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一 (17)
卷一 (17)
1. 瘧疾
此症寒熱往來,或口苦耳聾,胸滿脅痛,發有一定之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其症有寒熱平分者,有熱多寒少者,有熱少寒多者。且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熱無寒,單寒無熱者,種種不一,要皆少陽之病。照方服藥,無有不愈。凡瘧疾初起,無汗要有汗,發散為先。
若病後汗多,亦宜兼斂汗。久而不愈,則不必計其瘧疾,均宜服六君子、補中益氣、附桂地黃湯等補劑。
白話文:
這病症特徵是冷熱交錯,可能伴有口苦、聽力下降,胸口悶痛,發作有固定的時間。一天發作一次的病情較輕。兩天發作一次的病情較重。三天發作一次的,病情更嚴重。這種病有的冷熱各半,有的熱多冷少,有的熱少冷多。而且有的先冷後熱,有的先熱後冷,有的只有熱沒有冷,有的只有冷沒有熱,種種情況不同,但都是少陽經的問題。按照處方用藥,通常都能痊癒。凡是瘧疾病初起時,如果沒有出汗應該促使其出汗,首先要做的是發汗。
如果病後出汗過多,也應當兼顧止汗。如果長時間不見好轉,那就不必再專門對待瘧疾病,應該服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附桂地黃湯等滋補藥物。
2. 瘧疾列方
小柴胡湯,涼,治瘧疾初起,凡氣血和平之人,非虛弱者均宜服。平日胃寒者,去黃芩。
柴胡(三錢),黨參(去蘆),半夏(制),黃芩(各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無汗,加蘇葉二錢,防風一錢。汗多,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脅脹或痛,去紅棗,加煅牡蠣粉一錢五分。腹痛,去黃芩,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口渴加葛根二錢,麥冬二錢。熱多加知母一錢五分,貝母二錢,或再加生石膏二錢。單熱者亦然。若欲速愈,此方三服後,加酒炒常山三錢以截之。
小柴胡加減湯,微熱,治寒多熱少,或單寒者。
柴胡(二錢),黨參(去蘆),半夏(制,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汗多,去肉桂,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口渴加葛根,麥冬,各一錢五分。無汗腹痛脅脹或痛,加減同前方。
柴胡參歸湯,散兼補,治虛弱人瘧疾初起。
黨參(去蘆),半夏(制),歸身,紫蘇(各一錢五分),柴胡(二錢),陳皮(一錢),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有汗去紫蘇。糞溏去歸身。其餘加減,與第二方同。
附桂二陳湯,熱,治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厥冷,或單寒者。
陳皮(一錢),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附子(制,六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
柴胡六味地黃湯,補,治久瘧熱未退,而口乾唇焦者。
熟地(五錢),淮山(二錢),柴胡,萸肉,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一錢)
白朮湯,補,治久瘧未愈。
白朮(淨一兩)
加生薑五大片煎,寅時一服,渣再煎,病將來時又一服。
補中益氣湯,補,治久瘧未愈。
黨參(去蘆,二錢),炙耆,白朮(淨),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升麻(蜜炙,三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一片,烏梅二隻煎。
六君子加味丸,兼補微攻,治久瘧成症癖,結於小腹上,名瘧母者。
黨參(去蘆,米炒,五錢),白朮(淨,六錢),龜甲(醋炙,八錢),莪朮(五錢),半夏(制,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共研細末,加木香末一錢五分,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白話文:
[瘧疾處方列表]
小柴胡湯:性涼,用於瘧疾初期,適合氣血平和的人,不是特別虛弱的都適合服用。平時胃寒的人,去掉黃芩。
柴胡(9克)、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黃芩(各4.5克)、甘草(2.1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不出汗,加蘇葉6克、防風3克。汗出太多,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桂枝2.1克。脅部脹痛,去掉紅棗,加煅牡蠣粉4.5克。腹痛,去掉黃芩,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小便不暢,加茯苓6克。口渴,加葛根、麥冬各6克。發熱較多,加知母4.5克、貝母6克,或者再加生石膏6克。單熱的情況也一樣。如果想要快速痊癒,在服了三劑後,加酒炒過的常山9克來截瘧。
小柴胡加減湯:微熱,用於寒多熱少,或者單寒的情況。
柴胡(6克)、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各4.5克)、肉桂(去掉皮,另燉,0.9克)、炙草(2.1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汗出過多,去掉肉桂,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桂枝2.1克。口渴,加葛根、麥冬各4.5克。無汗、腹痛、脅痛,加減方法與前一個處方相同。
柴胡參歸湯:散兼補,用於體虛的人瘧疾初期。
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當歸身、紫蘇(各4.5克)、柴胡(6克)、陳皮(3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有汗,去掉紫蘇。腹瀉,去掉當歸身。其餘的加減,與第二個處方相同。
附桂二陳湯:熱,用於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冰冷,或者單寒的情況。
陳皮(3克)、半夏(炮製過)、茯苓(各4.5克)、肉桂(去掉皮,另燉,0.9克)、附子(炮製過,1.8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一起煎煮。
柴胡六味地黃湯:補,用於長期瘧疾熱未退,口乾脣焦的情況。
熟地(15克)、淮山(6克)、柴胡、山茱萸肉、茯苓、牡丹皮(各4.5克)、澤瀉(鹽水炒,3克)
白朮湯:補,用於長期瘧疾未愈。
白朮(淨,30克)
加生薑五大片煎煮,寅時(凌晨3點至5點)服用一次,藥渣再煎,病發前再服用一次。
補中益氣湯:補,用於長期瘧疾未愈。
黨參(去掉蘆頭,6克)、炙黃芪、白朮(淨)、當歸、柴胡(各4.5克)、陳皮(3克)、升麻(蜜炙,0.9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一片、烏梅兩隻煎煮。
六君子加味丸:兼補微攻,用於長期瘧疾形成症狀,結於小腹上方,稱爲瘧母的情況。
黨參(去掉蘆頭,米炒,15克)、白朮(淨,18克)、龜甲(醋炙,24克)、莪術(15克)、半夏(炮製過,9克)、茯苓(9克)、陳皮(4.5克)、炙草(3克)
全部磨成細粉,加木香末4.5克,用煉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9克,用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