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二 (11)

1. 治小兒囟不合諸方

夫小兒囟不合者。此乃氣血少弱。骨本不榮故也。皆由腎氣未成。肝肺有熱。壅熱之氣。上衝於腦。遂令頭髮乾枯。骨髓不足。故令囟不合也。

治小兒囟開不合。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芨(一兩),柏子仁(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以乳汁和塗頭上。以合為度。

治小兒腦長頭大。囟開不合。臂脛小。不能勝頭。三歲不合。熨藥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芎藭(一兩),細辛(二兩),桂心(一兩),川烏頭(五枚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細銼。以酒四升。漬一宿。綿裹。入器中煮令微熱。溫熨兒囟門上。朝暮熨二三十遍。極效。

治小兒腦長。錮囟藥使腦不長方。

取丹雄雞一隻。將臨小兒囟上。克其冠。使血滴在囟上訖。以赤芍藥末。粉血上。使血不見。一日瘥。

白話文:

嬰兒囟門閉合不良,是因為氣血不足、骨骼發育不良所致,根本原因是腎氣未足,肝肺有熱,導致熱氣上衝腦部,使頭髮乾燥枯黃,骨髓不足,最終造成囟門閉合不良。

治療嬰兒囟門開合不良,可用防風散: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芨(一兩)、柏子仁(一兩),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母乳調和後塗抹在頭上,直到囟門閉合為止。

治療嬰兒頭大、囟門開合不良、四肢細小、頭重腳輕,且三歲仍未閉合,可用熨藥法:半夏(一兩,以水洗七遍去除黏液)、川芎(一兩)、細辛(二兩)、桂枝(一兩)、川烏頭(五枚,炮製後去皮及根部),將藥物切碎,用四升酒浸泡一夜,用棉布包裹後放入容器中加熱至溫熱,溫敷在嬰兒囟門上,早晚各敷二三十次,效果極佳。

治療嬰兒頭大,囟門閉合,防止頭部繼續長大的方法:取一隻公雞,讓它靠近嬰兒的囟門,割破雞冠,讓雞血滴在囟門上,再用赤芍藥粉末覆蓋在雞血上,使其看不見雞血,一天即可見效。

2. 治小兒囟陷諸方

夫小兒囟上陷者。此謂囟陷不平也。由腹內有熱氣熏臟。臟熱則渴引飲。而小便利者。則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二兩),烏雞骨(一兩塗酥炙令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

治小兒囟陷方。

上取豬牙車骨髓。煎如膏。塗囟上良。

又方。

上以狗頭骨。炙令黃。搗羅為末。以雞子清調塗之。

又方。

上以天靈蓋炙令黃。搗羅為末。以生油調塗之。

白話文:

嬰兒囟門凹陷,是因為顱內空虛不平。這是由於腹內有熱氣薰蒸臟腑,臟腑熱盛則孩子口渴多飲,且小便頻繁,表示腑臟氣血虛弱,無法供給腦髓血液,所以囟門才會凹陷。

治療嬰兒臟腑壅熱、氣血不足導致囟門凹陷,可以用生乾地黃散:生乾地黃二兩,烏雞骨一兩(塗酥炙黃)。將藥物研磨成細粉,不拘時辰,用粥水調服半錢。

另一種治療嬰兒囟門凹陷的方法是:取豬的牙齒骨髓煎成膏狀,塗抹在囟門上。

還有一種方法:取狗頭骨炙黃,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

又有一種方法:取人顱骨(天靈蓋)炙黃,研磨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後塗抹。

3. 治小兒溫壯諸方

夫小兒溫壯者。由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故名為溫壯。其候。大便黃而臭。此腹內有積熱。宜服利湯。若糞白而酸臭。則挾宿寒。當歸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漸除。甚者小增藥。

令微利。皆當節乳哺。令胃氣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若過度則傷於小兒也。

治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來去。柴胡散方。

柴胡〔二(三)分去苗〕,黃芩(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一撮。青竹葉一(十)片。

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服之。

治小兒溫壯。或下之後。而熱不除。舌大不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瘡。兼驚悸。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一兩),鉤藤(半兩),蛇蛻皮(三寸炙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芒硝(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中(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少許。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鉤藤(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微溫服之。

治小兒溫壯。身體恆熱不止。牛黃散方。

牛黃(半分細研),梔子仁(一分),子芩(一分),柴胡(一分去苗),龍膽(一分去蘆頭),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半錢。以金銀溫水調。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服之。

治小兒溫壯。常欲飲水。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一分),犀角屑(一分),牛黃(一分細研),龍膽(一分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知母(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沙糖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健驚溫壯。不吃乳。天竹黃散方。

天竹黃(一分細研),鉤藤(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一分),人參〔一兩(分)去蘆頭〕,牛黃(半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溫壯。及驚熱。牛黃丸方。

牛黃(一分細研),龍腦(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熊膽(一分),犀角屑(半兩末),胡黃連(半兩末),天竹黃(一分細研),山梔子(半兩末),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研入)

白話文:

治小兒溫壯諸方

小兒溫壯是因臟腑失調,體內伏熱或夾帶宿寒,阻塞胃氣所致。足陽明經絡循行胃部,主管肌肉,胃氣不和則氣機阻滯,導致體內積熱,故名為溫壯。症狀表現為大便黃而臭,這是腹內積熱的表現,需服用瀉下之劑;若大便色白且酸臭,則為夾帶宿寒,需服用溫中散寒之藥。病情輕者少服藥,逐漸減輕症狀;病情嚴重者可適度增加藥量,使大便略通。治療期間應注意調整哺乳量,使胃氣平和。若不節制乳哺,則病情易復發,損傷胃氣,導致腹脹。瀉下雖可多次,但不可過度,以免傷及小兒。

治療小兒腹內伏熱、溫壯反覆發作:柴胡散

柴胡(二至三分,去苗)、黃芩(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乾)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加一小撮小麥和一至十片青竹葉,煎煮至五分,去渣,放溫後,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減量服用。

治療小兒溫壯,或瀉下後熱未退,舌大不能吸吮乳汁,胸悶有痰,口舌生瘡,並伴有驚悸:黃芩散

黃芩(一兩)、鉤藤(半兩)、蛇蛻皮(三寸,炙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芒硝(半兩)、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半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加入少量牛黃,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減量,溫服。

治療小兒身體溫熱,心神不安:犀角散

犀角屑(半兩)、鉤藤(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碎)、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減量,溫服。

治療小兒溫壯,身體持續發熱:牛黃散

牛黃(半分,細研)、梔子仁(一分)、黃芩(一分)、柴胡(一分,去苗)、龍膽草(一分,去蘆頭)、甘草(半分,炙微赤,銼碎)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錢,用溫水調服,不限時間,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減量服用。

治療小兒溫壯,常感口渴:胡黃連散

胡黃連(一分)、犀角屑(一分)、牛黃(一分,細研)、龍膽草(一分,去蘆頭)、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乾)、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碎)、知母(一分)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每次服用半錢,用糖水調服,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加減。

治療小兒驚厥、溫壯,拒絕哺乳:天竹黃散

天竹黃(一分,細研)、鉤藤(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赤芍藥(一分)、人參(一兩或一分,去蘆頭)、牛黃(半分,細研)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混合均勻。不限時間,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水調服,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加減。

治療小兒溫壯及驚熱:牛黃丸

牛黃(一分,細研)、龍腦(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熊膽(一分)、犀角屑(半兩,研末)、胡黃連(半兩,研末)、天竹黃(一分,細研)、梔子(半兩,研末)、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研末)

將以上藥物混合研磨均勻,用糯米粥和成丸,如麻子大小。不限時間,每次服用三丸,用薄荷湯送服,根據小兒年齡和體質酌情加減。