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二 (13)
卷二 (13)
1. 瘀血腰痛列方
鹿角飲,和,治瘀血腰痛如刺。
鹿角(炒,一兩)
研末,酒開,每服三錢。
舒筋湯,熱,治閃跌血滯,腰腹疼痛。
元胡索,當歸,肉桂(去皮)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或用白湯,沖酒一杯下亦可。
生軍散,治閃跌腰痛,及肩挑重物受傷。初時不覺,日久方痛者亦效。
生大黃(八錢)
研末,先以蔥白搗爛炒熱,於痛處擦遍,隨用生薑汁,調大黃末敷,蓋以粗紙,一日一換,並儘量飲好燒酒,極效。
白話文:
【瘀血腰痛治療方】
-
鹿角飲:適用於因瘀血導致的腰痛,痛感如被針刺。
-
鹿角(需先炒過,約一兩)
-
將其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每次服用三錢。
-
舒筋湯:針對因扭傷或血液滯留引發的腰腹部疼痛。
-
元胡索、當歸、肉桂(去皮)
-
將以上材料等份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以溫酒送服,或者用白湯沖一杯酒送服亦可。
-
生軍散:適用於因扭傷或扛重物造成的腰痛,即使初期無感,長時間後才開始疼痛也能見效。
-
生大黃(約八錢)
-
將其研磨成粉末,先以蔥白搗碎炒熱,在疼痛處擦拭,然後使用生薑汁調和大黃粉末敷在痛處,覆蓋上粗紙,每天更換一次,同時盡量飲用好品質的燒酒,效果極佳。
2. 熱症
凡熱過即退者,潮熱也。熱而尚微者,溫熱也。常熱不已者,壯熱也。又有午前熱,午後熱,日靜而夜熱者。熱病雖多屬陽,當分真假。如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神氣清明,聲音強壯者,實熱也。藥須清涼。或肢體發熱,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聲微氣短者,虛寒也。藥宜溫補。
又云:口或渴,唇或紅,好飲冷水者,真熱也。口不渴,唇不紅,好飲滾湯者,真寒也。倘辨之不明,以假作真,殺人如反掌。
白話文:
凡是發燒一段時間後會自行退燒的,稱為潮熱。如果發燒但症狀較輕微的,叫做溫熱。持續高燒不退的,則是壯熱。此外,還有所謂的午前熱、午後熱,以及白天平靜但晚上才發燒的情況。
雖然大多數的熱病都屬於陽性病症,但我們仍需分辨其真假。例如,如果患者有便祕、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精神狀態清醒、聲音洪亮等現象,這就是實質上的熱病。治療上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反之,如果患者身體發熱但肢體軟弱、大便稀爛、小便清澈且量多、聲音低沉、呼吸短淺,這就表示患者實際上是虛寒的體質。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
另外,如果患者口渴、嘴脣紅潤、喜歡喝冷水,這也是真正熱病的徵兆。相反地,如果患者並無口渴、嘴脣也沒有紅潤、反而偏好熱湯,這就表示他實際上是處於寒冷的狀態。如果醫生無法明確辨別這些症狀,將假象誤認為真實,那將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3. 熱症列方
石斛青蒿湯,涼,治火之微,非壯熱者。
石斛(三錢),銀花,麥冬(去心),川地骨(各二錢),丹皮(一錢),青蒿,連翹,黑山梔(杵,各一錢五分)
加淡竹葉十片,燈心一團煎。口渴,加花粉二錢。
抽薪飲,寒,治諸火熾盛而壯熱者。
石斛(一錢五分),黃芩,梔子(淨仁炒,杵),枳殼(麵煨,去瓤),澤瀉(鹽水炒),黃柏,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
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花、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口渴便實者,加生地、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車前、龍膽草以利之。倘痛未除,則去甘草,用甘草梢一錢。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生地、麥冬、白芍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大便閉結者,加大黃、朴硝以通之。
一陰煎,涼補,治水虧火勝而熱者。
熟地(四錢),生地(二錢),白芍(酒炒),麥冬(去心),丹參(各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如火盛躁煩者,加龜膠二錢。心虛不眠者,加當歸、炒棗仁。汗多煩躁,加五味子,或再加淮山萸肉、女貞子。吐血衄血,加澤瀉以降之,加茜根、川續斷以澀之。
人參清肌湯,補微散,治午前潮熱,氣虛無汗者。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飯蒸),白芍(酒炒),當歸,茯苓,柴胡(各一錢五分),乾葛(二錢),甘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
白朮除濕湯,寒補,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者。又治汗後發熱。
黨參(去蘆,二錢),生地,白朮(淨),川地骨,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知母(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二皮四物湯,涼補,治日靜夜熱者。
生黨參(去蘆),白芍(酒炒),丹皮,沙參(各一錢五分),川地骨(二錢),生地(一錢),甘草(六分)
水煎。如體質寒者,去生地,加煨姜一片。
當歸補血湯,補,治血虛身熱,或口渴,目赤,面紅者。
黃耆(炙,六錢),當歸(一錢)
水煎。
四君加耆湯,補,治陽虛外熱。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炙耆,白朮(淨),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
補中益氣湯,補,治虛弱人困勞心勞力,以致表熱自汗,頭痛口乾,不任風寒,四肢困倦,懶於言語者。
炙耆,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各一錢五分),陳皮(七分),歸身(一錢),柴胡(四分),升麻(蜜炙,三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煎。
十味地黃湯,熱補,治陰盛隔陽,真寒假熱,上則唇焦口燥,下則大便溏,小便或清者。
熟地(四錢),淮山(二錢),萸肉,澤瀉(鹽水炒),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五分),白芍(酒炒),附子(制),元參(各一錢)
加減聖愈湯,補,治寒熱往來,非若瘧疾之發,有定候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炙耆,歸身,柴胡(各一錢五分),熟地(四錢),白芍(酒炒,一錢),炙草(八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
白話文:
石斛青蒿湯:性質偏涼,適用於火氣輕微的情況,不是用於治療高燒。 藥材包含石斛(約12克)、銀花、麥冬(去心)、川地骨、丹皮、青蒿、連翹、黑山梔(研碎)各9克。加入淡竹葉十片,一束燈心草煎煮。如果口渴,可以加花粉6克。
抽薪飲:性質較寒,適用於火氣旺盛且高燒的情況。 藥材包括石斛(約5克)、黃芩、梔子(淨仁炒,研碎)、枳殼(麵糊煨,去瓤)、澤瀉(鹽水炒)、黃柏、木通各3克,甘草1.5克。如果熱在經絡肌膚,可加連翹、花粉;熱在血分大小腸,可加槐花、黃連;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口渴便實,可加生地、石膏;熱在下焦,小便疼痛,可加車前、龍膽草;熱在陰分,津液不足,可加生地、麥冬、白芍;熱在腸胃,大便閉結,可加大黃、朴硝。
一陰煎:性質涼補,適用於水分不足火氣旺盛的情況。 藥材包括熟地(約12克)、生地(約8克)、白芍(酒炒)、麥冬(去心)、丹參各6克,甘草2克。如果火氣旺盛,可加龜膠6克;心虛失眠,可加當歸、炒棗仁;汗多煩躁,可加五味子,或再加淮山萸肉、女貞子;吐血衄血,可加澤瀉、茜根、川續斷。
人參清肌湯:性質補微散,適用於上午潮熱、氣虛無汗的情況。 藥材包括黨參(去蘆,米炒)、白朮(飯蒸)、白芍(酒炒)、當歸、茯苓、柴胡各4.5克,乾葛6克,甘草2克。加入生薑兩片,紅棗兩枚煎煮。
白朮除濕湯:性質寒補,適用於下午發熱、背怕風、四肢沉重、小便色黃的情況,也可用於汗後發熱。 藥材包括黨參(去蘆,約6克)、生地、白朮(淨)、川地骨、茯苓各4.5克,澤瀉(鹽水炒)、知母各3克,炙甘草2克。
二皮四物湯:性質涼補,適用於白天安靜夜晚發熱的情況。 藥材包括生黨參(去蘆)、白芍(酒炒)、丹皮、沙參各4.5克,川地骨6克,生地3克,甘草1.8克。水煎。如果體質寒,可去掉生地,加一片煨薑。
當歸補血湯:性質補,適用於血虛身熱、口渴、眼睛紅、臉紅的情況。 藥材包括炙黃耆18克,當歸3克。水煎。
四君加耆湯:性質補,適用於陽虛外熱。 藥材包括黨參(去蘆,米炒,約6克)、炙黃耆、白朮(淨)、茯苓各4.5克,炙草3克。加入生薑兩片,大棗兩枚煎煮。
補中益氣湯:性質補,適用於身體虛弱、疲勞、心勞力竭、導致表面發熱、自汗、頭痛、口乾、不能承受風寒、四肢疲倦、說話懶惰的情況。 藥材包括炙黃耆、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各4.5克,陳皮1.8克,歸身3克,柴胡1克,升麻(蜜炙)0.6克,炙草1.2克。加入生薑兩片,大棗一枚煎煮。
十味地黃湯:性質熱補,適用於陰盛隔陽、真寒假熱、上脣乾燥、下大便稀、小便清的情況。 藥材包括熟地12克、淮山6克、萸肉、澤瀉(鹽水炒)、茯苓、丹皮各4.5克,肉桂(去皮,另燉)1.2克,白芍(酒炒)、附子、元參各3克。
加減聖愈湯:性質補,適用於寒熱交錯、不像瘧疾有固定發作時間的情況。 藥材包括黨參(去蘆,米炒,約6克)、炙黃耆、歸身、柴胡各4.5克,熟地12克,白芍(酒炒)3克,炙草2.4克。加入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