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五 (32)
卷第八十五 (32)
1. 治小兒熱癇諸方
夫小兒熱癇者。由氣血不和。內有積熱之所致也。凡小兒骨木輕軟。腸胃細微。易為傷動。若乳食不恆。臟腑壅滯。蘊蓄生熱。不得宣通。熱極甚者則發癇也。其狀。口眼相牽。手足抽掣。口中吐沫。鼻里作聲。頸項反張。腰背強直。身體壯熱。或叫或啼者。是熱癇之候也。
治小兒風壅氣盛。心胸痰滯。壯熱發癇。鉤藤散方。
鉤藤(一分),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川升麻(半兩),子芩(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蛇蛻皮(五寸燒灰),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癇。皮肉壯熱。煩躁頭痛。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三分),白蘚皮(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鉤藤(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川升麻(三分),石膏(二兩),龍齒(一兩),犀角屑(三分),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溫溫服之。
治小兒百日以來。至三四歲。發熱癇。瘛瘲。身體如火。宜服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三分),黃芩(三分),川升麻(三分),地骨皮(三分),鉤藤(三分),犀角屑(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胡黃連(三分),龍齒(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末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治小兒熱癇。嘔逆煩悶。體熱。子芩散方。
子芩(半兩),赤茯苓(三分),川升麻(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鉤藤(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
治小兒熱癇。時時戴上眼。吐沫。鉤藤散方。
鉤藤(三分),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人參(半兩去蘆頭),子芩(半兩),牛黃(半兩細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一字。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治小兒體熱。嘔吐發癇。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鉤藤(半兩),黃芩(三分),赤芍藥(三分),川升麻(三分),茯神(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癇。面赤心躁。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鉤藤(半兩),玄參(半兩),蚱蟬(半兩微炒去翅足),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白話文:
[治療兒童因熱引起的癲癇的各種方法]
兒童因為氣血不調和,體內積累過多的熱氣,導致熱癲病。兒童的骨骼柔軟,腸胃細弱,容易受損。如果飲食不規律,內臟功能受阻,熱氣在體內積聚無法釋放,極度的熱氣會引發癲癇。表現為口眼歪斜,手腳抽搐,口吐白沫,鼻子發出聲音,脖子向後彎曲,腰部和背部僵硬,全身高熱,或哭或叫,這都是熱癲的症狀。
治療兒童風熱氣盛,心胸有痰,高熱發癲,使用鉤藤散方.
鉤藤(一分),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烘焙),蛇蛻皮(五寸,燒灰),川大黃(半兩,切碎微炒),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烤紅切碎)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煮到剩下一半,去掉渣滓,加入半勺竹瀝,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服用。
治療兒童熱癲,皮膚肌肉高熱,煩躁頭痛,適合服用茯神散方.
茯神(三分),白蘚皮(半兩),羚羊角屑(半兩),鉤藤(三分),甘草(三分,烤紅切碎),川升麻(三分),石膏(二兩),龍齒(一兩),犀角屑(三分),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煮到剩下一半,去掉渣滓,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溫熱服用。
以下段落皆類似,描述了不同的情況和相應的治療方子,例如治療熱癲,嘔吐,煩悶,面部紅色心煩等症狀的方子,以及使用不同的草藥和劑量。所有方子的製作過程和服用方式都相似:藥材研磨成粉,用水煮沸後去除渣滓,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服用。有些方子還會加入特別的成分,例如牛黃,金屬箔,虎睛等,並製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