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一 (2)
卷一 (2)
1. 傷寒
此症乃因外感寒邪,四時皆有,惟冬季為正傷寒。蓋人因不慎起居,以致陰邪乘虛而入。初病時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疼,無汗,須速服發散之劑。未愈,則再服。務期身有微汗,則邪從外入者,亦使之從外而出,庶免有害。若猶豫隱忍,邪即傳經,或巡經傳,隔經傳,且有合病,並病,兩感,病變多端,甚難措手。茲略選數方,得某病,當服某湯,用活法治之,庶或有濟。
又云傷寒大症,必得良醫診視,方無所誤。若無良醫,服發散藥後,每日惟飲淡薑湯,俟其漸愈,此亦不藥當中醫之法。至於大小承氣等湯,必察其胸腹果滿脹,腸胃果燥結,乃可服而下之。如似脹非脹,似滿非滿,仍不宜服,恐誤下或致不救。
白話文:
這病症是由外部感受寒冷邪氣所導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但在冬天是最典型的傷寒。這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作息上不小心,讓寒邪趁虛而入。在剛開始生病的時候,會出現發燒、怕冷、頭頸部疼痛、腰部僵硬、身體痠痛、沒有出汗的症狀,必須馬上服用可以發汗的藥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應再服用一次。主要目的是讓身體微微出汗,這樣原本由外進入的邪氣也能由外排出,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拖延治療,邪氣就會傳遍全身,有可能順著經絡傳播,也可能跳過某些經絡傳播,還有合併病症、複合病症、兩感病症的情況,病態變化多端,非常難以處理。這裡簡單選擇幾個處方,得到某種病,應服用相應的湯藥,以靈活的治療方式來對待,或許能有所幫助。
另外提到,對於嚴重的傷寒病症,一定要找有經驗的醫生診斷,才能避免誤診。如果找不到好的醫生,在服用發汗的藥物後,每天只喝淡薑湯,等待病情慢慢好轉,這也是一種不用藥物治療的方法。至於像大小承氣湯這樣的藥物,一定要確定胸部和腹部確實有脹滿感,腸胃確實有乾燥結實的症狀,才能服用以促進排泄。如果只是感覺脹但實際上並非那麼脹,或者只是感覺滿但實際上並非那麼滿,就不適合服用,因為錯誤的排泄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2. 傷寒列方
人參敗毒加減湯,散,治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身疼無汗者。
黨參(去蘆),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五分),蘇葉(一錢五分),防風,藿香(各一錢),炙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
葛根升麻湯,散微涼,治邪傳胃經,身熱目痛,鼻乾唇焦不渴。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白芷,赤芍,蘇葉(各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凡面浮腫而痛者,風也。亦宜此方。
小柴胡湯,涼,治邪傳膽經,耳聾口苦,咽乾目眩,胸滿脅痛,頭有汗,寒熱往來而嘔。
柴胡(二錢),白芍(酒炒),半夏(制),黃芩(各一錢五分),黨參(去蘆),甘草(各一錢),生薑(二片),紅棗(二枚)
大柴胡湯,大寒峻劑,治邪入脾經,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口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制,一錢),黃芩,白芍(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一錢)
五苓散,微熱,治邪止傳脾腑,口渴溺赤。
白朮(淨,一錢五分),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一錢),肉桂(去皮,另燉,三分)
如不宜熱者,去肉桂。
白虎湯,大寒,治邪止傳陽明胃腑,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自汗,不得眠。
生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二錢),粳米(一撮)
小承氣湯,大寒峻劑,治邪傳腎經,舌乾,口燥,利清水,或欲吐不吐,目不明。病至此已危。
大黃(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
大承氣湯,大寒峻劑,治邪傳入肝經,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或氣上撞,心飢而不欲食。病至此已危極。
大黃(三錢),枳實(一錢),厚朴(一錢),芒硝(二錢)
附子理中湯,大熱峻劑,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穀,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一錢五分),白朮(淨炒),製附子(各二錢),乾薑(炒黃),炙草(各一錢),大棗(二枚)
當歸羌活湯,散兼補,治虛弱。及老人傷寒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
黨參(米炒,去蘆,二錢),羌活,獨活,當歸(各一錢五分),川芎,藿香(各一錢),炙草(七分),紫蘇(一錢)
加紅棗二枚,生薑二片,蔥白三寸煎。
結胸外治法,傷寒下早則成結胸,亦有不下而亦結胸者。其症心胸脹痛,手不可近。若服陷胸湯,未免太峻,不如用罨熨之方,較穩。痰積各病亦宜。
蔥頭(連須,一斤),生蘿蔔(五個,若無則用子四兩,研碎),老生薑(五兩)
三味共搗爛,略揸去水。燒酒炒熱,用布分作二包,於心胸或脅下痛處,順熨而又罨之。干則用揸去之水,並酒再炒,輪流熨罨,自能豁然開散,汗出而愈。但不可太熱,恐傷皮膚,大便結則兼熨臍腹。
白話文:
【傷寒列方】
【人參敗毒加減湯】:用於治療傷寒初期,發燒畏寒、頭痛、腰背僵硬、身體疼痛且無汗的症狀。藥方成分包括黨參(去蘆)、羌活、獨活、川芎各約4.5克,蘇葉約4.5克,防風、藿香各約3克,炙草約1.8克。煎煮時需加入三片薑和三寸長的蔥白。
【葛根升麻湯】:用於治療邪氣進入胃經,導致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焦裂但不渴的症狀。成分包括葛根約6克,升麻、秦艽、荊芥、白芷、赤芍、蘇葉各約3克,甘草約1.8克。煎煮時需加入兩片薑。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邪氣進入膽經,造成耳鳴、口苦、喉嚨乾燥、視線模糊、胸悶肋痛、頭部有汗、寒熱交錯且噁心的症狀。成分包括柴胡約6克,炒白芍、製半夏、黃芩各約4.5克,黨參、甘草各約3克,薑兩片,紅棗兩枚。
【大柴胡湯】:極寒的強效藥方,適用於邪氣進入脾經,腹部飽脹、噁心、無法進食、喉嚨乾燥、手腳溫暖、可能有腹瀉或口不渴的情況。成分包括柴胡約4.5克,製半夏約3克,黃芩、白芍各約6克,枳實約3克,大黃約3克。
【五苓散】:用於治療邪氣停留在脾臟,口渴且尿色偏紅的症狀。成分包括淨白朮約4.5克,茯苓約9克,豬苓、澤瀉各約3克,肉桂約0.9克(去皮,另外燉煮)。若不適合使用熱性藥材,可去除肉桂。
【白虎湯】:極寒的藥方,適用於邪氣停留在陽明胃腑,出現說胡話、精神混亂、極度口渴、便祕、自汗、無法入睡的症狀。成分包括生石膏約15克,知母約6克,甘草約6克,粳米少量。
【小承氣湯】:極寒的強效藥方,用於治療邪氣進入腎經,舌頭乾燥、口渴、排泄清水、可能想吐卻吐不出、視力模糊。病情到達這種程度已經很危險。成分包括大黃約6克,枳實、厚朴各約3克。
【大承氣湯】:極寒的強效藥方,適用於邪氣進入肝經,小腹脹滿、舌頭捲縮、四肢冰冷、氣喘、心餓卻不想吃東西。病情到達這種程度非常危險。成分包括大黃約9克,枳實約3克,厚朴約3克,芒硝約6克。
【附子理中湯】:極熱的強效藥方,用於治療病初起,寒邪直接影響三陰,腹部冷痛、吐清沫、排清穀、蜷曲躺臥、四肢冰冷、舌頭縮短、舌頭黑且濕潤。成分包括黨參(去蘆,米炒)、茯苓各約4.5克,炒白朮、製附子各約6克,炒黃乾薑、炙草各約3克,紅棗兩枚。
【當歸羌活湯】:兼有散寒與補益效果,適用於虛弱以及老年人傷寒初期,發燒畏寒、頭痛、身體疼痛且無汗的症狀。成分包括黨參(米炒,去蘆)約6克,羌活、獨活、當歸各約4.5克,川芎、藿香各約3克,炙草約2.1克,紫蘇約3克。煎煮時需加入兩枚紅棗、兩片薑和三寸長的蔥白。
【結胸外治法】:傷寒若過早使用下法則可能導致結胸,也有不使用下法仍會結胸的情況。症狀為心胸脹痛,甚至手不能觸碰。服用陷胸湯可能太強烈,不如使用罨熨方法更為穩妥,也適合痰積等其他疾病。成分包括帶鬚蔥頭一斤,生蘿蔔五個(若沒有可用蘿蔔籽四兩,研磨成粉),老薑五兩。將這三種材料搗碎,稍微擰去水分,用燒酒炒熱,用布分成兩包,在心胸或脅下疼痛的地方順序熨燙和敷貼。乾了就再加入擰去的水和酒重新炒熱,輪流熨燙和敷貼,能讓胸部豁然開闊,出汗後病癒。但注意不要過熱,以免傷害皮膚,若便祕可同時在肚臍和腹部熨燙。
【麻黃桂枝湯列方】:在西北地區因氣候寒冷,人體肌膚較緊密,必須使用這兩種藥方纔能痊癒。
【麻黃湯】:溫散效果,適用於傷寒初期,發燒、畏熱、無汗的症狀。成分包括麻黃(去根節)約6克,桂枝約3克,杏仁八粒(去皮尖,炒後研磨),炙草約1.8克。煎煮時需加入三片薑和一枚紅棗。
【桂枝湯】:散寒效果,適用於傷寒初期,發燒、畏寒、有汗的症狀。成分包括桂枝、赤芍各約4.5克,炙草約3克。煎煮後服用,喝一碗熱粥,蓋上被子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