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六 (13)
卷第三十六 (13)
1. 治耳腫諸方
夫耳腫者。由腎氣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稽留不散。故令耳腫也。
治兩耳腫木香散方。
白話文:
耳腫是由於腎氣虛弱,加上風熱之邪侵襲,隨著經脈進入耳朵,與體內的氣血相搏鬥,導致積聚難以消散,所以引起了耳腫。 治療耳腫的藥方是木香散。
木香(一兩),漢防己(一兩),赤芍藥(一兩),玄參(一兩),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川芒硝(一兩),黃芩(一兩),紫葛(一兩),赤小豆(三分)
白話文:
木香(60 克),白頭翁(60 克),赤芍藥(60 克),玄參(60 克),白芷(60 克),大黃(60 克),芒硝(60 克),黃芩(60 克),葛根(60 克),赤小豆(18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榆白皮。搗取汁。和少許塗之。更用帛子塗藥。貼腫處。取消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粉。再將榆樹白皮搗碎取汁液,和少許細粉混合。塗抹於患處,再用絲絹包覆藥物,貼於腫脹處。腫消為止。
治兩耳卒腫熱痛。宜此方。
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
治兩耳腫痛。或耳中常有哄哄者方。
甜葶藶(一兩長流水洗淨微火熬搗令細),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二錢)
白話文:
治兩耳突然腫脹熱痛。宜此方。
材料:
- 木鱉子仁(一兩,研磨成膏狀)
- 赤小豆末(半兩)
- 川大黃末(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熱油調和成膏狀。
用法:
塗抹於患處。
治兩耳腫痛,或耳中常有轟轟聲。
材料:
- 甜葶藶(一兩,用流水洗淨,微火熬煮搗碎至細粉)
- 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 鹽花(二錢)
上件藥。同細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搗如泥。看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納耳中。兩日一換。初安藥三兩日。耳痛。出惡水。四體不安。勿懼之。
白話文:
上述藥方,研磨細碎後,再放入一錢臘月豬油,一起搗成泥狀。觀察軟硬程度是否合適,搓成像棗核大小的丸子。用棉花包住一個藥丸,塞入耳中。每兩天更換一次。一開始敷藥時的三兩天,耳朵會疼痛,並流出惡臭水液,身體也會感到不適。不要害怕,這是正常的現象。
治耳卒腫。宜用此方。
栝蔞根生者(洗令淨)
又以刀削一頭令尖。可入耳中。以蜡月豬脂。煎三五沸。冷即塞於耳中。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搗如膏。捻如棗核大。亂髮纏裹。塞於耳內。日再易之。
又方。
商陸(生者淨洗)
上以刀子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牛蒡根(淨洗細切)
上件藥。搗絞取汁一升。於銀鍋中熬成膏。塗於腫上。
白話文:
治耳卒腫
方一
使用栝蔞根,取新鮮的,洗淨後用刀削成尖頭,放入耳中。再以臘月豬脂煎煮三五沸,冷卻後塞入耳中。
方二
取杏仁半兩,用湯浸泡去皮,微炒後搗成膏狀,捏成棗核大小,用亂髮纏裹,塞入耳內,每日更換兩次。
方三
取新鮮商陸,洗淨後用刀削成棗核大小,放入耳中,每日更換兩次。
方四
取牛蒡根,洗淨後切細,搗碎絞取汁液一升,用銀鍋熬成膏狀,塗抹於腫脹處。
2. 治耳內生瘡諸方
夫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也。其氣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氣血相搏。故令耳內生瘡也。
白話文:
如果耳朵內長了瘡,意味著足少陰經(腎經)出了問題。腎經的氣通過耳部,如果腎經虛弱,風熱就會乘虛而入,沿著經脈進入耳朵,與氣血相抗衡,因此導致耳朵內長瘡。
治耳有惡瘡方。
雄黃(三分),曾青(半兩),黃芩(一分)
上件藥。搗細都研為末。每取少許。納耳中。有汁出。即以綿子裹乾用。
又方。
黃連(半兩),白礬(二分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馬齒莧(一兩乾者),黃柏(半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白話文:
治療耳朵長惡瘡的藥方:雄黃三分、曾青半兩、黃芩一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放入耳中,如有汁液流出,就用棉花擦拭乾淨。
另一個藥方:黃連半兩、白礬二分(燒至汁液完全蒸發),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棉花包裹放入耳中。
再一個藥方:馬齒莧一兩(乾燥的)、黃柏半兩(切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用棉花包裹放入耳中。
川大黃(半兩),黃連末(一分),龍骨末(一分)
白話文:
大黃(半兩),黃連粉末(一分),龍骨粉末(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勻。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搗楝子。以綿裹塞耳內。
又方。
羊糞。曝乾為末。綿裹塞耳中。
白話文:
【上方藥方】 將所有藥材一同研磨至細,每次使用時取少量,包裹於棉布中放入耳中。 【另一個方子】 將棗樹子搗碎,用棉布包裹後塞入耳中。 將羊糞曝曬乾燥,研磨成粉末,再用棉布包裹後放入耳中。
3. 治凍耳諸方
夫凍耳者。由肌肉虛軟之人。冬時觸冒於寒。為風冷所折。則令耳赤腫癢痛。或即成瘡。因其風寒所傷。故謂之凍耳也。
治凍耳成瘡方。
白話文:
凍耳是由於肌肉鬆軟的人在冬天接觸寒冷時,被冷風侵襲,導致耳朵發紅、腫脹、發癢、疼痛。或者直接形成瘡口。因為這種情況是由於風寒所傷,所以稱之為凍耳。
柏葉(三兩微炙為末),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研成膏),亂髮(兩雞子大),鹽(半兩細研),乳香(半兩細研),黃蠟(一兩半),清油(一斤)
白話文:
柏葉:三兩,微炙後研成粉末。 杏仁:四十九枚,用熱水泡軟後去皮,研成糊狀。 亂髮:兩雞蛋大小的量。 鹽:半兩,研成細粉。 乳香:半兩,研成細粉。 黃蠟:一兩半。 清油:一斤。
上件藥。先煎油令沸。即下亂髮。以消盡為度。後下諸藥同煎。令色焦黃。濾去滓。更以綿重濾過。再以慢火煎之。然後入乳香黃蠟等。攪令稀稠得所。於瓷器中盛。以鵝翎旋取塗之。
又方。
白話文:
上述藥物用法:
先將油煎至沸騰。然後放入亂髮,加熱直到亂髮全部溶解消失。接著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煎煮,直至顏色變為焦黃。過濾掉渣滓。再用細棉布過濾一遍。最後用小火煎煮,倒入乳香、黃蠟等。不斷攪拌,直到濃稠度適中。將藥物盛放在瓷器中,用鵝毛旋轉著取出塗抹患處。
柏白皮(二兩),榆白皮(二兩),桑根白皮(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甘草(一兩),羊腦髓(一斤)
白話文:
柏樹樹皮(120 克) 榆樹樹皮(120 克) 桑樹根樹皮(120 克) 杏仁(120 克,用熱水浸泡去皮) 甘草(60 克) 羊腦髓(500 克)
上件藥。細銼。以羊腦髓煎令黃。濾去滓。於瓷器中盛。鵝翎點藥塗之。
白話文:
將上藥(甘草、當歸、白芷、川芎)細細研磨成粉,加入羊腦髓中煎煮,直至藥液變黃。用紗布過濾掉渣滓,將藥液盛裝在瓷器中。用鵝毛筆蘸取藥液,塗抹患處。
又方。
上取兔腦髓塗之。
又方。
上用杏仁一斤。湯浸去皮。壓取油塗之。
又方。
上以棗藝敷之。後用麥葉煮水洗之。
白話文:
-
另一種方法。使用兔子的大腦髓,取出來塗抹在患處。
-
另一種方法。使用杏仁一斤。將它們用熱水浸泡,去掉外皮,然後壓取出油,再將油塗抹在患處。
-
另一種方法。使用棗子來敷貼在患處。接著,使用麥葉煮的水來清洗患處。
4. 治耳耵聹諸方
夫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𩊅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也。
白話文:
耳屎是耳道內津液積聚而成的。每個人都有耳屎,只要量少,就不會造成問題。如果受到風熱侵襲,耳屎會凝結成丸核堵塞耳道,導致耳朵突然失聰。
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挑不可得出者。宜用此方。
生豬脂(一合),釜下墨(半兩細研)
上件藥。和調如膏。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令濡潤後。即挑之。
又方。
白話文:
治療耳塞和耳鳴。對於那些強力挑挖但無法取出耳垢的情況,這個方子適用。
生豬油(一合),釜底墨(半兩細研)
以上藥材混合調和成膏狀。捏成大約棗核的大小,用綿花包裹一顆,塞入耳中,讓其潤濕後,再進行挑取。
又方.
蔥汁(三分),細辛(一分),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
白話文:
蔥汁(三分),細辛(一分),附子(一分,炮製後破裂,去除外皮和肚臍)
上件藥。搗細辛附子為末。以蔥汁調令稀。灌入耳中。即出。
又方。
地龍(五七條濕者)
上搗取汁。數數灌之。即輕挑自出。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上以弓弦長三寸。打散一頭。塗好膠。柱著耳中物處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白話文:
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蔥汁調成稀糊狀,灌入耳中,馬上就取出。
另外一個方法:
取地龍(五七條濕的)搗碎取汁,多次灌入耳中,就能輕易地把異物取出。
治療耳中有異物無法取出的方法:
取弓弦長三寸,將其中一頭打散,塗上膠水,黏在耳中異物的位置,慢慢地將異物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