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

2. 嘔吐

此症必有所因,因寒滯者,腹多疼痛。因食滯者,胸多脹滿。因氣逆者,脹連脅肋。因火鬱者,渴而躁熱。因痰飲者,必先渴水。因風邪者,每兼發熱。若無此諸症,悉屬胃虛。王太僕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即此二語,可辨寒熱。

白話文:

這病症必定有其原因,如果是由寒冷導致的,腹部會多有疼痛。如果是由食物積滯引起的,胸部會多有脹滿感。如果是由氣逆造成的,脹痛會連到脅肋。如果是由火鬱引發的,人會覺得口渴且煩躁發熱。如果是由痰飲所致,一定會先感到口渴想喝水。如果是由風邪引起的,通常會伴有發熱。如果沒有以上這些症狀,則大部分屬於胃虛的問題。王太僕曾說:食物無法吞下,是因為有火(熱)在胃。食物吞下後又反吐出來,是因為胃中無火(熱)。從這兩句話,就可以分辨病情的寒熱性質。

3. 嘔吐列方(勿混作翻胃治)

二陳湯,和,治脾胃不和而嘔吐。

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半夏(制二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食入而出是寒症。加藿香一錢五分,炒砂仁五分,煨姜三大片。寒甚,則不用煨姜,加乾薑五六分,或一錢。食不得入是熱症,加黨參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黃連五分。如為飲食所傷,吞酸噯腐,加砂仁五分,蒼朮、藿香、麥芽、山楂各一錢。吐酸水加吳萸七分,黃連五分。

嘔吐無物,加黨參一錢,竹茹一錢五分,旋覆花二錢,代赭石三分,大棗三枚,生薑再加二片。發熱有風邪者,加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脾胃虛弱而嘔吐者,加炒黨參、白朮各二錢,炒砂仁四分,木香濕紙包煨六分。兼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一錢,或六七分,隨宜。

竹茹湯,涼,治胃熱嘔吐。

半夏(制二錢),乾葛,竹茹(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

葛花湯,和,治飲酒過多,痰逆嘔吐。

黨參(去蘆),葛花,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茯苓,白蔻(杵),砂仁(杵,各一錢),豬苓,陳皮,青皮(各七分),神麯(炒,杵),木香(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煎。

小半夏加茯苓湯,和,治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茯苓(三錢),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大片煎。

二術二陳湯,和,治嘔吐清水如汁。

白朮(淨,炒),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蒼朮(米泔水浸,切),陳皮(各一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如虛寒者,加黨參二錢,煨姜三大片,或加乾薑七八分,隨宜。食滯,加神麯一錢,砂仁五分。腹痛,加藿香一錢五分,木香七分。

吳茱萸湯,溫,治乾嘔,胸滿,吐涎沫及頭痛,食谷欲嘔者。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吳萸(泡,七分)

加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方製半夏二錢,乾薑一錢,治乾嘔吐寒痰。

溫胃飲,熱補,治中氣虛寒,嘔吐不思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白朮(淨),扁豆(炒杵),半夏(制,各二錢),陳皮(七分),乾薑(炒,八分),炙草(一錢)

如胸腹痛者,加藿香一錢五分,砂仁五分,木香七分。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加炒高麗參三錢,炒白朮一錢,另研胡椒末二分,沖藥服。

白話文:

[嘔吐列方(勿混作翻胃治)]

  • 二陳湯,調和脾胃,治療因脾胃不和引發的嘔吐。 成份包括:陳皮、茯苓(各約4.5克)、制半夏(約6克)、炙甘草(約2.1克)。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若食後嘔吐,屬寒症,應添加藿香(約4.5克)、炒砂仁(約1.5克)、煨姜三大片。若寒症嚴重,則不使用煨姜,改加乾薑(約1.5至3克)。若食物難以下嚥,屬熱症,應加黨參(約4.5克)、黃芩(約3克)、黃連(約1.5克)。若飲食過度,胃酸反流,應加砂仁(約1.5克)、蒼朮、藿香、麥芽、山楂(各約3克)。若嘔吐酸水,應加吳茱萸(約2.1克)、黃連(約1.5克)。

  • 嘔吐無物,應加黨參(約3克)、竹茹(約4.5克)、旋覆花(約6克)、代赭石(約0.9克)、紅棗三枚,生薑再加兩片。若發熱且有風邪,應加荊芥、防風(各約4.5克),頭痛則加川芎(約4.5克)。若脾胃虛弱引發嘔吐,應加炒黨參、白朮(各約6克)、炒砂仁(約1.2克)、木香(溼紙包煨約1.8克)。若有腹痛,應加藿香(約4.5克)、木香(約3克)。

  • 竹茹湯,涼性,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 成份包括:制半夏(約6克)、幹葛、竹茹(各約4.5克)、甘草(約3克)。加入三片生薑、紅棗兩枚一同煎煮。

  • 葛花湯,調和,治療飲酒過多,引發痰逆嘔吐。 成份包括:去蘆黨參、葛花、淨白朮、鹽水炒澤瀉、茯苓、白蔻(搗碎)、砂仁(搗碎,各約3克)、豬苓、陳皮、青皮(各約2.1克)、炒神曲(搗碎)、木香(各約1.5克)。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

  • 小半夏加茯苓湯,調和,治療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暈悸動。 成份包括:茯苓(約9克)、制半夏(約6克)。加入三大片生薑一同煎煮。

  • 二術二陳湯,調和,治療嘔吐清水如汁。 成份包括:淨白朮(炒)、制半夏、茯苓(各約4.5克)、米泔水浸泡並切好的蒼朮、陳皮(各約3克)、炙甘草(約2.1克)。加入三片生薑、紅棗一枚一同煎煮。若虛寒,應加黨參(約6克)、煨姜三大片,或加乾薑(約2.4至2.8克)。若食滯,應加神曲(約3克)、砂仁(約1.5克)。若腹痛,應加藿香(約4.5克)、木香(約2.1克)。

  • 吳茱萸湯,溫性,治療乾嘔、胸滿、吐涎沫及頭痛,進食後想嘔吐。 成份包括:去蘆並米炒的黨參(約9克)、泡過的吳茱萸(約2.1克)。加入五片生薑、紅棗兩枚一同煎煮。一方爲制半夏(約6克)、乾薑(約3克),治療乾嘔及寒痰。

  • 溫胃飲,熱補,治療中氣虛寒,嘔吐且不想飲食。 成份包括:去蘆並米炒的黨參(約9克)、淨白朮、炒扁豆(搗碎)、制半夏(各約6克)、陳皮(約2.1克)、炒乾薑(約2.4克)、炙甘草(約3克)。若胸腹痛,應加藿香(約4.5克)、砂仁(約1.5克)、木香(約2.1克)。若劇烈嘔吐無法停止,應加炒高麗參(約9克)、炒白朮(約3克),另外研磨胡椒末(約0.6克),衝藥服用。

4. 翻胃

此症當辨新久及所致之由。或由酷飲無度,或由傷於酒濕,或由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由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無非內傷之甚,以致損傷胃氣而然。治之者,新病可兼去滯解鬱,久病必須扶助正氣,健脾養脾胃為主。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誠一言而盡。然無火之由,而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

寒在上焦,則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治之者,當求其本始效。嘔吐方內亦有,可通用。

初愈宜飲參湯,或食稀粥飯,只可食半盅,由漸而加,一月後乃可復常。亦切不可過飽。

白話文:

這個病症需要分辨是新發還是長期存在的,以及導致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或是酒精和濕氣傷害了身體,或是無節制地吃冰冷食物,損害了體內的真正陽氣。也可能因為情緒波動,如憂慮鬱悶,耗盡了體內的中氣。這些都是嚴重的內傷,導致胃氣受損。治療上,新發病可以同時排除積滯、疏解鬱悶,但長期病患必須要補充和增強體內正氣,主要以健脾養胃為主。王太僕曾說:食物進入身體卻反而出來,這是因為缺乏熱能。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問題所在。然而,缺乏熱能的原因,還需進一步區分上中下三焦的差異。

如果寒氣在上焦,就會常感噁心,或者有想吐的感覺。這是由於胃部的陽氣不足。如果寒氣在中焦,食物進入胃裡無法消化,可能在短時間或半天後又會吐出來。這是胃部中間位置的陽氣不足。若寒氣在下焦,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晚上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這是因為食物進入幽門,但體內的熱能無法進行轉化,因此食物長時間留在體內後才吐出,這是生命門戶的陽氣不足。治療時,應從根本原因著手纔能有效。在止吐的藥方中也有相關內容,可以通用。

剛恢復的時候,適合飲用人參湯,或者吃稀飯,只能吃半碗,逐漸增加,一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飲食。但是千萬不能吃得過飽。

5.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和,治病在上焦,噁心嘔食。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制,二錢)

加生薑三片煎。如有痰,加茯苓二錢。

人參半夏湯,熱,治上焦為寒所傷,而噁心嘔食者。

黨參(米拌,炒,去蘆,三錢),半夏(制,二錢),乾薑(八分)

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溫補,治病在中焦,嘔而兼有痰者。

黨參(去蘆,米炒),半夏(制,各二錢),白朮(淨),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炙草(各一錢),吳萸(五分),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熱補,治病在中焦,脾胃虛寒,食入反出者。

黨參(去蘆,米炒),半夏(制,各二錢),白朮(淨,炒),歸身(各一錢五分),乾薑(炒),蓽茇,炙草(各一錢)

右歸飲加減湯,熱補,治病在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久而反出者。

熟地(四錢),淮山(炒),半夏(制),枸杞(各二錢),萸肉(一錢五分),附子(制,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五分),炙草(七分)

地黃肉桂湯,熱補,治同上。愈後宜服六味地黃丸,或加肉桂。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熟地(四錢),半夏(制),歸身(各二錢),吳萸(泡七分),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附子散,大熱,治病在下焦,而反胃者。

大附子(一個),新燒磚(一隻)

將附子淬入生薑汁,放在磚上,四面燒紅,炭火逼干,再幹再逼,約薑汁盡半碗,研末,每服一錢,米飲下。姜要自然汁,磚要新,方佳。

香櫞甘蔗湯,和,通治反胃。

干香櫞(二大,只熬濃汁),甘蔗汁(五碗),生薑汁(一茶杯)

和勻,早晚每服大半茶杯。

白話文:

【翻胃列方】

陳皮半夏湯:能調和,治療上焦病,對於感到噁心、易嘔吐食物的情況有效。使用陳皮(1錢5分)與半夏(製過,2錢)。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若患者有痰,可額外加入茯苓2錢。

人參半夏湯:性溫熱,用於治療上焦被寒氣所傷,導致噁心、嘔吐食物的症狀。配方包括黨參(與米拌炒,去掉蘆頭,3錢)、半夏(製過,2錢)及乾薑(8分)。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六君子湯:溫補,針對中焦疾病,尤其對於嘔吐且伴有痰的患者。成分有黨參(去掉蘆頭,米炒)、半夏(製過)、白朮(淨)、茯苓(各1錢5分)、陳皮、炙草(各1錢)、吳萸(5分)以及生薑(三片)。

理中加半夏湯:熱補,適用於中焦疾病,特別是脾胃虛寒,食物入口即反出的情況。成分包括黨參(去掉蘆頭,米炒)、半夏(製過)、白朮(淨炒)、歸身(各1錢5分)、乾薑(炒)、蓽茇、炙草(各1錢)。

右歸飲加減湯:熱補,用於下焦疾病,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出,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出,食物長時間留在胃中後才反出。成分有熟地(4錢)、淮山(炒)、半夏(製過)、枸杞(各2錢)、萸肉(1錢5分)、附子(製過,1錢)、肉桂(去皮,另燉,5分)、炙草(7分)。

地黃肉桂湯:熱補,治療範圍同右歸飲加減湯。痊癒後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或添加肉桂。成分有黨參(去掉蘆頭,米炒,3錢)、熟地(4錢)、半夏(製過)、歸身(各2錢)、吳萸(泡7分)、肉桂(去皮,另燉,6分)。

附子散:性大熱,用於治療下焦疾病,尤其是反胃情況。成分有大附子(1個)、新燒磚(1塊)。先將附子浸泡在生薑汁中,然後放在磚上,四周用炭火燒紅,再用炭火烤乾,重複此過程直到薑汁消耗一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1錢,以米湯送服。薑汁必須是自然榨出,磚需是新的,效果更佳。

香櫞甘蔗湯:調和,全面治療反胃。成分有幹香櫞(2個,只熬濃汁)、甘蔗汁(5碗)、生薑汁(一茶杯)。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每天早晚各服用大半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