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三 (7)

1. 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諸方

夫小兒中風口喎斜僻者。是風入於頷之筋故也。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手三陽之筋偏急。而致口喎斜僻也。

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手足不遂。風入於臟。或語不得。心神昏悶。防風散方。

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羌活,芎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分溫二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衣蓋令汗出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防風(去蘆頭),川升麻,桂心,芎藭,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中風。面引口偏。身體拘急。舌不能轉。宜服生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三合),竹瀝(三合),獨活(三分末)

上件藥相和。

煎至四合。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中風。口喎斜僻。宜塗蟬殼散方。

蟬殼(取五月五日樹東南枝上者),寒食白麵(等分)

上件藥。都研令細。以釅醋調為糊。如患左斜。右邊塗之。右斜。左邊塗之。候口正。急以水洗卻藥。

又方。

上用栝蔞瓤。以水絞汁。和大麥面。溲作餅子。炙令熱。熨正便止。勿令太過。

治小兒中風。口眼偏斜。身上頑麻方。

蓖麻子(一兩別研),樗根皮(一兩為末),栝蔞瓤(一兩炒乾為末)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大麥麵餅子。糝藥末在上。左患貼右。右患貼左。以慢火熁正。急去之。身上有頑麻。津唾調藥摩之。

白話文:

兒童中風導致口角歪斜的治療方法

小兒中風造成口角歪斜,是因為風邪侵入頷部肌肉所致。足陽明經的肌肉向上牽動口角,手三陽經的肌肉則因緊張而導致口角歪斜。

治療小兒中風、口角歪斜、手足麻痺、風邪入侵臟腑、說話困難、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可用防風散:

防風(去根部)、川升麻、桂枝心、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羌活、川芎、杏仁(泡水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等份。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一兩沸,分溫服兩次。服藥後讓孩子走十里路,再服用一次,用衣物蓋好讓孩子出汗,即可見效。劑量需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

治療小兒中風、口角歪斜,可用漢防己散:

漢防己、防風(去根部)、川升麻、桂枝心、川芎、羚羊角屑、麻黃(去根節),以上各半兩。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一沸,不限時間服用,劑量需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

治療小兒中風、面部牽拉口角歪斜、身體拘緊、舌頭不能轉動,可用生地黃飲子:

生地黃汁三合、竹瀝三合、獨活三分(磨成粉)。

將藥材混合,煎至四合,去渣,不限時間服用,劑量需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

治療小兒中風、口角歪斜,可外用蟬殼散:

蟬殼(取五月五日東南枝上的蟬殼)、寒食白麵(等份)。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濃醋調成糊狀。如果歪向左側,則塗抹右側;歪向右側,則塗抹左側。待口角恢復正常後,立即用水洗去藥物。

另一方:

取栝樓瓤,絞汁,和大麥麵混合,做成餅子,炙熱後熨貼患處,直到歪斜矯正,但勿過度。

治療小兒中風、口眼歪斜、肢體麻木,可用蓖麻子方:

蓖麻子一兩(單獨研磨)、樗樹根皮一兩(磨成粉)、栝樓瓤一兩(炒乾磨成粉)。

將藥材混合研磨均勻,用大麥麵餅子託著藥粉,左側患處貼右側,右側患處貼左側,用慢火烘烤至歪斜矯正,立即取下。若肢體麻木,可用唾液調藥粉塗抹。

2. 治小兒中風不隨諸方

夫小兒中風不隨者。因風邪中於肢節。經於筋脈。若風夾寒氣者。即拘急攣病。若夾於熱。則緩縱不隨也。

治小兒中風。四肢不隨。並嚲躄不能行步。續命湯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一兩),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黃),甘草(炙微赤銼),黃芩,芎藭,桂心,葛根(銼),川升麻,當歸(銼微炒),獨活,人參(去蘆頭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汗出為效。切宜避風。

治小兒中風。不能語。口眼喎斜。四肢不隨。石膏散方。

石膏(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一分),甘草(炙微赤銼),射干,桂心,赤芍藥,當歸(銼微炒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中風。半身不隨。肢節拘急。不能轉動。赤箭丸方。

赤箭(半兩),牛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分細研),白殭蠶(半兩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裂),羌活(半兩),桂心(半兩),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荊芥薄荷湯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治小兒中風。手足不隨。諸藥不效。宜服蓖麻子散方。

蓖麻子(二十枚去皮別研),雀兒飯甕(十枚),乾蠍(三十枚),石榴(一顆大者)

以上四味。將石榴取卻子。及七分。盛藥三味在內。用泥裹作球。以慢火炙乾。燒令通赤。赤後聞藥氣透出。即熟。候冷取出。去泥細研。

乾蠍(一分),天南星(一分半),半夏(一分湯洗七遍去滑),白附子(一分半)

上件藥四味。並生用。都搗。細羅為散。入前燒了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酒調下一字。其重者不過三兩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中風。四肢不隨。心神迷悶。宜服牛黃丸方。

牛黃(半兩以熟絹袋盛於黑豆一升中炒豆熟為度別研入),犀角屑(半兩),天麻(一分),天竹黃(半兩細研),白殭蠶(半兩微炒),鬱金(一分),地龍(半兩微炒),蜣螂(一分去翅足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過),乾蠍(半兩微炒),天南星(半兩炮裂),蚱蟬(一七枚去翅足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裂),烏蛇肉(二兩酒浸炙微黃),烏鴉(一枚去翅足泥裹燒為灰用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小兒中風不聽使喚,是因為風邪侵犯肢節,運行於筋脈。若風邪夾雜寒氣,則肢體拘緊攣縮;若夾雜熱氣,則肌肉鬆弛無力,不能隨意活動。

治療小兒中風,四肢不聽使喚,癱瘓不能行走的方法:續命湯

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一兩)、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至黃色)、甘草(炙微赤,切碎)、黃芩、芎藭、桂心、葛根(切碎)、川升麻、當歸(切碎,微炒)、獨活、人參(去蘆頭,以上各半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粗篩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分次服用。出汗即為見效,務必避免受風。

治療小兒中風,不能說話,口眼歪斜,四肢不聽使喚的方法:石膏散

石膏(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細辛(一分)、甘草(炙微赤,切碎)、射干、桂心、赤芍藥、當歸(切碎,微炒,以上各半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粗篩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分次服用。

治療小兒中風,半身不聽使喚,肢節拘緊,不能轉動的方法:赤箭丸

赤箭(半兩)、牛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分,細研)、白殭蠶(半兩,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製至裂開)、羌活(半兩)、桂心(半兩)、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物,混合均勻,用煉蜜和成丸藥,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丸,用荊芥薄荷湯送服,一日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用藥量。

治療小兒中風,手足不聽使喚,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蓖麻子散

蓖麻子(二十枚,去皮,單獨研磨)、雀兒飯(十枚)、乾蠍(三十枚)、石榴(一個大的)

將石榴去籽,取其七分,放入其他三味藥物,用泥土包裹成球狀,用慢火烘烤至乾燥,燒至通紅,聞到藥味透出即熟,放涼後取出,除去泥土,細細研磨。

乾蠍(一分)、天南星(一分半)、半夏(一分,湯洗七遍,去除滑膩)、白附子(一分半)

將以上四味藥物,生用,搗碎,細篩成粉,加入先前烘烤好的藥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用溫酒調服一字(約0.5克),劑量較重的兒童,最多服用三兩(約10克)。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用藥量。

治療小兒中風,四肢不聽使喚,心神昏迷的方法:牛黃丸

牛黃(半兩,用熟絹袋裝入一升黑豆中,炒至豆熟為度,再單獨研磨)、犀角屑(半兩)、天麻(一分)、天竹黃(半兩,細研)、白殭蠶(半兩,微炒)、鬱金(一分)、地龍(半兩,微炒)、蜣螂(一分,去翅足,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過)、乾蠍(半兩,微炒)、天南星(半兩,炮製至裂開)、蚱蟬(十七枚,去翅足,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製至裂開)、烏蛇肉(二兩,酒浸,炙至微黃)、烏鴉(一隻,去翅足,泥土包裹燒成灰,用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物,混合均勻,用糯米飯和成丸藥,如黍米大小。每次服用五丸,用溫酒送服。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用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