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1)
卷第八 (1)
1. 傷寒敘論
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白話文:
古文論述:春天的天氣溫和,夏天的天氣炎熱,秋天的天氣涼爽,冬天的天氣寒冷,這是四季正氣的正常順序。冬天寒氣嚴峻,萬物都潛藏起來。君子堅守內心,就能不受寒氣侵害。如果接觸到寒氣,就會導致傷寒。四季之氣都能致病,但以傷寒為最嚴重,因為寒氣是最為劇烈有害的。得了傷寒的人稱為「傷寒患者」。沒有立即發病的人,其寒毒會藏在肌肉和骨頭中,到春天就會轉變成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溫病。溫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氣所致。非天行之氣也。夫天行者。為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天行之氣也。
白話文:
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暑病就是熱氣比溫氣更強的病症。所以辛苦勞作的人,在春夏兩季經常會得溫病。溫病都是由於冬天時受到寒氣侵襲而引起的,並不是季節交替時自然產生的。季節交替時產生的病症,是指春天的時候原本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很寒冷;夏天的時候原本應該炎熱,卻反常地很寒冷;秋天的時候原本應該涼爽,卻反常地很炎熱;冬天的時候原本應該寒冷,卻反常地很溫暖。這些在不適當的季節出現了本不該出現的天氣狀況,因此造成一年四季中,無論老少,得的病症大致相似。這類病症就是季節交替時產生的。
又土地寒熱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則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療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詳審也。又千金云。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逢。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有萬計。
白話文:
由於各地區的土地有寒熱溫涼、高低不平的差異,因此作物的特性展現出剛柔、生長習性的不同。因此黃帝提出四方的問題,岐伯舉出四種治療方法,用來教導後代賢人,啟發他們未曾理解的部分。面對病患時,醫生必須仔細審視病情。此外,《千金方》中提到,人在天地間生存,會遭遇各種人事變遷,有順境也有逆境,吉祥和兇險、悔恨和滿意、痛苦和快樂、安危和憂懼、喜怒哀樂、愛惡憎恨、生死憂患等等,牽掛在心的事情每天都有上千條;而為了謀求生存的方法,每天也要想出上萬個計策。
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則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調和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白話文:
這一天到來。所以,天地沒有哪一年不經歷寒暑。人也沒有哪一天不經歷憂愁歡喜。因此,出現流行性溫熱疫病,是天地萬物變化的其中一種氣候變化。這是造化的必然道理,無法避免。所以,即使是聖人具有補救天災、重建秩序的高尚德行,也無法廢除它。即使無法廢除它,也能用大道理來管理它。再來,有賢人善於保養身體,調養適度,隨順時序變化,也能保全自身。天地產生這種疫氣,就用天地所生成的物品來防範它。
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便須救療。若至於病。即湯食兢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長。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夫得病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淋浴發汗則愈。
白話文:
這叫做掌握治療的方法。這樣,疾病就無法侵犯了。然而這種病,民間稱為「橫病」。很多人不懂得治療。都說幾天後就會自己痊癒。因此造成枉死的天下有大半。凡是一開始感到不適時,就應該立即治療。如果真的生病了,就要加緊飲食調理,減弱疾病的勢力。自然而然就能康復。絕對不能任由病情惡化,肆意侵犯人體,坐以待斃,這纔是錯誤的做法。發病的第一天,病邪還在皮膚表層,應當塗抹藥膏、針灸、淋洗發汗,這樣就可以痊癒。
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則愈。若不解至三日。復一發汗則愈。若不解者。則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至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則可下之。若熱在胃外。如誤下之。其熱乘虛入胃。然病要須下者。又不得留於胃中也。
白話文:
假使症狀沒有解除,病症會在皮膚表面停留兩天。這時可以使用針灸,並服用解肌散,讓身體出汗。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倘若兩天後症狀仍未解除,再發汗一次就會痊癒。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就不要再發汗了。如果病症在胸腔停留四天,應該服用赤小豆瓜蒂散,通過嘔吐把病症吐出來,這樣就會痊癒。如果病症在腹部停留五天,第六天進入胃部,此時可以攻下。但如果熱邪在胃部之外,錯誤地攻下,則熱邪會趁虛進入胃部。然而,如果疾病需要攻下,也不能讓熱邪停留在胃中。
若胃實者。熱毒為病。三死一生。若胃虛者。熱毒入胃即胃爛矣。其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以病人各有強弱。人有難易效相倍也。若得傷寒病無熱。但狂言躁煩不安。精氣言語。與人不相主。當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三二錢服之。可與新汲水一升。
白話文:
如果胃氣實,則熱毒為病,三個人中只有一人能活。如果胃氣虛,熱毒進入胃中,胃就會潰爛。輕微的會出現紅斑。這種情況,五個人中只有一人能活。嚴重的會出現黑斑。這種情況,十個人中只有一人能活。因為每位病人的體質強弱不同,所以治療效果也有所差異。如果患有傷寒病,但沒有發熱,只有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語言脫節,與人無法溝通交流。這時,不要用熱敷的方法來治療,只需服用五苓散三到四錢。可以同時服用一杯新鮮的井水。
或一升半。可至二升。強飲之。指刺喉中吐之。隨手便愈。若不便吐者。此病皆多不善。勿以余藥吐也。又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及吐解之者。其斃速。亦可先以發表之藥尤佳。病者過日不已則不是熱。不可下之者。熱毒承虛入胃。亦令胃爛斑出也。又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
白話文:
一次性服用一升半到兩升豬苓散,多喝一點。如果喝不下去,可以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吐出來後就會好轉。如果不方便催吐,這個病大多比較嚴重,不要再用其他藥物催吐了。這個病如果不趕快用豬苓散催吐治療,會死得很快。最好先用發表的藥物治療,過幾天還沒好,就不是熱證,不能再用瀉下的藥物。熱毒趁虛進入胃部,也會引起胃部糜爛出斑。另外,春天和夏天不要大規模吐下,秋天和冬天不要大規模發汗。
若冬及始春天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又不宜厚覆。宜服六味青散。若無丸散及煎。但用柴胡數兩煎服。傷寒時行。皆可服也。亦可以發汗藥發汗。不但一也。直至再三發汗不解者。當與陽實者宜轉下之。其脈朝夕快者為實癖也。
白話文:
如果在冬天和早春時節天氣寒冷,可以服用神丹丸,也可以塗抹膏藥或進行火灸。如果在晚春、夏天和初秋,這些炎熱的月份,不適合進行火灸,也不宜穿著過厚的衣服。建議服用六味青散。如果沒有丸藥或散劑,可以用幾兩柴胡煎服。遇到傷寒流行時,都可以服用柴胡湯,也可以用發汗藥發汗,不限於一種藥。如果發汗多次仍不見好轉,應該考慮對脈搏跳動快且有力的人進行瀉下治療。
朝平夕快非癖也。轉陽可早與服。但當少與。勿令下多。其間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若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不可下也。如此外內皆不可攻。而醫強攻之。必致危損。多死難痊也。虛煩者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
白話文:
早上平靜,晚上煩躁不是癖好。陽氣轉旺時可以提早服用藥物,但必須少服。不要過量服用,以免腹瀉。此期間如果出現虛弱發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不畏寒,身體不疼痛。因此知道這不是傷寒,不能發汗治療。如果頭不痛,脈搏不緊促,不數,因此知道這不是內實證,不能瀉下治療。像這種情況,內外都不能攻伐,如果醫生勉強攻伐,必定導致危重損傷,多數會死亡,難以痊癒。虛弱發熱的,應給予竹葉湯。如果嘔吐的,應給予橘皮湯。
不愈可重與服之。若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者皆死病也。凡難得汗者可蒸之。如蒸中風法。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白話文:
如果服藥後病情沒有好轉,可以重覆服用。如果生病後連續服用湯藥發汗,但是出不了一身汗的,都是死亡的預兆。所有難以發汗的情況都可以用蒸法。類似治療中風的方法,用蒸汽濕氣從外迎合身體,這樣必定會出汗。
凡病發熱惡寒脈洪者。便宜發汗。後以粉粉之。勿令著風。若當發汗而其人適已失血。及大下利者。雖不可汗。如此者數與桂枝。使體中漐漐汗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夫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里和表病。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夫如是則神丹不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
白話文:
凡是出現發熱、怕冷、脈象洪大的病症,適宜發汗治療。發汗後用粉末輕敷,不要讓風吹到。病人在需要發汗時,剛好失血或大瀉的人,即使不適合發汗,也要多次服用桂枝,讓體內微微發汗。連續這樣做幾天,病情自然會好轉。如果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的病症,瀉下治療就會痊癒,發汗治療則會加重病情。如果是裡證和表證同時存在的病症,發汗治療就會痊癒,瀉下治療則會加重病情。因此,神丹妙藥不可誤用,甘遂大瀉之藥不可隨意服用。
然則桂枝下咽。表和則愈。承氣入胃。里平則痊。明當消息病之狀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此醫之大禁也。凡脈有浮沉轉能變化。或人得疾數日。方以告醫。雖云初覺。視病已積日矣。其病源已成。非發汗所解。當診其脈。隨時救療。
白話文:
因此,桂枝湯服下後,若表證緩解,病情就會好轉。承氣湯服下後,若裡證緩解,疾病就會痊癒。應仔細觀察病人的病情,不能隨便亂用藥物。這樣會損傷胃氣。經書上說,脈象微弱時不能用吐法,脈象細弱時不能用瀉法。這是醫生的大忌。凡是脈象,都有浮沉、轉變的變化。有些人得病後好幾天,才告訴醫生。雖然說剛發病,但實際上病已久積。病源已成,不能用發汗法解除。應根據脈象,適時救治。
必得瘥也。不可苟以次第為之。失其機要。乃致禍矣。傷寒病三日已在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溫所攻。賊風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度。腹脹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熱。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不可發汗也。凡人有小病。覺不如常。則須早療。
白話文:
這些病一定可以治癒。不能隨意按部就班地治療,這樣會錯失治療契機,帶來禍害。傷寒病三天後就已經侵襲到體內。發汗治療,就是指在有風的地方脫掉衣服,晚上睡覺沒有蓋好被子,受到寒氣和溫熱的侵襲,邪風相互影響,很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害。至於人自己因為飲食生冷過度,肚子脹不消,轉動身體有點困難,頭痛發熱,脈搏實大的人就可以用嘔吐和瀉下的方法治療,不能發汗。普通人如果有小病,感覺不正常,就必須及時治療。
若隱忍不療。冀望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當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須救療。尋其邪由。乃在腠理。陽散以時。鮮有不愈者。若患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雖和緩之功。亦無能為也。天行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者。未宜多與也。
白話文:
如果隱忍不治療,希望自己痊癒,一晃眼就會變成難以根治的慢性病。兒童和女性的病情會更加嚴重。如果季節變換時身體不適,應當剋制和約束自己。一旦感覺有些許不安,就必須及時救治。找出病邪的來源,通常在皮膚腠理中。在適當的時候發汗散熱,很少有不痊癒的。如果病情持續了好幾天再說,邪氣已經侵入臟腑,就很難控制了。即使使用和緩的治療方法,也無濟於事。季節性疾病發病五六天後感到口渴想喝水,不應該多喝。
為腹中熱氣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深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然當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云能飲一斗者。而與五升。若飲水少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者。不可與之。濈然大汗出者已愈也。凡人得病能飲水者。為欲愈也。若小渴而強與之。因此成禍者。
白話文:
腹中熱氣還沒有完全消退,如果這時不能讓它自行消散,病情就會變得更加嚴重。如果到了七八天,病人非常口渴,想要喝水,這時可以給他喝,但要控制數量,不要讓他喝得太盡興。有人說病人能喝一斗水,但只能給他五升。如果他喝了水之後,腹部感到飽滿,小便不順暢,或者出現氣喘、嘔吐的症狀,就不要再給他喝了。如果病人出了一身大汗,說明病情已經好轉了。一般來說,生病的人如果能喝水,表示身體有康復的跡象。但如果是輕微口渴就強迫給他喝水,反而會帶來禍患。
其數極眾。凡傷寒病若錯醫療。禍如反掌。其病有相類者。傷寒。熱病。風濕病。陰毒。溫疫。天行時氣。死生不同。形候亦別。宜審而詳之。
白話文:
此類疾病種類繁多。凡是傷寒疾病若誤用療法,禍患就像翻掌那麼容易。這些疾病之間有類似的症狀。傷寒、熱病、風濕病、陰毒、溫疫、天行時氣,導致的生死結局不同,形體症狀也各異。應仔細審察並詳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