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醫必要》~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傷風
此症由外感風邪,初起覺微涼畏風,旋即發熱,或鼻塞聲重,或頭痛身痛,或邪連陽明而口渴,或邪侵少陽而寒熱往來。速即照方服藥一劑,未愈再服一劑。避風寒,忌口,慎起居。邪無有不退。若隱忍遲滯,且食油膩,以致留邪不去。庸醫治之,每多受害。凡平日無病,陡然發熱,熱無停止者,即是傷風。
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者,仍是外感之邪,猶未解。芩連知柏等寒涼,並神麯,山楂,麥芽,各消導之藥,一則使邪凝不散,一則能引邪入里。初傷風時,切不可服。邪未傳裡,則舌無苔,有熱仍當發散。如已傳裡,則舌苔粗白,渴欲飲水,宜服葛根湯。舌苔白而轉黃,則加黃芩,至黃而轉黑,或起芒刺,煩躁大渴,宜服人參白虎湯。
大便秘結,小腹脹滿,則服小承氣湯。風寒俱從背俞而入,無論春夏秋冬,俱宜著背心以護之。若嚴寒時節,所縫綿衣,此處綿須加厚,庶免傷風傷寒之患。養生者其慎之,而年老及虛弱人,更不可忽。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由外部感受風邪所引起,剛開始會覺得有點冷、怕風,隨後便發燒,可能伴有鼻塞、聲音沙啞,或是頭痛、身體疼痛,也可能因風邪影響到陽明經而感到口渴,或是風邪侵襲到少陽經而產生寒熱交錯的情況。應立即按醫生開的處方吃一帖藥,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繼續服用一帖。同時要避免吹風和寒冷,忌口,注意生活作息,這樣風邪自然就會退去。如果拖延治療,甚至還吃油膩的食物,會導致風邪無法清除。一般醫生在治療時,常會使患者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如果平時健康,突然發燒,且持續不退,這就是感受風邪的徵兆。
若有微微出汗,熱度就會退去;如果不出汗,熱度又會再度升高,這仍然是因為外來風邪尚未消除。像是黃芩、黃連、知母、柏子仁這些性質寒涼的藥物,以及神麯、山楂、麥芽這些有助消化的藥物,一方面會讓風邪凝聚而不散,另一方面會引風邪深入體內。所以在剛感受風邪時,絕對不能服用。如果風邪尚未傳入體內,舌苔是正常的,即便有熱度也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風邪已經傳入體內,舌苔會變得粗且白,並且會感到口渴想喝水,這時應服用葛根湯。如果舌苔從白色轉為黃色,就應該加入黃芩,直到舌苔從黃色轉為黑色,或是舌面上出現芒刺,並伴隨著煩躁和極度口渴,這時應服用人參白虎湯。
如果大便乾硬、小腹脹滿,則需服用小承氣湯。風寒都是從背部的腧穴進入體內,無論春夏秋冬,都應該穿背心保護背部。在嚴冬時節,縫製棉衣時,背部的棉絮應該加厚,以免遭受風寒。注重養生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尤其是老年人和體弱者,更不能忽略。
大便若是祕結不通,小腹感覺脹滿,就應該服用小承氣湯。風寒通常都是通過背部的腧穴進入體內,無論何季節,都要穿著背心來保護背部。在寒冷的冬天,製作棉衣時,背部的填充物必須加厚,才能避免風寒的侵襲。對於注重養生保健的人來說,這一點必須謹慎對待,尤其是老年人和身體虛弱者,更是不能忽視。
3. 傷風列方
蘇葉湯,散,治傷風發熱。
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如嫌甘草微涼,則用蜜炙,以下同。
羌活湯,散,治風邪發熱,兼肩背痛,或腰及手足痛者,亦宜。
羌活,防風,川芎,秦艽(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葛根湯,散微涼,治風邪發熱兼渴。
柴胡(一錢五分),葛根(二錢),黨參(生,去蘆),防風,荊芥(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生薑(二片)
二陳羌活湯,散,治風邪發熱,兼鼻塞聲重,或流清涕。
防風,羌活,茯苓,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川芎(各一錢),蒼朮(米泔水浸,七分),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
沖和湯,散,治感冒風濕,頭目不清,鼻塞聲重,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米泔水浸),荊芥(各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加生薑二片煎。
二陳杏仁湯,散,治風邪發熱,兼咳嗽。
防風,荊芥,茯苓,半夏(制,各一錢五分),陳皮,桔梗(各一錢),杏仁(二錢,杵),甘草(六分)
加生薑二片煎。
參歸荊防湯,散兼補,治風邪發熱,平素身體虛弱者。
黨參(炒,二錢),陳皮(一錢),防風,歸身,荊芥(各一錢五分),炙草(六分),紅棗(二枚),生薑(二片)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五分。大便溏,則去當歸。
加味小柴胡湯,涼散,治寒熱往來,無汗者。
柴胡(二錢),羌活,黨參(生),半夏,防風(各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甘草(六分)
加生薑三片煎。如臟寒者,去黃芩。
甘桔湯,散微涼,治風邪入肺,鬱而為熱,以致喉干,或喉痛者。
桔梗,甘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
加生薑二片煎。
白話文:
【傷風列方】
蘇葉湯:這是一種治療風寒引起的發燒的藥方。需要的藥材有蘇葉、防風、川芎(各約4.5克)、陳皮(約3克)、甘草(約1.8克)。加入兩片生薑一同煎煮。若覺得甘草性偏涼,可使用蜜炙甘草,以下藥方亦同。
羌活湯:此方適用於因風邪引致的發熱,並伴有肩背痛,或是腰及四肢疼痛的情況。所需藥材有羌活、防風、川芎、秦艽(各約4.5克)、甘草(約1.8克)。加入兩片生薑一同煎煮。
葛根湯:此方適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並伴有口渴的症狀。需要的藥材有柴胡(約4.5克)、葛根(約6克)、黨參(生,去蘆)、防風、荊芥(各約4.5克)、甘草(約1.8克)、生薑(兩片)。
二陳羌活湯:此方適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伴有鼻塞、聲音沙啞,或流清鼻涕的情況。所需藥材有防風、羌活、茯苓、半夏(製過,各約4.5克)、陳皮、川芎(各約3克)、蒼朮(米泔水浸泡,約2.1克)、甘草(約1.8克)。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
沖和湯:此方適用於治療感冒風濕,伴有頭暈眼花,鼻塞聲音沙啞,疲倦乏力,易流淚的情況。所需藥材有蒼朮(米泔水浸泡)、荊芥(各約4.5克)、炙草(約2.1克)。加入兩片生薑一同煎煮。
二陳杏仁湯:此方適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伴有咳嗽的症狀。所需藥材有防風、荊芥、茯苓、半夏(製過,各約4.5克)、陳皮、桔梗(各約3克)、杏仁(約6克,搗碎)、甘草(約1.8克)。加入兩片生薑一同煎煮。
參歸荊防湯:此方適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且患者平時體質較虛弱。所需藥材有黨參(炒過,約6克)、陳皮(約3克)、防風、歸身、荊芥(各約4.5克)、炙草(約1.8克)、紅棗(兩枚)、生薑(兩片)。若伴有頭痛,可再加入川芎(約4.5克)。若大便溏泄,應去掉當歸。
加味小柴胡湯:此方適用於治療寒熱交錯,且無汗的情況。所需藥材有柴胡(約6克)、羌活、黨參(生)、半夏、防風(各約4.5克)、黃芩(約3克)、甘草(約1.8克)。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若體質偏寒,應去掉黃芩。
甘桔湯:此方適用於治療風邪侵入肺部,導致熱氣鬱積,引起喉嚨乾燥,甚至喉痛的情況。所需藥材有桔梗、甘草(各約4.5克)、荊芥穗(約3克)。加入兩片生薑一同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