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濕症

此症頭重腰冷,或一身四肢疼痛,在身以上者,要兼散。身以下者,要利小便。大概固然矣。然有寒有熱,濕熱者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宜清宜利。寒濕者小水清長,大便稀溏,宜溫宜燥。病各不同,治須分別。

白話文:

這病症的特徵是頭部沉重,腰部感覺冷,或者全身和四肢會感到疼痛。如果症狀出現在身體上半部分,治療時應考慮到散發濕氣;若症狀在身體下半部,則需要促進小便排泄。這是一個大致的原則。

然而,濕症又分為寒濕和濕熱兩種。濕熱的情況下,患者常會感到煩躁並口渴,小便呈現紅色且尿道有燒灼感,大便通常乾硬,治療上應以清熱和利尿為主。若是寒濕,小便顏色清淡且量多,大便偏軟或稀,這種情況下,治療應著重在溫暖身體和去濕。由於每種病態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必須有所區別。

2.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和,治濕症。

白朮(淨,二錢),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內外之濕,俱用此方主之。外濕,加紫蘇、防風、乾葛、木瓜。內濕,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食積濕,加山楂、麥芽、枳實。寒濕,加乾薑。濕熱加黃連、黃芩。熱輕者,只加連翹。

除濕湯,散濕,治中濕身體重,腰腿疼痛,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陳皮(一錢),半夏(制),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炒),茯苓,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寒濕加乾薑七分。濕熱約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加輕重,仍因其人之體質用之。

羌活勝濕湯,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防風(一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藁本(一錢),荊子(杵),川芎,炙草(各五分)

水煎,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利濕,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而渴。

羌活(二錢),白朮(淨),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如體質寒者,加肉桂三分,或四五分。

腎著湯,微熱,治寒濕腰痛,其痛冷重,如帶五千錢。此症不渴,小便亦利。

白朮(淨,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一錢),乾薑(七分),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補去濕,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淨,一兩)

酒煎頻飲。不能飲酒者,水煎亦可。

白話文:

【濕症列方】

二術二陳湯:用來調和治療濕症。

  • 白朮(淨,二錢)
  • 蒼朮(米泔水浸),半夏(制,各一錢五分)
  • 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炙草(七分)

添加生薑兩片煎煮。無論是體內或體外的濕氣,皆可用此方作為主要治療。對於外在濕氣,可額外加入紫蘇、防風、乾葛、木瓜。若為內在濕氣,則加木通、澤瀉、砂仁、木香。若是因食物積滯造成的濕氣,則可加入山楂、麥芽、枳實。寒濕情況下,可添加乾薑。濕熱情況,則加黃連、黃芩。若熱度較輕,只需加連翹即可。

除濕湯:能驅散濕氣,適用於中濕症狀,如身體沉重,腰腿疼痛,大便稀軟,小便或不通暢,或過於頻繁。

  • 陳皮(一錢),半夏(制)
  • 蒼朮(米泔水浸),白朮(淨炒),茯苓,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
  • 炙草(六分)

添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若為寒濕,可額外加入乾薑七分。濕熱情況,可酌量添加黃連、黃芩各五分。所添加的份量,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羌活勝濕湯:能散發濕氣,適用於因外部濕氣傷害導致全身疼痛的情況。

  • 防風(一錢),羌活,獨活(各一錢五分)
  • 藁本(一錢),荊子(杵),川芎,炙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若感到身體沉重,腰痛,可能是體內有寒氣。可加入酒炒防己五分,製附子五分。

加味四苓散:有利尿除濕的效果,適用於濕氣過盛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順且口渴的情況。

  • 羌活(二錢),白朮(淨)
  • 澤瀉(鹽水炒),豬苓,茯苓(各一錢五分)

若體質偏寒,可額外加入肉桂三分至四五分。

腎著湯:微熱效果,適用於寒濕導致的腰痛,痛感冷重,如同腰間帶著五千錢。此症狀患者通常不會口渴,小便正常。

  • 白朮(淨,五錢),蒼朮(米泔水浸,一錢)
  • 乾薑(七分),茯苓(三錢)

一味白朮酒:能補身去濕,適用於中濕導致的骨節疼痛。

  • 白朮(淨,一兩)

用酒煎煮頻繁飲用。若無法飲酒,用水煎煮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