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瘧疾

此症寒熱往來,或口苦耳聾,胸滿脅痛,發有一定之候。一日一發者邪淺。二日一發者邪深。三日一發者。邪更深。其症有寒熱平分者,有熱多寒少者,有熱少寒多者。且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熱無寒,單寒無熱者,種種不一,要皆少陽之病。照方服藥,無有不愈。凡瘧疾初起,無汗要有汗,發散為先。

若病後汗多,亦宜兼斂汗。久而不愈,則不必計其瘧疾,均宜服六君子、補中益氣、附桂地黃湯等補劑。

白話文:

這病症特徵是冷熱交錯,可能伴有口苦、聽力下降,胸口悶痛,發作有固定的時間。一天發作一次的病情較輕。兩天發作一次的病情較重。三天發作一次的,病情更嚴重。這種病有的冷熱各半,有的熱多冷少,有的熱少冷多。而且有的先冷後熱,有的先熱後冷,有的只有熱沒有冷,有的只有冷沒有熱,種種情況不同,但都是少陽經的問題。按照處方用藥,通常都能痊癒。凡是瘧疾病初起時,如果沒有出汗應該促使其出汗,首先要做的是發汗。

如果病後出汗過多,也應當兼顧止汗。如果長時間不見好轉,那就不必再專門對待瘧疾病,應該服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附桂地黃湯等滋補藥物。

2. 瘧疾列方

小柴胡湯,涼,治瘧疾初起,凡氣血和平之人,非虛弱者均宜服。平日胃寒者,去黃芩。

柴胡(三錢),黨參(去蘆),半夏(制),黃芩(各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無汗,加蘇葉二錢,防風一錢。汗多,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脅脹或痛,去紅棗,加煅牡蠣粉一錢五分。腹痛,去黃芩,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口渴加葛根二錢,麥冬二錢。熱多加知母一錢五分,貝母二錢,或再加生石膏二錢。單熱者亦然。若欲速愈,此方三服後,加酒炒常山三錢以截之。

小柴胡加減湯,微熱,治寒多熱少,或單寒者。

柴胡(二錢),黨參(去蘆),半夏(制,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如汗多,去肉桂,加酒炒白芍一錢五分,桂枝七分。口渴加葛根,麥冬,各一錢五分。無汗腹痛脅脹或痛,加減同前方。

柴胡參歸湯,散兼補,治虛弱人瘧疾初起。

黨參(去蘆),半夏(制),歸身,紫蘇(各一錢五分),柴胡(二錢),陳皮(一錢),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有汗去紫蘇。糞溏去歸身。其餘加減,與第二方同。

附桂二陳湯,熱,治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厥冷,或單寒者。

陳皮(一錢),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三分),附子(制,六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

柴胡六味地黃湯,補,治久瘧熱未退,而口乾唇焦者。

熟地(五錢),淮山(二錢),柴胡,萸肉,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一錢)

白朮湯,補,治久瘧未愈。

白朮(淨一兩)

加生薑五大片煎,寅時一服,渣再煎,病將來時又一服。

補中益氣湯,補,治久瘧未愈。

黨參(去蘆,二錢),炙耆,白朮(淨),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升麻(蜜炙,三分),炙草(一錢)

加生薑一片,烏梅二隻煎。

六君子加味丸,兼補微攻,治久瘧成症癖,結於小腹上,名瘧母者。

黨參(去蘆,米炒,五錢),白朮(淨,六錢),龜甲(醋炙,八錢),莪朮(五錢),半夏(制,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共研細末,加木香末一錢五分,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白話文:

[瘧疾處方列表]

小柴胡湯:性涼,用於瘧疾初期,適合氣血平和的人,不是特別虛弱的都適合服用。平時胃寒的人,去掉黃芩。

柴胡(9克)、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黃芩(各4.5克)、甘草(2.1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不出汗,加蘇葉6克、防風3克。汗出太多,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桂枝2.1克。脅部脹痛,去掉紅棗,加煅牡蠣粉4.5克。腹痛,去掉黃芩,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小便不暢,加茯苓6克。口渴,加葛根、麥冬各6克。發熱較多,加知母4.5克、貝母6克,或者再加生石膏6克。單熱的情況也一樣。如果想要快速痊癒,在服了三劑後,加酒炒過的常山9克來截瘧。

小柴胡加減湯:微熱,用於寒多熱少,或者單寒的情況。

柴胡(6克)、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各4.5克)、肉桂(去掉皮,另燉,0.9克)、炙草(2.1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汗出過多,去掉肉桂,加酒炒過的白芍4.5克、桂枝2.1克。口渴,加葛根、麥冬各4.5克。無汗、腹痛、脅痛,加減方法與前一個處方相同。

柴胡參歸湯:散兼補,用於體虛的人瘧疾初期。

黨參(去掉蘆頭)、半夏(炮製過)、當歸身、紫蘇(各4.5克)、柴胡(6克)、陳皮(3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煎煮。如果有汗,去掉紫蘇。腹瀉,去掉當歸身。其餘的加減,與第二個處方相同。

附桂二陳湯:熱,用於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冰冷,或者單寒的情況。

陳皮(3克)、半夏(炮製過)、茯苓(各4.5克)、肉桂(去掉皮,另燉,0.9克)、附子(炮製過,1.8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一起煎煮。

柴胡六味地黃湯:補,用於長期瘧疾熱未退,口乾脣焦的情況。

熟地(15克)、淮山(6克)、柴胡、山茱萸肉、茯苓、牡丹皮(各4.5克)、澤瀉(鹽水炒,3克)

白朮湯:補,用於長期瘧疾未愈。

白朮(淨,30克)

加生薑五大片煎煮,寅時(凌晨3點至5點)服用一次,藥渣再煎,病發前再服用一次。

補中益氣湯:補,用於長期瘧疾未愈。

黨參(去掉蘆頭,6克)、炙黃芪、白朮(淨)、當歸、柴胡(各4.5克)、陳皮(3克)、升麻(蜜炙,0.9克)、炙草(3克)

加生薑一片、烏梅兩隻煎煮。

六君子加味丸:兼補微攻,用於長期瘧疾形成症狀,結於小腹上方,稱爲瘧母的情況。

黨參(去掉蘆頭,米炒,15克)、白朮(淨,18克)、龜甲(醋炙,24克)、莪術(15克)、半夏(炮製過,9克)、茯苓(9克)、陳皮(4.5克)、炙草(3克)

全部磨成細粉,加木香末4.5克,用煉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9克,用開水送服。

3. 汗症

此症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陽虛,陽虛則表不固,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陰虛,陰虛則血必熱,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然亦有不盡然者,須辨而治之。又云:因於熱者,所出之汗必熱。因於寒者,所出之汗必冷。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汗症,包括自汗和盜汗兩種情況。自汗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導致身體表面防禦能力下降,治療上應當選擇補充陽氣,強化身體表面防禦。而盜汗則是陰氣不足導致,陰氣不足會讓血液過熱,治療上應當選擇清熱補陰。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固然要了解,但也有例外的情況,需要具體分析具體治療。

另一個觀點提到,如果出汗的原因是身體過熱,那麼排出的汗水也必定是熱的。反之,如果出汗的原因是身體受寒,那麼排出的汗水也必定是冷的。

4. 汗症列方

白朮散,治自汗盜汗。

白朮(淨四兩),浮小麥(三兩)

同煎半日,去小麥,取白朮切片,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仍煎小麥湯調下。若小兒則以飯蒸黃耆煎湯,量兒大小與服。忌蘿蔔、辛辣、香炒等物。

牡蠣飲,和,治體虛,或病後津液不固,常覺自汗。

黃耆(炙,三錢),牡蠣(煅淬酸中,二錢),麻黃根(去淨節,二錢)

加浮小麥一錢五分,同煎。

玉屏風飲,補,治自汗。

黃耆(炙,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朮(淨炒,二錢),加生薑二片煎。

參麥湯,補微涼,治熱傷元氣,肢體困倦,氣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生黨參(去蘆,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三錢)

水煎。

黃耆六一湯,補,治表虛自汗。

黃耆(炙,六錢),炙草(一錢)

水煎。

加味歸脾湯,補,治陰陽俱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

黨參(去蘆,飯蒸,二錢),黃耆(炙),棗仁(即炒杵),麥冬(去心),白朮(淨炒),白芍(酒炒),歸身(各一錢五分),遠志(去心,四分),龍眼(淨肉,一錢),北味(六分),炙草(七分)

耆附湯,熱補,治陽虛自汗,其人常惡寒者。

黃耆(炙,四錢),附子(制,一錢)

水煎。

參苓散,補,治睡中汗出。

黨參(去蘆飯蒸,七錢),棗仁(即炒杵,四錢),白茯苓(五錢)

研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當歸六黃湯,寒兼補,治陰虛發熱,其人常有盜汗者,甚驗。

黃耆(炙),當歸,熟地(各二錢),黃芩,生地,黃柏(各一錢),黃連(六分)

酸棗仁湯,補兼寒,治心虛不固,盜汗。

黨參(去蘆),棗仁(炒杵),白芍(酒炒),黃耆(飯蒸),當歸,生地(各一錢五分),茯苓(一錢),黃柏(七分),知母(一錢),北味(六分)

白話文:

【汗症列方】

白朮散:用於治療自汗及盜汗。 所需材料:白朮(淨四兩)、浮小麥(三兩)。 做法:兩者同煎半日,去掉浮小麥,將白朮切成片,烘焙乾燥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並以浮小麥煎煮的湯調服。如果對象是兒童,則以飯蒸黃耆煎湯,依孩童年齡大小調整服用量。忌食蘿蔔、辛辣、香炒類食物。

牡蠣飲:適用於體虛或病後津液不固,常感自汗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三錢)、牡蠣(煅淬酸中,二錢)、麻黃根(去淨節,二錢)。 做法:加入浮小麥一錢五分,一同煎煮。

玉屏風飲:用於治療自汗。 所需材料:黃耆(炙,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朮(淨炒,二錢)。 做法:加入生薑二片一同煎煮。

參麥湯:適用於熱傷元氣,肢體疲倦,氣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所需材料:生黨參(去蘆,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三錢)。 做法:水煎。

黃耆六一湯:用於治療表虛自汗。 所需材料:黃耆(炙,六錢)、炙草(一錢)。 做法:水煎。

加味歸脾湯:適用於陰陽俱虛,自汗盜汗,怔忡不眠,煩躁等症。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飯蒸,二錢)、黃耆(炙)、棗仁(即炒杵)、麥冬(去心)、白朮(淨炒)、白芍(酒炒)、歸身、遠志(去心)、龍眼(淨肉)、北味、炙草。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耆附湯:適用於陽虛自汗,且常感寒冷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四錢)、附子(制,一錢)。 做法:水煎。

參苓散:適用於睡中汗出者。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飯蒸,七錢)、棗仁(即炒杵,四錢)、白茯苓(五錢)。 做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

當歸六黃湯:適用於陰虛發熱,且常有盜汗者。 所需材料:黃耆(炙)、當歸、熟地、黃芩、生地、黃柏、黃連。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酸棗仁湯:適用於心虛不固,盜汗者。 所需材料:黨參(去蘆)、棗仁(炒杵)、白芍(酒炒)、黃耆(飯蒸)、當歸、生地、茯苓、黃柏、知母、北味。 做法:各材料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