服用鉤藤飲,效果最好。

紫蘇、黨參(去蘆頭,用飯蒸,各一錢)、桔梗(八分)、半夏(制)、防風(各七分)、川芎(六分)、陳皮(五分)、甘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服。如果服藥後還有餘熱未退,可以再取生竹葉二十片煎服。

鉤藤飲,散,治感冒,兼肝風內動。

黨參(去蘆),防風(各一錢),蟬蛻(去頭足,四隻),鉤藤(一錢五分),荊芥(六分),竹葉(十片),陳皮(四分),甘草(二分)

如有痰,加竹黃一錢一分。

生犀散,涼,治心經風熱。

柴胡,葛根(各一錢),犀角鎊(三分),地骨皮,白芍(酒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鉤藤飲,適用於治療感冒,同時兼治肝風內動。配方包括黨參、防風、蟬蛻、鉤藤、荊芥、竹葉、陳皮、甘草。若有痰,可加竹黃。生犀散,性質寒涼,用於治療心經風熱。配方包括柴胡、葛根、犀角、地骨皮、白芍、甘草。

柴胡飲,涼補,治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

黨參(去蘆),柴胡(各六分),白芍(酒炒),黃芩(各八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

柴苓竹葉飲,涼,治壯熱往來。

柴胡,麥冬(去心),黨參(去蘆),赤茯苓(各六分),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加生竹葉五片煎。

人參黃連飲,寒,治心經蘊熱煩躁者。

白話文:

柴胡飲屬於涼補類藥方,可以治療肌肉發熱、蒸騰發熱、體內積熱,或出汗後餘熱未退等症狀。

方劑組成:黨參(去蘆頭)、柴胡(各六分)、白芍(酒炒)、黃芩(各八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

柴苓竹葉飲性涼,用於治療發熱反覆、時冷時熱的症狀。

方劑組成:柴胡、麥冬(去心)、黨參(去蘆頭)、赤茯苓(各六分)、黃芩(一錢)、甘草(五分),再加入生竹葉五片一同煎煮。

人參黃連飲性寒,用於治療心經積熱、心煩意燥的症狀。

黨參(去蘆一錢),生地,麥冬(去心,各七分),黃連(四分),竹葉(十片),炙草(三分)

加生薑一小片煎。

黃芩芍藥湯,寒,治伏火熱症。

白芍(酒炒),黃芩(各一錢),山梔(炒黑,杵,六分),丹皮(七分),甘草(一錢)

地骨皮飲,涼補,治晝靜夜熱。

生地(一錢),沙參(八分),丹皮(六分),地骨皮(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白芍(酒炒,各七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黨參去蘆一錢,生地、麥冬去心各七分,黃連四分,竹葉十片,炙草三分,加生薑一小片煎服。這是黃芩芍藥湯,性寒,治伏火熱症。

白芍酒炒、黃芩各一錢,山梔炒黑、杵碎六分,丹皮七分,甘草一錢。這是地骨皮飲,性涼補,治晝靜夜熱。

生地一錢,沙參八分,丹皮六分,地骨皮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白芍酒炒各七分,甘草四分。

四物加天麻鉤藤湯,兼補,治肝經血虛,生風而熱。

熟地(一錢),當歸,天麻,白芍(酒炒,各七分),川芎(五分),鉤藤(一錢)

參耆四物湯,補,治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

黨參(去蘆,飯蒸,八分),炙耆,當歸,白芍(酒炒,各七分),熟地(一錢),川芎(五分)

四君子加味湯,補,治陽虛而熱者。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炙耆,茯苓(各一錢),炙草(四分)

白話文:

四物加天麻鉤藤湯適合血虛生風而熱的患者,用熟地一錢、當歸、天麻、白芍(酒炒)各七分、川芎五分、鉤藤一錢。參耆四物湯則用於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的病人,用黨參(去蘆,飯蒸)八分、炙耆、當歸、白芍(酒炒)各七分、熟地一錢、川芎五分。四君子加味湯適用於陽虛而熱者,用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炙耆、茯苓各一錢,炙草四分。

加生薑一小片,紅棗一枚煎。

參桂飲,熱補,治隔陽熱症,口燥舌焦者。

熟地(二錢),黨參(去蘆,米炒,七分),肉桂(去皮,另燉,二分),澤瀉(鹽水炒),白芍(酒炒),淮山(各一錢)

白話文:

加一片薑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參桂飲是一種溫熱補益的方劑,適合治療隔陽熱症,症狀包括口乾舌燥。藥材包括熟地兩錢、黨參去蘆米炒七分、肉桂去皮另燉二分、澤瀉鹽水炒、白芍酒炒、淮山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