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汗症

此症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陽虛,陽虛則表不固,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陰虛,陰虛則血必熱,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然亦有不盡然者,須辨而治之。又云:因於熱者,所出之汗必熱。因於寒者,所出之汗必冷。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汗症,包括自汗和盜汗兩種情況。自汗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導致身體表面防禦能力下降,治療上應當選擇補充陽氣,強化身體表面防禦。而盜汗則是陰氣不足導致,陰氣不足會讓血液過熱,治療上應當選擇清熱補陰。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固然要了解,但也有例外的情況,需要具體分析具體治療。

另一個觀點提到,如果出汗的原因是身體過熱,那麼排出的汗水也必定是熱的。反之,如果出汗的原因是身體受寒,那麼排出的汗水也必定是冷的。

2. 汗症列方

白朮散,治自汗盜汗。

白朮(淨四兩),浮小麥(三兩)

同煎半日,去小麥,取白朮切片,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仍煎小麥湯調下。若小兒則以飯蒸黃耆煎湯,量兒大小與服。忌蘿蔔、辛辣、香炒等物。

牡蠣飲,和,治體虛,或病後津液不固,常覺自汗。

黃耆(炙,三錢),牡蠣(煅淬酸中,二錢),麻黃根(去淨節,二錢)

加浮小麥一錢五分,同煎。

玉屏風飲,補,治自汗。

黃耆(炙,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朮(淨炒,二錢),加生薑二片煎。

參麥湯,補微涼,治熱傷元氣,肢體困倦,氣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生黨參(去蘆,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三錢)

水煎。

黃耆六一湯,補,治表虛自汗。

黃耆(炙,六錢),炙草(一錢)

水煎。

加味歸脾湯,補,治陰陽俱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黃耆(炙),棗仁(即炒杵),麥冬(去心),白朮(淨炒),白芍(酒炒),歸身(各一錢五分),遠志(去心,四分),龍眼(淨肉,一錢),北味(六分),炙草(七分)

耆附湯,熱補,治陽虛自汗,其人常惡寒者。

黃耆(炙,四錢),附子(制,一錢)

水煎。

參苓散,補,治睡中汗出。

黨參(去蘆飯蒸,七錢),棗仁(即炒杵,四錢),白茯苓(五錢)

研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當歸六黃湯,寒兼補,治陰虛發熱,其人常有盜汗者,甚驗。

黃耆(炙),當歸,熟地(各二錢),黃芩,生地,黃柏(各一錢),黃連(六分)

酸棗仁湯,補兼寒,治心虛不固,盜汗。

黨參(去蘆),棗仁(炒杵),白芍(酒炒),黃耆(飯蒸),當歸,生地(各一錢五分),茯苓(一錢),黃柏(七分),知母(一錢),北味(六分)

白話文:

【汗症列方】

白朮散:用於治療自汗及盜汗。 所需材料:白朮(淨四兩)、浮小麥(三兩)。 做法:兩者同煎半日,去掉浮小麥,將白朮切成片,烘焙乾燥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並以浮小麥煎煮的湯調服。如果對象是兒童,則以飯蒸黃耆煎湯,依孩童年齡大小調整服用量。忌食蘿蔔、辛辣、香炒類食物。

牡蠣飲:適用於體虛或病後津液不固,常感自汗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三錢)、牡蠣(煅淬酸中,二錢)、麻黃根(去淨節,二錢)。 做法:加入浮小麥一錢五分,一同煎煮。

玉屏風飲:用於治療自汗。 所需材料:黃耆(炙,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朮(淨炒,二錢)。 做法:加入生薑二片一同煎煮。

參麥湯:適用於熱傷元氣,肢體疲倦,氣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所需材料:生黨參(去蘆,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三錢)。 做法:水煎。

黃耆六一湯:用於治療表虛自汗。 所需材料:黃耆(炙,六錢)、炙草(一錢)。 做法:水煎。

加味歸脾湯:適用於陰陽俱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飯蒸,二錢)、黃耆(炙)、棗仁(即炒杵)、麥冬(去心)、白朮(淨炒)、白芍(酒炒)、歸身、遠志(去心)、龍眼(淨肉)、北味、炙草。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耆附湯:適用於陽虛自汗,且常感寒冷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四錢)、附子(制,一錢)。 做法:水煎。

參苓散:適用於睡中汗出者。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飯蒸,七錢)、棗仁(即炒杵,四錢)、白茯苓(五錢)。 做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

當歸六黃湯:適用於陰虛發熱,且常有盜汗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當歸、熟地、黃芩、生地、黃柏、黃連。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酸棗仁湯:適用於心虛不固,盜汗者。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棗仁(炒杵)、白芍(酒炒)、黃耆(飯蒸)、當歸、生地、茯苓、黃柏、知母、北味。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