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21)
卷二 (21)
1. 濁症淋症
濁有赤白之分,並有便濁精濁之異。赤濁者熱勝於濕,白濁者濕勝於熱。便濁色似米泔水,精濁便後如膠黏之有絲。此病較淋症頗輕。若淋之為病,古人別為勞、膏、石、氣、血五種。膏淋則溺出如膏。勞淋每從勞後而得。石淋則溺如砂石,痛不易出。氣淋則氣滯不通,臍下悶痛。
血淋則瘀血停蓄,莖中刺痛。此皆為熱結膀胱所致。治之者當辨人有強弱,病有新久,用藥庶不至誤。又云:溺出帶赤色為赤濁。鮮紅色不痛者為尿血。血來而痛者為血淋。精濁則是因相火妄動,久而痛澀俱去,均宜用寧心固腎等藥方合。
白話文:
[混濁症與淋症]
混濁症有紅色和白色兩種,還可細分為排泄物混濁和精液混濁。紅色混濁是因為體內熱度高過濕度,而白色混濁則是濕度高過熱度。排泄物混濁的顏色類似米湯,精液混濁在排泄後會呈現膠狀且有絲狀物。這種病比淋症要輕一些。
至於淋症,古人在診斷時將其分為勞淋、膏淋、石淋、氣淋和血淋五種。膏淋的特徵是排尿如脂膏。勞淋通常在勞累後發作。石淋則排尿像砂石,疼痛難忍。氣淋是氣滯不通導致,會感到下腹悶痛。
血淋是因為瘀血在體內積聚,造成尿道刺痛。這些都是因為熱度在膀胱凝結所致。治療時,應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病情的新舊程度來選擇適當的藥物,以免出現誤診誤治的情況。
另外,排尿時帶有紅色的現象稱為紅色混濁。若是鮮紅色且無痛感,則為尿血。若是血液伴隨疼痛排出,則為血淋。精液混濁通常是因為體內虛火旺盛,長期下來,疼痛和燒灼感都會消失,這時應使用安神固腎的藥物進行治療。]
2. 濁症列方
加味二陳湯,涼,治濁病初起,宜導其濕。
陳皮(一錢),白朮(淨,二錢),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黃柏,萆薢(各一錢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七分)
如赤濁加丹參二錢。體質寒者,去黃柏。病頗久者,當服固劑。
清心蓮子飲,涼,治赤濁屬熱者。
炙耆(八分),黨參(去蘆),茯苓,石菖蒲(各一錢),遠志(去心,五分),石蓮(淨仁,杵去心,一錢),麥冬(去心),川地骨,黃芩,車前,甘草(各一錢五分)
分清飲,涼,治心移熱膀胱而為赤濁,並治諸淋症。
丹參,車前(各一錢五分),黃柏(五分),川萆薢(三錢),白朮(淨),茯苓(各一錢),石蓮(淨仁,去心,七分),石菖蒲(五分)
固精丸,和澀,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小便無度,並效。
牡蠣(煅),絲餅,韭子,桑螵蛸(煅),北味,龍骨(煅),茯苓,白石脂(煅)
等分為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萆薢分清飲,溫,治真元不固,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利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症。
川萆薢,益智仁(鹽水炒),烏藥,白茯苓,石菖蒲(各一錢五分),甘草梢(一錢)
加鹽少許煎。
菟絲丸,補,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元不固,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尿有餘瀝。
菟絲餅(二兩五錢),石蓮仁(去心,六錢),白茯苓(一兩五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鎖精丸,溫,治白濁白帶,小便頻數。
破故紙,白茯苓,五味子(炒,各六錢),青鹽(三錢)
研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淡鹽湯下。
芡實杞子湯,補澀,治精濁。
熟地(三錢),淮山(炒,二錢),杞子,石蓮仁(去心,杵),芡實(杵,各一錢五分),蓮鬚,牡蠣(煅,各一錢),白茯苓(一錢五分),茯神(一錢)
水煎好,另以椿根、萹蓄、煎汁,入藥再煎服。如熱,加黃連六分。寒,加益智仁一錢五分。滯,加烏藥一錢五分。
四君子加遠志湯,補,治心虛白濁頗久者。
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白朮(淨,二錢),遠志(去心,五分),炙草(七分)
金櫻膏,溫補,治虛勞遺精白濁。
黨參(去蘆,米炒),山藥(各二兩),益智仁(鹽水炒,一兩),桑螵蛸(瓦焙燥,二兩),薏仁(炒),萸肉(各四兩),川杜仲(鹽水炒,一兩),枸杞子,芡實(杵,各一兩五錢),青鹽(三錢)
水煎去渣,熬成膏,以金櫻膏對半和勻,每服三四匙,空心白湯調下。
水陸二仙丹,澀微補,治精脫腎虛,白濁,與補陰藥同服,更效。
芡實(四兩)
研末,同金櫻膏四兩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
加味附桂地黃湯,熱補,治命門火衰,以致敗精為濁。
熟地(三錢),淮山(炒),茯苓(各二錢),絲餅(四錢),萸肉,車前(各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丹皮(各一錢),附子(制八分),肉桂(去皮,另燉,四分)
白話文:
【濁症列方】
-
加味二陳湯:此方偏涼,適用於濁症初發,有助於排除濕氣。
-
成份:陳皮(3克)、白朮(淨,6克)、蒼朮(米泔水浸泡)、半夏(製過)、黃柏、萆薢(各4.5克)、茯苓(9克)、甘草(2.1克)
-
如有血色濁症,則加用丹參6克。體質偏寒者,應去掉黃柏。若病症已持續一段時間,應轉換服用固本之藥。
-
清心蓮子飲:此方偏涼,適用於因熱引起的血色濁症。
-
成份:炙耆(2.4克)、黨參(去蘆)、茯苓、石菖蒲(各3克)、遠志(去心,1.5克)、石蓮(淨仁,搗去心,3克)、麥冬(去心)、川地骨、黃芩、車前、甘草(各4.5克)
-
分清飲:此方偏涼,適用於心臟熱氣移至膀胱而導致血色濁症,亦適用於各種尿路問題。
-
成份:丹參、車前(各4.5克)、黃柏(1.5克)、川萆薢(9克)、白朮(淨)、茯苓(各3克)、石蓮(淨仁,去心,2.1克)、石菖蒲(1.5克)
-
固精丸:此方具收斂作用,適用於下體虛弱損耗,小便失禁且混濁如脂。
-
成份:牡蠣(煅)、絲餅、韭子、桑螵蛸(煅)、北味、龍骨(煅)、茯苓、白石脂(煅)
-
將上述藥材等量研磨成粉,用酒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6克,用淡鹽湯送服。
-
萆薢分清飲:此方偏溫,適用於根本不穩,下焦虛寒,或服用過多寒涼利尿藥物後,小便混濁無度,狀似濃稠物。
-
成份:川萆薢、益智仁(鹽水炒)、烏藥、白茯苓、石菖蒲(各4.5克)、甘草梢(3克)
-
煮藥時加入少量鹽。
-
菟絲丸:此方具有滋補作用,適用於過度思考,心腎虛弱,根本不穩,小便混濁,夜間頻繁排泄,尿後仍有殘留。
-
成份:菟絲餅(75克)、石蓮仁(去心,18克)、白茯苓(45克)
-
研磨成粉,用酒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6克,用淡鹽湯送服。
-
鎖精丸:此方偏溫,適用於白濁、白帶以及頻繁小便。
-
成份:破故紙、白茯苓、五味子(炒)、青鹽(分別為18克、18克、9克)
-
研磨成粉,用酒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6克,用淡鹽湯送服。
-
芡實杞子湯:此方具補澀作用,適用於精液混濁。
-
成份:熟地(9克)、淮山(炒,6克)、杞子、石蓮仁(去心,搗碎)、芡實(搗碎)、蓮鬚、牡蠣(煅,各3克)、白茯苓(4.5克)、茯神(3克)
-
水煎藥材後,另取椿根、萹蓄煎汁,加入藥汁中再煎,然後服用。如伴有熱象,可加黃連1.8克;如體質偏寒,可加益智仁4.5克;如有滯塞感,可加烏藥4.5克。
-
四君子加遠志湯:此方具有滋補作用,適用於心臟虛弱,長期白濁症。
-
成份: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4.5克)、白朮(淨,6克)、遠志(去心,1.5克)、炙草(2.1克)
-
金櫻膏:此方偏溫補,適用於虛弱導致的早洩及白濁症。
-
成份:黨參(去蘆,米炒)、山藥(各60克)、益智仁(鹽水炒,30克)、桑螵蛸(瓦焙乾燥,60克)、薏仁(炒)、萸肉(各120克)、川杜仲(鹽水炒,30克)、枸杞子、芡實(搗碎,各45克)、青鹽(9克)
-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去渣,熬成膏狀,與金櫻膏對半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大茶匙至兩茶匙,空腹時用開水調服。
-
水陸二仙丹:此方偏收斂微補,適用於精液流失、腎虛、白濁,與滋補陰性藥物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
成份:芡實(120克)
-
將芡實研磨成粉,與金櫻膏120克混合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9克,用淡鹽湯送服。
-
加味附桂地黃湯:此方偏熱補,適用於命門火衰,導致精液混濁。
-
成份:熟地(9克)、淮山(炒)、茯苓(各6克)、絲餅(12克)、萸肉、車前(各4.5克)、澤瀉(鹽水炒)、丹皮(各3克)、附子(製,2.4克)、肉桂(去皮,單獨燉,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