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一 (15)
卷一 (15)
1. 歷節風列方
當歸羌活湯,散兼補,治歷節風症。
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酒炒),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熱加黃芩、黃柏各一錢。寒加肉桂四分,製附子六七分,或一錢。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五分。又五積散治歷節風初起,兼頭痛,惡寒,發熱者,為新受之邪,宜服。方在痹症內。
薏苡仁湯,溫散,治風寒濕流注。手足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
當歸,白芍(酒炒,各一錢五分),蒼朮(米泔水浸,一錢),麻黃(去淨節,八分),肉桂(去皮,燉,四分),薏米(三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煎。有熱去肉桂。自汗去麻黃。
虎骨散,溫散,治風毒走注。疼痛不定,少得睡臥者。
當歸,自然銅(醋淬),沒藥(制,另研),蒼耳子,血竭(另研),骨碎補(去毛),赤芍(各二錢),虎脛骨(酥炙,五錢),白芷(一錢二分),川牛膝(酒浸),檳榔,五加皮,羌活,明天麻(各二錢五分),龜板(酥炙,五錢),白附子(炮,一錢二分),防風(二錢),油肉桂(去皮,另研,一錢二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或白湯調,加酒一杯亦可。
玉竹湯,和,治歷節風,久服辛熱之藥不愈,用此方為柔潤熄肝風之法。
生黃耆,阿膠(蛤粉炒珠),直殭蠶(酒洗),菊花(各一錢五分),黑芝麻,蒺藜,當歸鬚(各一錢),玉竹(一錢五分),炙甘草(七分)
水煎。凡久病不愈,切不可徒用風藥,宜大補氣血,用十全大補湯各一錢,加真桑寄生三錢,製附子七分,薑汁、竹瀝各半酒杯,沖藥服。久病所服之方,所有金銀花、刺蒺藜、鉤藤鉤等藥,均宜加入。
薰洗歷節風法
取樟木屑一籮,放大桶內,煮滾水一擔傾入,桶邊放一高凳,桶內安一矮凳,令病人坐在桶邊,腳踏小凳上,外以草荐或夾被,在病人頸膊處圍緊,勿使木氣衝上,以致損目。俟水溫即洗浴,止痛最速。
白話文:
【歷節風列方】
- 當歸羌活湯:這是一種兼具散風與補益作用的湯劑,適用於治療歷節風病症。
成份包括當歸(約7.5克)、川芎(約3.75克)、酒炒白芍、羌活、獨活(各約4.5克)以及炙甘草(約2.1克)。煎煮時需加入兩片生薑。若患者體內有熱象,可額外添加黃芩、黃柏各約3.75克。若感受寒氣,則可加入肉桂約1.2克、製附子約2.1至3.75克,或至多5克。若小便不通暢,可加入茯苓約4.5克。另外,五積散可用於治療歷節風初期,伴隨頭痛、畏寒、發熱等新感病邪的情況,該方可在痹症治療範疇中找到。
- 薏苡仁湯:此湯具有溫暖散寒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因風、寒、濕氣侵襲導致的手足疼痛、麻木無知覺,且難以屈伸的情況。
成份包括當歸、酒炒白芍(各約4.5克)、米泔水浸泡的蒼朮(約3.75克)、去節麻黃(約2.4克)、去皮肉桂(燉熟,約1.2克)、薏苡仁(約9克)以及炙甘草(約2.1克)。煎煮時需加入三片生薑。若患者體內有熱象,應去除肉桂。若出現自汗,則應避免使用麻黃。
- 虎骨散:此散劑具有溫暖散寒的效果,適用於治療風毒侵襲,導致疼痛位置不定,影響睡眠的情況。
成份包括當歸、醋淬自然銅、制沒藥(另研磨)、蒼耳子、血竭(另研磨)、骨碎補(去毛)、赤芍(各約6克)、酥炙虎脛骨(約15克)、白芷(約3.6克)、酒浸川牛膝、檳榔、五加皮、羌活、明天麻(各約7.5克)、酥炙龜板(約15克)、炮白附子(約3.6克)、防風(約6克)、去皮油肉桂(另研磨,約3.6克)。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溫酒調服,或用熱水調服,再加一杯酒亦可。
- 玉竹湯:此湯具有調和作用,適用於治療歷節風,特別是長期服用辛辣熱性藥物而未見好轉的情況,本方能以滋潤的方式平息肝風。
成份包括生黃耆、蛤粉炒阿膠、酒洗直殭蠶、菊花(各約4.5克)、黑芝麻、蒺藜、當歸鬚(各約3克)、玉竹(約4.5克)、炙甘草(約2.1克)。用水煎煮。對於長期病患,不宜單純依賴風藥,應著重補充氣血,可用十全大補湯各約3克,並加入真桑寄生約9克、製附子約2.1克,以及薑汁、竹瀝各半杯,服用前混合。
對於長期患病的患者,原先服用的方劑中所含的金銀花、刺蒺藜、鉤藤鉤等藥材,都應考慮加入。
薰洗歷節風法:取樟木屑一大筐,放入大桶中,倒入滾水一擔。桶邊放置一張高凳,桶內設置一張矮凳,讓患者坐在桶邊,腳踩在矮凳上,然後用草蓆或厚棉被圍繞在患者頸部,確保樟木氣味不會向上衝擊眼睛。待水溫適宜時,即可進行洗浴,這種方法能迅速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