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耳鼻

凡耳之聾閉,若由諸經之火,壅塞清道而然者。其症必哄哄熇熇,或脹悶,或煩熱,或兼頭面紅赤。清其火而閉自開。至於肝膽氣逆,風寒外感,挖損震傷,年老病後,皆能致病,治法多端。惟鼻病只有外感與內傷二者而已。

白話文:

凡是耳朵的聽力減退或是堵塞的情況,如果是因為身體各經絡的火氣過旺,阻塞了清道(即耳朵)所導致的。這種情況下,會有耳鳴、耳內脹悶、煩熱的感覺,甚至臉部和頭部會泛紅。只要清除掉體內的火氣,堵塞自然就會解除。然而,肝膽氣逆、風寒外感、挖傷或是震傷耳朵、年老體衰或是疾病康復後,也都能導致耳朵的問題,因此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

至於鼻子的毛病,主要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而已。外感指的是因外部環境因素,如天氣變化、病毒侵襲等引發的鼻病;內傷則指因體內狀況,如長期熬夜、飲食不當等因素造成的鼻病。

2. 耳症列方

清化飲,涼,治內火上炎耳閉。

生地,茯苓(各二錢),黃芩(一錢),麥冬(去心),白芍(酒炒),丹皮,石斛(各一錢五分)

柴胡清肝飲,涼,治怒動肝火而耳閉。

柴胡,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黑梔,連翹,黃芩(各一錢),甘草(七分)

地黃湯,補,治腎虛耳聾。腎虛耳響其聲小,與火熱上炎肝氣內動者不同。

熟地(四錢),淮山(炒),杞子,茯苓(各二錢),萸肉(一錢五分),絲餅(三錢)

如腎有邪火,則去杞子、絲餅,加澤瀉一錢五分,黃芩、知母各一錢。

耳聾外治方

真磁石(一粒,如豆大),川山甲(二分,炙研末)

用綿少許,撒藥末其上,實包磁石塞耳,口內含生鐵一塊,如聞風雨之聲即通。

白龍散,治耳有膿水不幹。

枯礬(四分),龍骨(一錢五分)

共研末,先用綿杖攪淨膿水,然後將藥少許吹入,日二三次。又方亦將綿杖攪淨,取菖蒲根,水洗去坭,搗汁一杯,灌入浸洗,數次即愈。

燒酒洗方,治耳被挖傷,內常濕而不幹者。

用三熬燒酒,灌入耳內,浸洗數次即干。

白話文:

[耳病治療方]

【清化飲】:性質涼,用於治療因體內火氣旺盛導致的耳朵堵塞。

配方包含:生地、茯苓(各約7.5克)、黃芩(約3.75克)、麥冬(去除中心部分)、白芍(用酒炒過)、丹皮、石斛(各約5.625克)。

【柴胡清肝飲】:性質涼,適用於因憤怒引起肝火上升,導致耳朵堵塞的情況。

配方為:柴胡、白芍(用酒炒過,各約5.625克)、黑梔、連翹、黃芩(各約3.75克)、甘草(約2.1克)。

【地黃湯】:屬滋補類,適用於腎虛導致的聽力下降。腎虛導致的耳鳴聲音較小,與因肝氣內動和火熱上炎導致的不同。

配方包括:熟地(約16克)、炒過的淮山、枸杞子、茯苓(各約7.5克)、萸肉(約5.625克)、絲餅(約10克)。

如果腎臟有異常火氣,應去除枸杞子和絲餅,加入澤瀉(約5.625克)、黃芩、知母(各約3.75克)。

【耳聾外部治療方】

使用真磁石(一顆,大小如豆)、川山甲(約0.6克,炒制後磨成粉)

用少量棉花,將藥粉撒在上面,確實包覆住磁石塞進耳朵,同時口中含一塊生鐵,若能聽到風雨的聲音,表示已經通暢。

【白龍散】:適用於耳朵有膿水久不乾涸的情況。

配方為:枯礬(約1.6克)、龍骨(約6.25克)

共同研磨成粉末,先用棉棒清理掉膿水,然後將少許藥粉吹入耳中,每日二至三次。另一種方法是用棉棒清理後,取菖蒲根,用水清洗去掉泥土,搗碎成汁一杯,倒入耳中浸泡清洗,多次後即可痊癒。

【燒酒洗方】:適用於耳朵被挖掘傷害,內部經常潮濕不乾的情形。

使用濃烈的燒酒,倒入耳內,浸泡清洗幾次後即可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