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廉夫

《不知醫必要》~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勞倦內傷

此症由飢飽失時,或勞倦過度,以致脾腎受傷。忽然發熱,怠惰嗜臥,懶於言語,亦間有頭痛,惡寒者,非外感也。外感之惡寒,雖近烈火而不休。內傷之惡寒,得就溫暖而即解。外感之自汗,聲高氣壯。內傷之自汗,氣短聲微,外感之發熱,頭痛,晝夜不止。內傷之發熱,頭痛,則有止期。以此辨之。庶不至誤。

2. 勞倦內傷列方

補中益氣湯,補,治虛弱人,勞倦發熱。

黃耆(炙),黨參(米炒,去蘆,各一錢五分),白朮(飯蒸),歸身(各一錢),陳皮(六分),升麻(蜜炙,四分),柴胡(六分),炙草(七分)

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溫胃飲,溫補微散,治勞倦內傷,平素臟寒,而兼略有外感者。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淨炒,各一錢五分),歸身,防風(各一錢),陳皮(五分),乾薑(六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煎。

四君防風湯,補兼散,治勞倦內傷外感者。

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白朮(飯蒸,一錢五分),防風,茯苓荊芥(各一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當歸防風湯,補兼散,治勞倦內傷,血虛外感者。

黨參(去蘆飯蒸),淮山(各一錢五分),當歸(二錢),防風,荊芥(各一錢),炙草(七分)

加生薑一片,紅棗二枚煎。

3. 癆瘵

凡人內傷元氣者,無非虛損之症。至於虛損之深,即成癆瘵。或骨蒸,或干嗽,或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尪羸日甚,積漸而來,以致本末俱竭。此症切不可服寒涼藥,萬一要服,多不過三兩劑,即當溫補。不然則難救。此症由色傷者居多。

4. 癆瘵列方

瀉白散,微涼,治火氣乘金而成痰嗽者。

桑白皮(二錢),地骨皮(一錢五分),甘草(七分)

水煎。

地骨皮散,補微涼,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

熟地(四錢),當歸,丹皮(各一錢五分),川地骨(二錢),川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通關飲,微涼,治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者。

黃柏知母(各一錢五分),肉桂(去皮,另燉,六分)

水煎。

四生丸,涼,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生艾葉,生柏葉,生荷葉

共搗成團,如白鴿蛋大,曬乾,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秦艽扶羸湯,微涼兼補,治肺痿,骨蒸癆嗽,或寒熱往來,聲啞自汗,體虛倦怠者。

黨參(去蘆),秦艽,紫苑,川地骨,柴胡,當歸(各一錢五分),鱉甲(醋炙,先煎,四錢),細甘草(六分)

潤神散,補微涼,治癆瘵,憎寒壯熱,口乾咽燥,疲倦,煩躁自汗。

黨參(去蘆),黃耆,麥冬(去心,各一錢五分),桔梗(一錢),竹葉(六分),炙草(七分)

浮小麥一錢煎。

清骨散,寒,治骨蒸癆熱。此症亦有暫服石膏方寸匕,以熱退即止者。

秦艽,青蒿,知母,川地骨,胡連,鱉甲(童便炙,各一錢),炙草(五分),銀柴胡(一錢五分)

五味子湯,補,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黃耆(一錢五分),黨參(去蘆,一錢),北味(五分),麥冬(去心,六分),炙草(三分)

水煎。日夜服數劑。

聖愈湯,補,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等症。

熟地(四錢),川芎(一錢),黨參(去蘆,飯蒸),黃耆(各二錢),白芍(酒炒),歸身(各一錢五分)

六味地黃湯,補,治腎精不足,虛火上炎。

熟地(四錢),淮山(二錢),萸肉,茯苓,丹皮(各一錢五分),澤瀉(鹽水炒,一錢)

水煎。加肉桂三分,制附片七分,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少思飲食。

獨參湯,補,治元氣虛而不支,大汗大下之後,及吐血,血崩,產後血暈諸症。

高麗參(去蘆,飯蒸,米拌炒,一兩五錢)

水煎。

當歸補血湯,補,治血虛身熱。

黃耆(炙,七錢),當歸(一錢五分)

水煎服。此方再加當歸一錢五分,治曾經失血,發熱面赤,大渴。

六君子湯,補,治脾胃虛弱,痞滿痰多。

黨參(去蘆,米炒),白朮(飯蒸,各二錢),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草(八分)

生薑二片,紅棗二枚煎。如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者,加砂仁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歸脾湯,補,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或健忘怔忡。

黃耆(炙),黨參(去蘆,米拌炒),白朮(飯蒸,各二錢),遠志(去心,五分),當歸,棗仁(即炒杵),茯神(各一錢五分),木香(七分),龍眼(淨肉,六分),炙草(五分)

保元湯,補微熱,治氣血虛弱。

黨參(去蘆,米炒,三錢),黃耆(炙,二錢),炙草(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二分)

水煎。

耆附湯,熱補,治汗多而畏寒者。

附子(一錢),黃耆(炙,四錢)

水煎。

獺肝,和,治鬼疰,傳屍,癆瘵。

獺肝一隻(陰乾)

研細末,每日溫湯調服二錢,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